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門鎮

泗門鎮

泗門鎮,浙江省餘姚市轄鎮,位於餘姚市境西北,距市區23公里。古時又稱四門、第四門。境域西南原有汝仇湖,水面達十萬畝,汝仇湖堤東開四門以便放水灌溉,四水為泗,故稱泗門。境域面積66.3平方公里,東與小曹娥鎮、朗霞街道相鄰,南與馬渚鎮相接,西毗臨山鎮,北瀕杭州灣,與海鹽縣隔水相望。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現代化的泗門鎮 現代化的泗門鎮

全鎮現轄16個行政村,4個社區。轄東蒲、鎮南、上新屋、海南、鎮北、泗北、陶家路、萬聖、相公潭、謝家路、夾塘、小路下、湖北、楝樹下、大廟周、水閣周等16個行政村和東大街、西大街、汝湖、後塘河四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鎮總戶數21505戶,常住人口62978人,99、9%是漢族。少數民族有83人,涉及苗、壯、布依等12個少數民族,大多是婚嫁來泗的。

常住人口近10萬,素有“名邦之源”、“閣老故里”之譽,是一座悠久歷史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中心城鎮。鎮政府駐:府前路1號,郵編:315470。泗門正在興建泗門城。

地名由來

泗門古時又稱四門、第四門。境域西南原有汝仇湖,水面達十萬畝,汝仇湖堤東開四門以便放水灌溉,四水為泗,故稱泗門。

歷史沿革

秦以前,全境為淺海。

泗門鎮 泗門鎮

漢晉時,大湖門山北麓逐漸淤漲成陸。至今,海岸線離大湖門山已有10公里,且海塗每年還在淤漲,由南而北,歷代修築的海塘有10餘條。

自唐至清,境域一直分屬餘姚縣東山鄉、開原鄉。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首置四門鄉。

民國十九年(1930年),置泗門鎮,屬餘姚縣第四區(臨山區)。

1950年2月,設泗門區,下轄泗門、泗北、明風、東蒲、天華、道塘、朗霞、海南、曹娥、鎮海、萬聖、夾塘等12個鄉鎮。

1954年10月,泗門區大部劃歸慈谿縣。

泗門鎮 泗門鎮

1958年10月,泗門區改稱衛星人民公社,區下轄各鄉鎮改稱管理區,泗門鎮改稱衛星人民公社第十三管理區。

1961年,恢復區建制,管理區改公社。

1966年,泗門鎮公社復名為泗門鎮。

20世紀70年代初,泗門、周巷兩區合併,稱“周泗地區”,旋即撤消,泗門鎮仍屬泗門區。

1979年9月,泗門區劃歸餘姚縣。

1989年5月,塘後鄉併入泗門鎮。

1992年4月撤區並鄉,萬聖、夾塘、湖北、東蒲四個鄉併入泗門鎮。

村鎮榮譽

泗門鎮 泗門鎮

泗門鎮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鎮、國家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環境優美鎮、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鄉鎮企業示範區、全國優秀鄉鎮、全國“六好”鄉鎮(街道)工會、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保增長促就業和諧城鎮、中國十佳和諧小城鎮、寧波市可持續發展示範區試點鎮、省先鋒工程“五好鄉鎮黨委”、全國百佳鄉鎮示範工會、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國家星火小城鎮示範鎮、全國計生協會工作先進、全國農機化技術交流暨新產品展示會貢獻獎、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鎮、全國先進文化站等。

全國重點鎮

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民政部、科技部近日聯合下發通知,公布全國重點鎮名單,共有3675個鎮被列為全國重點鎮,其中我市有3 個,分別是泗門鎮、梁弄鎮、陸埠鎮。原2004年公布的全國重點鎮名單同時廢止。

通知強調,全國重點鎮是小城鎮建設發展的重點和龍頭。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提高質量、節約用地、體現特色等要求,在政策、土地及項目安排上對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予以扶持。有關部委將研究制訂加強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建立全國重點鎮動態調整機制,指導和支持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餘姚市泗門鎮位於杭州灣寧紹平原北部,329國道從鎮中心地段穿過,東距寧波約80公里,南離餘姚9公里,西至杭州約122公里。北瀕杭州灣。鎮域總面積66.3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62.5平方公里。

