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卡

波爾卡

波爾卡(Polka)是捷克的一種民間舞蹈音樂,源於19世紀中期的波希米亞。以男女對舞為主;基本動作由兩個踏步和一個跳踏步組成,其音樂特點是節奏快速、活潑,二拍子,在第二拍的後半拍上常稍作頓挫。19世紀中葉風行於全歐洲,後在歐美等地流行。在古典音樂中,最為人熟悉的波爾卡應數老約翰·史特勞斯及其子輩們創作的。波爾卡的節拍是兩個四分之一拍,跟瑞典的普斯卡節拍(三個四分之一拍)是不同的。標準的演奏樂器是手風琴、大號(Tuba)及鋼琴。

基本信息

簡介

波爾卡舞波爾卡舞
捷克的一種民間舞曲。盛行於19世紀的歐洲各地。特點:二拍、快速、活潑跳躍,在第二拍的後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頓的裝飾性處理。最先將此種舞曲形式用於器樂和歌劇創作的是捷克民族音樂的奠基者斯美塔那(如其創作的歌劇《被出賣的新娘》中的波爾卡)。

以男女對舞為主。基本動作由兩個踏步和一個跳踏步組成。於十九世紀中葉風行全歐。大致分為急速、徐緩和瑪祖卡節奏等三種類型。一般為二拍子,三部曲式,節奏活潑。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最先用之於歌劇和器樂創作中,如歌劇《被出賣的新娘》中的波爾卡。

波爾卡是Polka 這個詞的音譯,它是從波西米亞語“半”字演變而來,意思是說這種舞的舞步比較碎,是以半步為基礎的。描述的是一隻腳與另一腳之間按2/4拍子飛快交替。從這點上,也可以想像出波爾卡是一種活潑的舞蹈。

這是一種輕快活潑的舞蹈,舞者面對面站立,男伴的右手抱著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開握住女伴的右手,按這種姿勢,成對地沿著舞廳周圍逆時針方向旋轉行進。主要的舞步有兩種:一種是單足彈跳步,可以前進、後退或旋轉,稱為波爾卡步;另一種是腳跟、腳尖輪流擊地的動作。

發展史

波爾卡舞波爾卡舞
1833年,波爾卡首次進入布拉格舞廳。1840年,布拉格的舞蹈教師在巴黎表演波爾卡一舉成功,從而使波爾卡一下子闖進了巴黎的沙龍和舞廳。一場來勢迅猛的波爾卡熱喚起了許多與跳舞無緣的青年人。所有的舞蹈院校一齊上陣教授波爾卡,但照樣不能滿足人們的學舞要求。

19世紀中葉,波爾卡傳到英美,與華爾茲一道取代了鄉村舞和科蒂林舞。波爾卡熱使得其它中歐舞蹈也開始流行,如舞步相對比較簡單易學的加洛普波洛奈茲雷多瓦瑪祖卡斯科蒂克等。加洛普的舞步與華爾茲、波爾卡相似,但節奏與波爾卡相近,是2/4拍,舞伴們舞步迅疾,只偶爾才有些旋轉。波洛奈茲的主要牲是3/4拍,速度適中。它是莊重雄偉的佇列舞蹈,常用於化裝舞會的開場。但可能正是由於它的佇列形式,所以一直沒有在以對舞為主的舞廳里流行起來。波希米亞的雷多瓦是由追趕步、普通華爾茲步和兩速華爾茲步三種基本步伐構成的。它的音樂採用的是慢速華爾茲。瑪祖卡原是波蘭民間舞,使用華爾茲音樂,但第二或第三拍上常有重音。舞步包括跳步、滑步與腳跟相擊等三種基本成分,動作組合比較複雜。斯科蒂斯克是德國民間舞,由滑步和跳步兩種舞步組成,節奏為2/4和4/4拍子。由於這些舞蹈的流行和普及,舞廳里還出現了一些由上述舞蹈按不同順序、不同比例組合起來的舞蹈,大大豐富了舞廳舞的品種和樣式。

但是任何舞蹈都難免有興有衰。波爾卡即使是中歐舞蹈中壽命最長者,也難免終有一落。20世紀的拉格泰姆爵士等新型舞蹈以其嶄新的活力和面貌壓倒了波爾卡。如今在波蘭以外的國土上,我們只能在美國的波蘭移民範圍中和在一些古典芭蕾舞劇里一睹波爾卡的風采。波爾卡已不再流行於舞廳中了。

名家名曲

波爾卡舞波爾卡舞
波爾卡:舞曲的一種,常用三部曲式寫成。速度較快,音樂性格輕快活潑,優美生動。1830年前後起源於捷克民間,從19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風行於整個歐洲。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約翰.施特勞斯父子均作有著名的波爾卡作品。

《閒聊波爾卡》〈唧唧喳喳波爾卡〉

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作於1858年。全曲生動地表現了婦女們嚷著笑著、愉快地閒聊的情景。 樂曲採用復三部曲式,降A大調,2/4拍。在三小節引子之後,用頓音奏法呈示出跳躍的主題旋律。這一用倚音構成的旋律輕巧而略帶詼諧,刻畫了一群唧唧喳喳、喋喋不休的快樂婦女的音樂形象。
在接著的其他段落中,樂曲以這一主題為基調,頻繁地採用倚音、波音、顫音等裝飾音技巧,使樂曲顯得細碎活躍,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婦女們快活的說笑聲。同時,樂曲還採用頓音、重音等演奏法,進一步突出了婦女們說笑聲中各種不同的特點。最後,樂曲在歡快而幽默的氣憤中結束全曲。演奏時間約三分鐘。

〈安娜波爾卡〉(安楠波爾卡)

作於1852年。其父亦作有一首同名波爾卡。 樂曲採用帶引子和結尾的復三部曲式。由於主要主題出現次數較多,因此樂曲還帶有迴旋曲式的特點。 在四小節的引子之後,是樂曲的主要主題:採用先緊後松的節奏,使樂曲充滿了輕巧的活力和活潑歡快的情緒。隨後是由短促華麗的倚音和生動活潑的跳進音程寫成的旋律,音樂情緒具有歡快而又詼諧的色彩經過四小節的連線句之後,再現主要主題。樂曲的第二部分是採用兩個新的音樂素材寫成的二部曲式,音樂性格有所不同。 然後,樂曲再現第一部分;最後以輕鬆而熱烈的結尾終曲。演奏時間約4分鐘。

《電閃雷鳴波爾卡》

是作者一生所作一百多首波爾卡舞曲中較為著名的一首。1868年為狂歡節而作。題獻給維也納藝術家協會
作者採用標題性波爾卡舞曲常用的描繪性的表現手法,在波爾卡節奏的不斷反覆中,加入一些生動而逼真的造型性音響,突出了舞曲的標題形象。樂曲採用ABA的三部曲式。4小節引子之後,出現了快速的主題。不協和的減五度音程和不穩定音的運用,以及運用附點和休止符組成的同音反覆的音調,使樂曲產生一種令人不安的氣氛。這一主題的發展中,時而響起定音鼓奏出的低沉的震音,使人聯想到遠方的雷鳴。然後出現另一段強而有力的音樂,經過4小節過渡後,樂曲出現中間部的主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