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點
洋山河峽谷景點包括橋上天坑、馬家天坑、三岩阡天坑、石牌橋洞、黑洞、橋上水洞、七洞、櫻桃門洞、挑水洞、當門灣1號洞、當門灣2號洞、劉家坨洞、徐家坨洞、洋山河羊水1號洞、洋山河羊水2號洞等12個洞穴和多條地下河,以及峽谷邊坡上的柱狀石峰、牛鼻子洞穴、陡崖、瀑布、梨子水石林等,同時景區較高的森林覆蓋率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還成就了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天麻。
洋山河美景
洋山河景色
地理環境
洋山河峽谷發育二疊系石灰岩之中,屬典型喀斯特峽谷。峽谷呈南北走向,長2.5公里,深度100-200米,寬度140-400米。峽谷底部有小溪流淌,兩岸是連綿的陡崖,肩部為小煤窯留下的小道,頂部是平緩起伏的喀斯特峰叢景觀。峽谷北部與寬谷相連,而南部末端為石牌橋穿洞,從而通過穿洞與沙河壩相連。
洋山河天坑群與洋山河峽谷毗鄰,位於洋山河峽谷右岸,發育於二疊系石灰岩之中。其中橋上天坑坑口直徑250×350米,深度150-180米,天坑一側與橋上天生橋相通。因此,可以通過天生橋底部斜行進入天坑底部,底部為較豐富的天坑森林,且發育有高大的洞穴-橋上水洞。馬家天坑坑口直徑70×110米,深度60-100米,天坑靠近峽谷一側通過一裂隙狀穿洞與峽谷相通。天坑附近還發育構造清晰的兩個斷層,斷層底部為裂隙狀洞穴,天坑中部是因斷層緣故垮塌的巨型塊石。三岩阡天坑坑口直徑150×180米,深度110-140米,天坑一側與三岩阡天生橋相通,與天生橋對應一側為長度100米的三岩阡洞穴,洞道橫截面近似正方形,洞道末端少量塊石堆積,頂部是頂蝕形成的三口天鍾。洞穴群中已探測的為石牌橋洞和橋上水洞,其它洞穴都有待進一步探測。石牌橋洞長度1020米,為宏大的地下河穿洞,洞道高度40-50米,寬度30-40米,洞道底部為流淌的小溪,同時分布數個小湖泊,湖泊直徑30-60米,深度0.7-2.5米,湖中有洞穴魚。洞道基本平坦,鐘乳石沉積物較少,但溶蝕形態豐富。橋上水洞為橋上天坑底部流向洋山河峽谷的高大地下河洞穴,洞道長度890米,高40-70米,寬度30-40米,洞底平坦,末端為尒水水塘。
梨子水石林位於峽谷左岸,發育於三疊系石灰岩之中,分布面積0.2公頃,石林平均高度1.5-4米,部分石林7米以上。
洋山河峽谷景區許多景觀,尤其是洞穴、地下河景觀均有待進一步探測,可能更精彩的喀斯特景觀。
中法葡聯合探險隊考察,認為洋山河峽谷景區喀斯特景觀資源豐富,而且相對集中,在典型性、自然完整性、多樣性、安全性、景觀規模、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旅遊價值、可進入性、適游季節等評價指標方面均具有較高分值,非常值得旅遊開發。只是景觀稀有奇特性方面稍有不足,但通過進一步的調查和勘測,有望發現珍稀景觀。在典型性、美學價值、科學價值和旅遊價值方面,洋山河峽谷景區中,如洋山河喀斯特峽谷典型,美學價值較高,而且由於景觀組合多樣性強,即景點數量眾多,觀賞性強,其美學價值、科學價值較高,加上早期小煤窯留下的小道,為進一步的旅遊開發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條件,使得峽谷旅遊價值得以進一步提升。在景觀的自然完整性方面,如地下河洞穴、峽谷和天坑群絕大部分處於原始狀態,人類活動痕跡較少,可讓遊客深刻體會自然界原始美。在景區可進入性方面,洋山河峽谷距離德江近20公里,且景區緊鄰公路一側,非常方便到達。峽谷景區兩岸植被豐富,小溪流量較小,旅遊開發安全可靠;而景區適游季節在全年大部分時光,均可光臨。
洋山河
貴州省德江縣高山鄉洋山河峽谷景區景源豐富,風光旖旎,不僅具有一般峽谷的自然景色,還有天坑群、溶洞群、絕壁、奇峰等自然景觀,中、法、葡三國洞穴專家實地考察後對其豐富的景源,獨特的景觀直翹拇指,讚不絕口。隨後,人們在其中一個溶洞裡又發現五彩河,其更是令世人矚目,嘆為觀止。
2010年5月,我與中國音協會員、著名音樂家高應智先生應德江旅遊局、高山鄉之邀,一起前往採風,於當晚在鄉里寫成獨唱歌曲《洋山河放歌》,並在當地廣為傳唱。之後,曾多次與朋友前往景區遊覽、觀光,惜乎因種種原因,均未能入洞親臨五彩河。
