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板書

泥板書

泥板書(tablet writing)是指古代西亞地區一種文字記錄。因書寫在粘土板上,故名。初為兩河流域蘇美爾人採用,後擴展到伊朗高原以西廣大區域。為古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西臺和波斯等地文字遺產。書寫方法是先將楔形文字刻在濕粘土 板上,再曬乾或烘乾,呈堅硬之書版。所書內容廣泛,包括法典、條文、外交文書、經濟檔案、債務契約、歷史記錄、文學作品、天文資料及宗教典籍,還包括教學教育用的原始型字典及訓練物品等。19世紀後,在巴比倫、拉格爾、烏爾、馬里等古城廢墟中大量發現,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和西亞歷史、文化的重要原始資料。其中,發現於尼普爾的《洪水篇》所記載的某些史實對聖經文學影響較大,為珍貴的宗教文學遺產。

歷史背景

楔形文字是古代兩河流域的一種獨特的文字,是人們用製成的三角尖頭的蘆葦桿、木棒或骨棒當“筆”,在軟泥板上寫成“楔形”的文字。這種文字起源於象形文字。

公元前35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了象形文字。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象形文字很難表達複雜而抽象的概念,於是象形文字發展為表意文字,即用各種字形的組合作為語言意義的記號。隨後又出現了諧聲文字,即同聲的詞往往用同一個符號表示。這樣蘇美爾人的圖形符號就從早期的兩千個左右減少到後來的五百多個。蘇美爾的文字最初刻在石頭上,但因美索不達米亞的石頭很少,同時又不生長紙草,於是他們把文字寫在軟泥板上,然後把它烘乾。泥板在曬乾或烘乾之後可以長期保存。那時的官府和寺廟裡都藏有很多這種泥板書,現在我們還能看到的約有三萬多塊。這種文字後來為巴比倫人,亞述人和波斯人所廣泛採用,對科學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起了重大的作用。用泥板書寫和保留文字,經濟、簡便而長久,這一發明中包含了精彩的實用智慧。

基本簡介

泥板書 泥板書

泥板書和古埃及的莎草紙書的歷史大致相仿,都起始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製作的泥板大小不一,最大的一般不超過50厘米見方;因此篇幅較長的文學作品,往往需要多塊泥板才能容納。如十九世紀中葉在伊拉克尼尼微發現的亞述國王亞述巴尼帕(前668~前625年)的皇家泥板書庫中,有一部較完整的用阿卡德語楔形文字刻寫成的《吉爾伽美什》泥板書,就是用12塊大型泥板刻寫成的。除最後一塊泥板即第12塊泥板因全詩終了只刻寫了154行詩句而留有較大空白外,其餘11塊泥板,每板均有300行左右的詩句。為了防止泥板的錯亂,作者非常注意板與板之間的串連。一般每塊板的落尾都要重複寫出書名,並註明它是全書的第幾塊板;有的還要註明藏書地點。為了能長期保存泥板,防止損壞,許多泥板書存放在特製的陶瓷書箱中,並在書箱上掛一塊形制較小的泥板,在上面寫明書的類別和日期。

泥板書 泥板書

考古發掘中還發現兩塊完成於公元前2000年代的蘇美爾文學作品目錄泥板,現分別存放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和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內。盧浮板刻有68個書名,費城板刻有62個書名。除去重複,這兩塊泥板共給我們提供了87個書名。根據上述書名為線索,目前在伊拉克的考古發掘中已發現了其中的28部書的泥板殘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