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1505年,波蘭議會通過憲法,規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頒布法律。由於招致外來勢力干預,攝於對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議會在盧布林通過兩國合併成立統一的波蘭共和國的決議,首都由克拉科夫遷到 華沙 。史稱波蘭第一共和國。
波蘭共和國(簡稱波蘭;波蘭語:Rzeczpospolita Polska;英語:Republic of Poland)是一個中歐國家,西面與德國接壤,南部與捷克和斯洛伐克為鄰,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在東,東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羅斯接壤,北面瀕臨波羅的海。該國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導致了連年的戰火紛爭,幾個世紀以來波蘭的版圖也一再更改。
歷史
波蘭屬於斯拉夫人的一支。966年,波蘭大公梅什科一世(Mieszko)接受天主教為國教,建立皮亞斯特王朝。1025年,(勇敢者)博萊斯瓦夫一世(Bolesław I Chrobry,992年~1025年在位)加冕為波蘭國王。 1138年王朝分裂。這期間邀請一些條頓騎士保衛北方。14世紀卡西米爾三世重新統一波蘭,進行改革,在首都克拉科夫創辦Jagiellonian大學,歡迎德意志、猶太人移民到波蘭。
波蘭的黃金歲月是在16世紀時,當時波蘭與立陶宛合併,成為歐洲的一個大國。首都也遷往華沙。在之後的一個世紀中,貴族勢力的增強與內部動亂削弱了國家的總體實力,導致了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俄羅斯、普魯士以及奧地利對波蘭的三次瓜分。
19世紀時波蘭的大部分領土屬於俄國沙皇的疆土,但在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後波蘭在1918年11月取得獨立,成立了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二共和國。第二共和國一直持續到1939年。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波蘭的領土被納粹德國和蘇聯兩國同時侵入,9月17日蘇聯紅軍和德國國防軍在布列斯特會師,9月25日蘇德兩軍舉行聯合閱兵式,標誌兩國對波蘭的瓜分占領。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納粹德國占領了波蘭全境。1944年,蘇聯支持的工人黨在海烏姆組成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同年8月,爆發了華沙起義,1945年,蘇波軍隊占領了波蘭全境,並重新劃定了波蘭的東西部邊界。在二戰中,波蘭人民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大約有600萬波蘭軍人和平民在這場戰爭中喪生,在所有參戰國中若按人口比例來計算的話,波蘭是死傷最慘重的國家。
1948年,波蘭統一工人黨成立,1952年,改國名為波蘭人民共和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波蘭在冷戰期間,波蘭一直在內外政策上追隨蘇聯。可是經濟發展的滯後、社會民主的缺乏、國民強烈的反俄心理和西方國家的滲透導致波蘭成為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最動盪的國家。1956年,發生波茲南事件,1970年和1980年也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罷工事件。
1980年代波蘭的工人在動亂中形成了東歐第一個獨立的工會——團結工會(Solidarność)。工會逐漸取代波蘭統一工人黨,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1988年上半年波蘭價格改革失敗,4月到9月團結工會組織了三次全國性大罷工。
1988年冬,以政府內務部長基什查克為首的一方,同以華勒沙為首的另一方,在華沙郊區的馬格達連科舉行了秘密會談,商討召開圓桌會議的問題。團結工會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必須使團結工會重新合法化。
1988年12月18日由128名知識分子、專業人員和原團結工會領導人成立了一個被認為是“影子政府”的“公民委員會”,要求實行多元化,同時提出了一系列波蘭社會改革發展與克服危機的主張。
1988年12月~1989年1月召開的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全會決定,實行政治多元化和工會多元化,恢復團結工會的合法地位。
1989年2月6日~4月5日,舉世矚目的波蘭圓桌會議在部長會議大廈舉行。參加會議的有來自各黨派、天主教會、團結工會和其他反對派的代表共57人。政府方面的首席代表是內務部長基什查克。團結工會方面的首席代表是華勒沙。經多次談判後達成政治體制改革協定,根據協定,波蘭將實行多黨制和議會民主制。會議承認團結工會合法地位。
1989年6月4日,波蘭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在開放的262個國會席位中,團結工會一下子贏得261席,統一工人黨在自由競選舉議席中一席未得,創下世界議會民主制歷史上執政黨競選慘敗的“零的記錄”。
1989年8月24日,團結工會顧問馬佐維耶茨基出任總理。至此,執政45年的統一工人黨失去了議會的控制權和政府的領導權。議會隨即通過憲法修正案,更改國名、國徽、國家性質,刪去統一工人黨領導作用的條款,實行軍隊國家化,禁止政黨在軍隊、企業和國家機關中從事組織活動,並將國名由波蘭人民共和國改為波蘭共和國。
1999年波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03年6月波蘭舉行全民公決,決定加入歐洲聯盟。波蘭在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