地形地質

泗門鎮 泗門鎮

泗門鎮地勢平坦,境內地勢由南向北呈丘陵——平原——灘涂——海洋台階式格局,大部分為平原,系寧紹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3—5米。大古塘以南為山湖海積平原,成陸於公元10世紀前,由全新世晚期海積物和湖積物互動沉積而成,組成物質為粘土及西粘土,局部夾有泥炭。大古塘以北為濱海海積平原,系公元11世紀以來,杭州灣攜沙淤漲而成,組成物質為西粘土、西砂土和粉沙,地勢略高於大古塘南部平原。

水文狀況

鎮內平原上江河縱橫,有臨周江、臨泗江、大沽塘江、陶家路江、謝家路江和北排江等。其中陶家路江,全長10.5千米,鎮級河道28條,總長82.55千米,村級河道28條,總長37.19千米,正常蓄水315.14萬立方米。

氣候特點

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16.2℃,無霜期228天,年降水量1300毫米。

文物古蹟

泗門鎮境內擁有目前餘姚市內規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築群,其中有狀元樓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謝氏宗祠、成之莊等市級文保點4處,大學士第、大方伯第等重要文物古蹟7處,皇封橋古村落被市政府列為歷史文化保護區。

皇封橋古村落

泗門鎮 泗門鎮

皇封橋村位於泗門鎮東部,是一個以橋命名的村莊。村內小橋、流水、人家,四時鳥語花香,一派江南水鄉風光。該村河多橋高亦多,有太平橋、萬順橋、許家橋、吳家橋、楊巷橋、落馬橋、樂城橋,燕翼橋、申明橋、皇封橋等古橋樑十餘座。皇封橋是東西要道主橋,橋長7米、寬2.5米三板兩欄子的三洞引橋,東西方各壘石階五級,朝南欄板上刻有篆書“皇封橋”,字跡柔里見剛,書風古中出新,相傳為晚清舉人楊積芳所書。此橋是姚西北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石橋。在皇封橋周圍尚有頗具規模的“楊晉泰”、“祥豐里”、“鹹豐染店”、“同泰錢號”、“馬鞍埠頭”、“燒香埠頭”等明清建築。

狀元樓

泗門鎮 泗門鎮

狀元樓位於泗門鎮萬安橋西、市弄口北,是一幢三間兩弄磚木結構的明代建築,中間有一穿堂間,所有木柱的石磉礅已沉入地面,木柱、橫樑、樓板等木結構亦呈深黑色,但樓檐四隻轉角依然往上翹著,當地老年人稱為“五嶽朝天”。該樓初建後曾為謝遷幼年時的讀書房舍。據《歸田稿》記載,房屋剛落成,正要搬遷,謝遷的母親鄒氏做產了。謝遷的爺爺看見兒媳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孩,臉上長著七顆痣,異常高興,他根據《詩經》“出自幽谷,遷於喬木”的詩句,給孫子起名謝遷,字於喬,號木齋,這孩子即是後來的謝閣老。謝遷從小很聰明,讀書過目不忘,文章出眾,於明代成化十年(1474年)舉鄉試第一名(解元),第二年連中殿試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狀元)。中狀元後逐將原先讀書的房舍作了擴建和修葺,改名稱為“狀元樓”。樓前中央高懸“狀元樓”三個大字匾額,字跡清爽,蒼勁挺拔,剛強有力。該樓於1997年3月列為餘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狀元樓先居住兩戶人家,東側是謝閣老的第十五代子孫,西側是謝閣老的第十四代孫。狀元樓西側有一長18米、寬6.5米、深兩米、四周駁以石坎的水池,相傳是謝閣老少年讀書時的洗硯池。池水曾多次防治了附近的火災,號稱清平池。

