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清真西大寺

泰安清真西大寺

泰安清真西大寺,坐落在泰山腳下,初建於元末明初,至今已64O余修。總占地面積為15畝,全寺建築總面積為439 平方米,大殿建築面積254平方米,禮拜大殿形式為中國古典式。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泰安清真西大寺

地址:山東省泰安市清真寺街

郵編:271000

現任阿訇:韓玉海 現任學董:楊瑞山

建築構造

泰安清真西大寺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腳下潦河西岸,東嶽大街清真寺街中段。總占地面積為15畝,全寺建築總面積為439 平方米,大殿建築面積254平方米,禮拜大殿形式為中國古典式。寺門樓為磚砌斗拱無梁建築。門楣上方鑲有石刻塗金“清真寺”3個大字。落款為“大明萬曆歲次已未年甲寅月十日”(1619)。進門後沿甬道通過一座小拱橋穿過二門為一天井院,院內古柏參天,幽雅清靜。南北講堂寬敞明亮,分別設有藏經房、阿訇居室和沐浴室。西面為由前卷棚、中殿、後窯殿三連一體的禮拜大殿。前卷棚是明式歇山結構,後窯殿為明式歇山斗拱3重檐12翹角。大殿正脊中間和後窯殿頂端均鑲有1米多高的金黃色琉璃葫蘆,光彩熠熠,甚為壯觀。

修建歷史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當地兵馬指揮司回回駐軍集資修建禮拜寺。元末明初的戰亂使泰安城回回數量銳減,禮拜寺也近於荒廢。明洪武年間隨山西省洪洞縣移民到來,寺內禮拜人數開始增加,然因普遍貧窮,無力大規模修繕,只能修補暫時使用。弘治八年(1495年)山東省督掌教陳璽藉助山東巡撫熊羽中奏請毀於火災的岱頂碧霞靈應宮重修之機,爭取到山東布政使司撥付資金對泰城禮拜寺大修,並更名清真寺,遂成現寺雛形。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經當地穆民集資,對清真寺進行大修,並請人題書“清真寺”三個大字石(在“真”子中缺少一橫劃),寓意為一不能做到認主獨一,就不是真正的穆斯林”。天啟四年(1624年)傳抄濟南府禮拜寺前任掌教陳思篆寫《來復銘》碑刻。康熙末年濟南老寨村米世祿阿訇被聘為掌教,有此開始了米氏家族在泰城清真寺二百餘年掌教歷史。乾隆初年由於濟南禮拜寺分裂,講學堂興盛不在。泰城當地民眾決心自己聘請大爾林來開學。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3月21日經泰安縣縣令批示,確認米漢如、楊崑山、王昌期等人所捐財物用途,開始聘任開學阿訇傳授知識。光緒二十年(1894年)九月泰安爆發教案,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為抵制天主教侵襲,新泰也爆發教案。隨著西方勢力的進入,泰安穆斯林為跟上時代發展決定發展自己的教育。但清真寺歷經二百多年風雨,房屋傾斜,損毀嚴重,無法承擔如此重任。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由阿訇王景山牽頭,掌教米心學、王永興幫助,回回將領楊玉成千總主持,鄉老王殿楊、米孝等人出走山東各地募集資金,本坊穆民全力支持。耗三年時間,重修禮拜殿、講堂、水房、大門、二門、圍牆等設施。完工正式開展的教育成為泰安回族近代先驅。民國十六年(1927年)回族開明地主白宗茂在清真寺內創立白氏高等國小,在普通教育課程外設立阿拉伯語和國術課。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民國十九年(1931年)9月馬鴻逵部駐軍泰安期間,大批回族官兵每日到泰安清真西大寺禮拜。 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日寇開始對淪陷區教育進行奴化教育“洗腦”課程,為對抗日寇教育侵略,白氏高等國小更明為泰安清真寺國小。聘任劉全忠為校長,開設阿拉伯文和漢文課程,同時開始接收漢族學生。由於校舍狹窄,房屋年久失修。經寺管會及掌教米英傑等阿訇商議,決定募集資金修寺。經各地奔走,共得資金萬餘元,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7月經數日努力工程既告完工。文革開始後清真寺遭到破壞,阿訇被批鬥,歷代以來數十塊碑刻被毀。1980年修復開放,弭光訓擔任教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