前不久,應開發商張總之邀,與其一道再次進入洋山河,才終於進到了“仙人洞”,飽覽了神仙洞府那迷人的風采。
那天,天空下著綿綿細雨,一大早我和張總便從縣城驅車前往高山。車到梨子水寨上,幾個村民已在那裡等著了。一見面,村民們便迫不及待的向我們介紹他們頭天在洞裡的新發現,說是如果將以前見到的景觀打50分的話,那么他們才發現的奇觀可打200分。
我知道,人們所說的“仙人洞”,在洋山河峽谷東側的絕壁上,只有一條窄窄的毛路可通,而下面便是萬丈深淵。第一次去的時候由於頭天走的路太多,晚上寫歌,沒有休息好,腳有些打閃,不聽使喚,沒敢從崖頂下去。第二次去時是暑假——女兒是學旅遊管理的,聽我介紹後,非要我帶她們一起去。其時正是高溫季節,我們頂著烈日從河谷上坡時,我有些輕微中暑,頭是暈的,為安全起見,她們在鄉里的領導們的帶領下進洞去了,楞是將我一個人留在林中,沒有讓我下去。
“這一次,我無論如何得進洞去,不然···”我心裡暗暗說。
在張部長和村民們的帶領下,我們冒著毛毛細雨朝“仙人洞”出發了。穿過一道茂密的混生林,來到了峽谷的崖頂。崖頂邊上,儘是廢棄的煤礦遺留下來的礦渣,陡陡的,光溜溜的,我順手將剩有小半瓶的寶特瓶朝礦渣上輕輕一扔,骨碌碌,水瓶霎時便滾得不見了蹤影,我不禁打了一個寒戰。
沿著村民們在礦渣上挖出來的那條窄窄的小路,慢慢斜著往下走,大約走了幾十米,開始有了樹,也可以隱約聽到谷底的水聲。透過樹縫,發現腳下全是絕壁,而我們與谷底的垂直高度大約有200米。接下來,還要沿著絕壁上那幾十公分寬的小路橫著往前走,我毛根頓時又緊了起來。張部長和幾個村民似乎一點也不覺得害怕,只是囑咐我眼不要往下看,腳一定要踩穩。
我喘著粗氣,慢慢跟著他們朝前走,不一會,就滿頭大汗了。誰成想,呼出的熱氣將眼鏡的鏡片霧住了,模模糊糊的根本看不清,我只有摘掉眼鏡,瞪大眼睛跟住他們。崖壁有兩個地方是凹進去的,人的身子直不起來,我只好蹲著一小步小步地朝前移動。哎呀呀,一個彎道的地方,路面大約就兩個拳頭寬,掉下去必然是粉身碎骨,幸好他們在外面架了一根木棒,手可以扶著,不然,我根本不敢過。
大約又走了半個小時,我們終於來到了洞口。稍事休息,張部長給我們一人發一個礦燈或者手電,然後打開鎖著的洞門,大家一起進洞。一路上,張部長儼然像導遊一樣邊走邊介紹,哪是紅水河,哪是白水河,哪裡像壁畫,哪裡像企鵝。洞裡沒有光,我們的目光只能隨著他的手電指向不斷變換目標。說來也真怪,幹嘛一個洞裡會有各種顏色的水呢?那紅水就像熔爐里流出的鐵水,白水就像磨子上磨出來的豆漿!
洞裡的路自然也不好走,一會上一會下,濕滑濕滑的,有的地方還完全是泥漿。
來到一個很窄的地方,僅容一人俯著身子可以往上爬,觸手可及,全是泥漿。可張部長說,他們新探到的奇觀就在裡面,我將帶著的相機、手電交給其他人,在村民們的幫助下,好不容易才爬了上去。
進了這個洞,情況完全不一樣,不僅洞天寬敞,景觀奇特,就連那地上,也是亮晶晶的,看起來濕溜溜的,竟然一塵不染,一點也不滑,我都有點不忍心將沾滿泥漿的鞋子踩上去了。我俯下身去仔細查看,原來全是鈣化了的,難怪如此。張總生怕大家不小心踩壞地上的景觀,連忙給大家打招呼,不要隨處亂走。
大家將礦燈、手電集中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掃了一遍,天啦,簡直是從未見到過的奇觀:石鐘乳、石筍、石幔,大大小小,長長短短、高高低低布滿了整個洞天,有的像佛,有的像獅,有的像塔,有的像鞭。令人驚奇的是,洞壁頂上垂掛下來的石鐘乳竟然不少是空心的,就像一根根晶瑩剔透的玻璃試管!
當然,鎮洞之寶自然當數“金盞玉盤”了。兩尊80公分左右的圓柱形石鐘乳頂端各有一個盤子,一個金黃,一個雪白。特別是那個雪白的玉盞,普通菜盤大小,十分規則,中間盛一個荷包蛋,蛋白、蛋黃,層次分明,活靈活現,簡直讓人拍手叫絕!我迫不及待的端起相機想好好拍點精彩畫面,沒想到鏡頭被我喘氣也霧住了,摁不下快門。休息片刻,霧氣自然散了,我才好不容易拍下幾張照。
從洞裡出來,我不由想起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非有志者不能至焉。”臨川先生所言非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