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溪鄉

泳溪鄉位於天台縣東北部,鄉人民政府駐地泳溪行政村。全鄉面積77.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15550人,其中外出人口7853,占人口總數的51%。貫穿於泳溪全鄉的泳溪是著名的香魚原產地之一。目前泳溪鄉黨委政府正在對香魚進行開發性保護。

基本信息

泳溪鄉位於天台縣東北部,鄉人民政府駐地泳溪行政村。東與寧海縣桑洲鎮、岔路鎮接壤,南與洪疇鎮、三合鎮毗鄰,西接坦頭鎮,北連石樑鎮,距天台縣29、5公里。全鄉面積77.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15550人,其中外出人口7853,占人口總數的51%。全縣八大出口之一的岩金線貫穿泳溪全境。泳溪境內山巒疊嶂、溪流密布,林業資源和水力資源豐富,全鄉共有山林7.5萬畝,水電站4座,投資2000萬的岩溪電站正在建設之中。貫穿於泳溪全鄉的泳溪是著名的香魚原產地之一。目前泳溪鄉黨委政府正在對香魚進行開發性保護。

旅遊

泳溪鄉是徐霞客入天台首游之地。泳溪靈坑古村歷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溯溪而上之坑路是浙東唐詩之路其中一段寧海縣通往天台山的古道。徐霞客三游天台山,第一次從寧海縣到天台山華頂旅遊時他就經過靈坑古村。附陸樹棟先生線路考:筋竹庵-筋竹嶺-泳溪街-梁坑-三王嶺村-槍旗嶺村-坎頭湖村-豐家村-蘭灣村-外岙村-楊家岙村-燒基彎-八遼村-桐油樹-毛竹蓬-天封寺 。
靈坑從村間流過,從上游往下蘭灣村,豐家村,坎頭胡村相鄰而立,張家山村位於半山腰上,村後雞冠尖是李白觀賞海日之處,也是另一支霞客古道線路。2002年行政村合併後四個自然村統稱為靈坑村,靈坑村是典型的江南山區村落,為山水、梯田、村舍布局。因古建築群保存的相對完整,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及旅遊價值,又因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傳統村落是民族的寶貴遺產,也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在2016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
靈坑古村有竹海梯田、明清老屋、古石拱橋、古宗祠、古獅子岩廟、山崗殿等名勝古蹟。有古紅豆杉、古銀杏、古大楓樹等名木。靈坑古村高山深谷,村景春發鮮綠,夏涌蒼翠,秋呈綺麗,冬藏幽闃。極目茂林修竹,梯田造妙,靈坑湛然。鳥語歌天趣;煙霞染我眸。窗外峰林常著色;門前溪水永彈琴。村里大多為明清建築,石木磚瓦結構,古趣橫生,姿神高逸,石屋錯落有致,隨坡而建,就勢而宜居,置身怡心,放懷於天地。村居古樸典雅與自然完美相契,看峰巒起伏,松竹掩映,如詩如畫。日觀山色舒心意;夜枕濤聲美夢鄉。宛若世外桃源。
靈坑古建築群,古民居的整體格局以豐家村保存的最為完好,農舍臨靈坑溪,呈階梯式布局,牆弄、石階、古道、石窗等皆大朴而不言,古築石木結構,就地取材,隨坡而築,高低錯落有致,質樸天成,歷史滄桑銘於石牆之間,囂浮萬千事,靜篤是雲居。建築凝大美於山水,游者如置身於畫境,拋萬事於雲外,享寧靜於玄妙。
德星橋,此橋是清石拱橋,跨於靈坑之上,歷史悠久,造型古樸完美,於周圍山水村落和諧一體,宛若天然,橋下靈坑水如流動之詩,邊上村舍如凝固之畫,置身其中養眼怡心,君必發不知今夕何夕之慨!
愛心天梯,在蘭灣古村有一條村腳通往村居最高處壩頭的直嶺,村人叫壩頭嶺,長80米、寬1.3米,共185級,坡度50度左右的平整台階,遠遠看去如同一條天梯。以早是亂石砌磊,遇落雨落雪打滑難走,在2008年柴永寧先生帶領村民一起修好,方便大家,愛心天梯 ,愛心築就。
呆橋,呆橋是一座石拱橋的名字,跨於靈坑之上,此橋是張家山村跟蘭灣村在一九八一年共同建造,此名有多層含義,張家山姓周,蘭灣姓柴。是取周之“口”,柴之“木”,寓意兩村同心協力之成果。又造橋為的就是方便出行,呆意為不靈活,你想石橋要是靈活了還行嗎?所以為民方便為民造福之呆非呆,呆橋之名名副其實,字呆而意活,名憨而義豐。呆橋邊有一石亭,名蘭亭,亭有當地文人柴永寧先生撰聯:涼亭依橋添光彩;石橋戀亭增姿色。

特產

天台縣泳溪鄉谷深林密,無工業,自然環境無污染,山珍特產豐富,泳溪香米、茶葉、小花生、竹筍(筍乾)及各種高山蔬菜品質都頂好。
泳溪香米,泳溪鄉地處泳溪兩岸山谷之中,茂林沃土,梯田或獨丘,或幾丘,或隨山勢連片一彎一彎層層疊疊。香米大多種植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上,因高山冷水稻穀生長周期長,清泉自然灌溉,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病蟲害少,獨特的地理位置,優美的生態環境造就了泳溪香米米色潤澤,煮時香氣四溢,嚼時酥軟爽滑,口感味道噴香,營養豐富又香又糯黏的品質。
泳溪鄉香茶,泳溪鄉田坎地頭多野生散茶樹,人工栽培之成片茶園大多在海拔700米-1000多米的山坡上,不施任何化肥農藥,呈自然野生狀態,品質特好。皆手工炒制,經鮮葉攤放,高溫殺青,煽熱攤涼,輕加搓揉,初烘失水,煽熱攤涼,入鍋炒制,低溫慢焙等多道工序製成,形成外形細緊圓直、白毫顯露、色澤翠綠等特點。茶湯色嫩綠明亮,甘潤清醇,天香濃郁。
泳溪鄉小紅毛花生,又稱小京生,具有果小殼薄、果實飽滿、香中帶甜、鬆脆不膩、越吃越想吃的特點,品質老實好,味道老實香;還有和胃悅脾、潤肺化痰、滋補調氣、延年益壽之功效,故民間有“長生果”之美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