萬安橋

萬安橋 萬安橋

萬安橋位於望安路與河塍路交口處。取名於“萬歲問安”之意,始建於明嘉靖初年,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重建。為境內現存僅有的一座單孔石拱橋,全長6.25米,洞跨徑1米,拱矢高1.25米,橋身最窄處寬2.2米。橋面中間為一塊方正的荷花板。橋身兩邊各置四望柱、六欄板、二抱鼓石。正中橋欄外側各刻“萬安橋”三字。東西落坡各置七級石階。拱券用條石縱聯並列砌築法砌造,券沿外翻。橋底正中塊券石上浮雕“火球”。橋側面兩邊各置長系石,頭部鑿成鰲首,下刻楹聯:“萬人猶識東山里,安土同墩汝水濱。”

該橋於1996年改作旱橋,但保存基本完整,對研究姚北平原橋樑演變史有一定價值。2004年12月,公布為市級重要文物古蹟。泗門鎮人民政府與2008年上半年組織財力物力對其進行修葺,在四周築上漢白玉護欄加以保護,在周邊還擺上了防撞水馬。

施啟瑞舉人府

施啟瑞舉人府 施啟瑞舉人府

位於海南村施家自然村102號。清代中期建築,民間稱“泰和里”,為晚清舉人施啟瑞舊宅。整體坐北朝南,由磚雕門樓、主樓、兩側廂樓及前後天井組成,占地1071.8平方米。磚雕門樓呈雙坊四柱式,門額正面雕“懷德維寧”四字,背面雕“所其無逸”四字,其四周均飾精美磚雕及人物故事圖。台門正背面石柱上均鐫對聯,正面字跡已風化,背面鐫“大朴彌文克紹箕於稼檣,惟苦為寶光門第於詩書”。門樓後天井地面用長條石板錯縫鋪砌而成。

主樓為重檐硬山頂,三間二弄,前設二級石階。明間穿斗式梁架結構,八柱落地。次、梢間七柱八檁,穿斗抬梁式混合結構。檐下辟廊,施十字斗拱承檐檁。抱頭梁下部有精美雕刻,內容為人物故事、四季景色等,旁有“秋飲黃菊酒”等陽刻詩文匹配。明間開六扇花格門,次間施格紋窗。中堂兩側壁上有科舉捷報12張,多已斑駁不全,仍可辨者有“捷報官報貴府少老爺施(諱)啟瑞高中乙亥恩科浙江鄉試中式第五十一名”,為浙江學政衙門所發。

兩側廂樓為重檐硬山頂,原各面闊九間,現均有缺失。穿斗、抬梁式混合結構,五柱七檁。

主樓後天井由圍牆連線兩側廂樓北山牆圍成,並開東西二邊門,上飾門額。

歷史事件

十八局起義

泗門鎮 泗門鎮

清鹹豐八年(1858年)餘姚早禾歉收,民不聊生。各鄉設局抗租,共18局。公推黃李鮑村黃春生為局總頭。9月率數萬農民起義,先與泗門大地主謝敬“黃頭勇”數百人激戰,起義軍敗退,被追殺甚眾。12月23日黃春生率人沖入縣城,焚富紳大院三處,並圍攻縣署。知縣賈樹勛投荷花池佯死。九年正月,黃再次率義軍萬人攻縣城東泰門,據通濟橋攻打縣署,又被“黃頭勇”趕至殺退。撫部委補用道胡元十博帶兵來姚和“黃頭勇”圍剿起義軍。鹹豐十年,十八局總局遷姚南山區整休,並兩次襲縣城。十一年(1861)五月,黃春生聯合諸暨“蓮蓬黨”何文慶所部攻上虞(今豐惠鎮),克梁弄。上虞縣令胡堯戴會同“黃頭勇”合力圍攻。義軍退至黃竹嶺,遭堵截,戰敗被擒,六月初二日被害於後陳,首級懸於縣城通濟橋。春生妻盧七姑隨夫參戰,失敗後,被俘,堅貞不屈被殺害。是年,太平軍克餘姚,十八局農民紛紛參加太平軍。

