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竹

泰竹

泰竹,又名暹邏竹、條竹、南洋竹。其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名稱簡介

泰竹泰竹
種中文名:泰竹

種拉丁名:Thyrsostachys siamensis (Kurz ex Munro) Gamble

別名 :暹邏竹、條竹、南洋竹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泰竹屬

屬拉丁名:Thyrsostachys

形態特徵

竿直立,形成極密的單一竹叢,高8-13米,直徑3—5厘米,梢頭勁直或略彎曲;節間長15—30厘米,幼時被白柔毛,竿壁甚厚,基部近實心;竿環平;節下具一圈高約 5毫米之白色毛環;分枝習性甚高,主枝不甚發達;芽的長度大於寬度。籜鞘宿存,質薄,柔軟,與節間近等長或略長,背面貼生

泰竹泰竹
白色短刺毛,鞘口作“山”字形隆起;籜舌低矮,先端具稀疏之短纖毛;籜片直立,長三角形,基部微收縮,邊緣略內卷。末級具4— 12葉;葉鞘具白色貼生刺毛,邊緣生纖毛;葉耳很小或缺;葉舌高約1毫米,上緣具纖毛;葉片窄披針形,長9—18厘米,寬0.7—1.5厘米,兩表面均無毛,或幼時在下表面具柔毛,次脈3—5對。花枝呈圓錐花序狀,蒼白色,具多數纖細分枝,其每節叢生有少數假小穗,假小穗叢下方托以一船形、無毛、先端平截之苞片;具花小枝的節間平滑,極 細,具溝槽;小穗幾為白色,長1.2—1.7厘米,寬3—5毫米,含小花3朵;穎1片,長 0.8-1厘米,卵形,先端尖,基部具白色長柔毛,8脈;外稃似穎,但較長,僅下方小花的先端具毛茸,下方小花的內稃形窄,具2脊,脊上生纖毛,先端深裂至中部,頂端小花的內稃無脊,先端凹缺,具二短尖頭,無毛,較其外稃為長;鱗被不存在;雄蕊能伸出花外,花絲分離;子房初為卵形,後作扁形,柱頭1-3,羽毛狀,彎曲。穎果圓柱形,長5毫米,直徑2毫米,先端具喙。

用 途

泰竹泰竹

本種竿直叢密,枝柔葉細,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竿節間勁直而堅韌,且上下粗細 均勻,國外多用於製作傘柄。筍食用。R.E.Holttum(1958)認為:Bambusaregia Thorms. Ex Munro是根據不完整的標本所描述的,又無竿籜的特徵,只能作為本種的異名。傣族村寨附近及房前屋後常有種植,常作為緬寺中重要佛寺的指示植物。稈勻稱,通直,常形成密集而較小的竹叢。梢頭勁直,高7-15米,粗3-5厘米。筍可供食用,常用作商品竹筍。因竹稈直而密,枝小葉細,是熱帶觀賞竹種的上乘品。竹稈中等,通直幾近實心,可用於製作旗桿、傘柄、曬桿、鋤把、欄桿、掛瓦條等。

分布

 

國內分布

我國台灣、福建(廈門)、廣東(廣州)及雲南有栽培,並在雲南西南部至南部較常見,分布於瀾滄勐海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坡、河谷土壤層厚且肥活的地區。。
 

國外分布

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有栽培。模式標本采自泰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