洛渝

“洛渝(三點水應以反爪代,以下同),野人國也,在藏地之南數千里,其人名‘老卡止’,荒野蠢頑,不知佛教。 趙爾豐經營川邊,西康一區,全在中國官吏治管之下,移民興墾,不遺餘力。

洛渝
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藏南地區,喜馬拉雅山脈東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現被印度非法侵占.1987年印度在這一帶成立了阿魯納恰爾邦.
我國少數民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地.
我國文獻最早記載的是清乾隆末刻本的盛繩祖《衛藏圖識》,按《清史稿》,是書共五十卷。書謂: 
“洛渝(三點水應以反爪代,以下同),野人國也,在藏地之南數千里,其人名‘老卡止’,荒野蠢頑,不知佛教。嘴割數缺,塗以五色,性喜食鹽,不耕不織,穴處巢居,冬衣獸皮,夏衣木葉,獵牲並捕諸毒蟲以食。衛藏凡犯罪至死者,解送赴怒江,群老卡止分而啖之。”(任乃強按此為盛繩祖誤雅魯藏布江為怒江) 
其後,同治《四川通志》、《西藏圖考》所記洛渝情況,皆拮《衛藏圖識》之句,有不足道也,唯改“老卡止”名為“古名羅卡布占國”。 
光緒初,江西貢生黃(木矛木)材受四川總督丁寶禎之命,往西南探險,黃自西康入滇,西遊緬甸,印度,回川後撰《西日記》,又撰《印度札記》。 
《西輏日記》記印度“亞山”(即今之印度阿薩姆)有云: 
“亞山部,一曰阿賽密(阿薩姆),在孟加拉之東北,四境多山,長一千五百里,廣三四百里不等。惟布蘭達江(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平衍沃饒,居民由中國遷來者,皆寮國擺夷之族,性行樸實,勤力耕作,崇信佛教。英人開闢其地,種茶栽桑,日臻富庶。首城曰若爾合得(今之提斯蒲爾),商貨雲集,輪舶往來。其南有路可通緬甸孟拱孟養,而達於騰越檄外,約二十日程,然崇高疊巘崎嶇難行。又東北有一路,歷怒夷俅夷至江卡,而達於四川檄外之巴塘,尤為險阻,人跡罕到,其道理無可考(愚按:此似指由洛隅至察隅,至芒康轉巴塘)。蓋東北二面,皆洛渝野人,《衛藏圖志》所謂‘戳裸烏魯爾兔族’是也,又名老卡止,唇割數缺,塗以五色,穴居巢處,生啖蛇蟲,英人以利誘之,亦漸馴服。” 
英人貝爾之《西藏今昔》(或《西藏志》,民國時出版)(1918)曰: 
“吾國既與不丹定約,獲得其主權矣,然余總嫌有所未足也。緣不丹之東,西藏東南部,與阿薩姆緬甸之間,有多數野蠻部落,以亞波爾(門隅)、密西米(洛隅)為最著。其地縱橫七八十哩至一百哩,藏人稱曰‘洛巴’,分為‘卡洛’與‘頂洛’兩部,即‘門口洛夷’與‘洞底洛夷’之義。前者沿西藏之工部與波密而居,經商西藏。後者居印緬邊界,與康藏無往來,惟以土產橡皮至印度平原交易食鹽。 
趙爾豐經營川邊,西康一區,全在中國官吏治管之下,移民興墾,不遺餘力。川邊西南,即西藏之東南部,本為西藏最低部分,亦最溫暖肥沃。夫以巴塘高寒之區,中國尚銳意墾殖,其必推行殖民於此部分,更屬無疑。其時達賴出亡已久(指1905年,英人侵藏,達賴北狩事),西藏政局混亂,無人能抵抗中國殖民,吾知中國勢將漸次侵占及於此等野蠻民族之地方,與印緬邊境相連者,凡七百哩,比至倫敦至奧克里群島距離更長一百餘哩。其時余為印度政府(英印政府)之藏事顧問,覺此地方雖不在吾職守--西藏、不丹、錫金之內,亦不可不說明其危機。曾於1909年(宣統元年)七月,向印度外交署提議,派人考察此等部落之內容,其地方可以開闢達於何地,其山谷能否作為印緬之藩籬,其宗主權究竟屬於中國或西藏,政府未曾採納余議。然次年,即已證實中國侵略此等地方之動機。余在大吉嶺得一訊息,謂中國軍隊已抵康地民族境內(康地即康地龍,今之察隅東南,屬緬甸。任乃強按:當時邊軍(趙爾豐邊防軍)勢力實未深入康地龍,不過駐門空(今西藏門工)邊軍曾使人招撫康地人而已)。當時將此訊息公布。兩月之後,中國勢力已抵西藏屬地,接近密西米之絨密(Rima)疆界,且命密西米酉,橫開一路,以通西藏於印度。 
於是印度政府(英印政府)決然而起。1910年(宣統二年)8月,某要人主張瑰集關於此等民族之報告,計畫收撫,並力言關係重大,不可再緩。同時,余覺向所派與此等民族交涉之官吏人員,無論多少,皆附屬於各地縣知事公署之非是;不如劃歸印度外交署,或阿薩密政府直轄,庶能得專門研究邊事之人才,且專一於其職守,後果採用此議。 
於是此四五萬方哩之大面積地方,為吾人探險殆遍,漸次收撫其人而鉗制之。吾國諸探險家,不惜萬死一生,奔走於荊棘沒途之山林,瘴癘流行之惡地,以與素相仇視之種族相周鏇,卒能完成偉業,使我東北邊境臻於安全,其功誠不可沒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