抗倭鬥爭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登入勝山港,掠泗門,陷臨山,為寧紹參將俞大猷擊退。三十四年倭又犯餘姚境,省祭官杜槐率鄉兵抵禦,斬倭酋1人,倭賊32人。槐力竭戰死,縣城戒嚴,拆除候青、黃山二橋阻敵。三日後,倭臨候青江邊,潮漲不能渡,城中招募獵人伏踞城樓,射中一寇,余潰退。同年十一月,倭自奉化轉掠四明山斤嶺。泗門謝志望率鄉勇500名往救,殺敵9名,傷20餘名,謝矢盡力竭戰死。嘉靖三十七年(1558)寧紹參將戚繼光駐臨山衛抗倭。

歷史名人

泗門宋時置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明成化年間位顯望重的閣老謝遷,浙東著名抗倭英雄謝志望,金融專家、解放後曾任外交部駐英國商務參贊謝天壽,曾任國民黨中央執委、南京政府婦女界領袖之一的呂曉道等英才,都誕生在這塊充滿靈氣的土地上。我黨早期馬克思主義教育家、中國現代三位教育家之一的楊賢江先生也曾在泗門求學、任教,曾留下“一切根基皆誠意 ” 之言。

謝遷

謝氏宗祠 謝氏宗祠

謝遷(1449—1531),明浙江餘姚泗門人,字於喬,號木齋。成化十一年(1475),會試第一,授修撰,累遷左遮子。孝宗即位,進光詹事兼侍講學士。弘治八年(1495),晉詹事兼侍讀學士入內閣。十一年,晉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秉節直亮,處事明敏。武宗即位,請誅劉瑾不聽,引疾告歸。後劉瑾矯旨奪其誥命。瑾誅,復職,致仕。有《歸田稿》。

謝志望

謝志望 ,字見甫,號道淵,餘姚泗門人。監生。生於明嘉靖七年(1528)十月十四,卒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閏十一月初一。是明代內閣大學士謝遷的長玄孫,浙東地區著名的抗倭英雄。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泗門鎮經濟與社會有了很大的進步。國民經濟與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綜合經濟實力迅速提高。

農業

泗門鎮 泗門鎮

泗門物產豐富,是寧波市重點商品棉基地,榨菜、瓜果等農副產品名聞名遐邇。宋時,境內就開始種植棉花,所產姚棉、土布暢銷省內外。1956年,棉花種植面積達8541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6、2%,最高年份平均畝產100公斤,是浙江省重要的商品棉種植基地。榨菜種植始於20世紀60年代,主要在大古塘以北棉地里與棉花套作,現已成為“浙式”榨菜的主產區。水稻主產於大古塘以南,2005年,種植面積27000畝。20世紀90年代起,各村按“一村一品”要求發展蔬菜生產,到2005年,形成大豆、甜玉米、長豇豆、絲瓜絡等上規模蔬菜基地9個。鴻基、卡依之等大型菜業食品公司也都有自己的蔬菜基地,總面積1.2萬畝,年收購量2.4萬噸。

手工業

境內手工業起源於宋代,至清末,有頗具規模的手工業作坊20餘家,從業人員百餘人,“同順貢方”、“阿記細竹”等享譽四鄉。到1949年,已形成有12大門類的手工行業。1956年,按行業歸類建成竹業、木業等7個手工業社。

工業

泗門鎮 泗門鎮

現代工業始於清光緒年間,泰生布行採用日式改良軋棉機,繼而採用柴油機動力,生產能力提高了十餘倍。1961年起,開始興辦為農業服務的社隊企業。泗門的工業經濟已形成了機械、電子、塑膠、冶金、電器儀表、輕紡印染、建築材料、日用化工、菜類加工、包裝用品、光學儀器等十多大門類,鎮工業功能區占地面積已達到五平方公里。 2003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09.33億元,財政總收入2.58億元,本級可用資金收入1.5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9182元,全鎮綜合經濟實力列省百強鎮第十五位,2004年列全國千強鎮第87位。2004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35億,鎮財政總收入3.5億,農民人均收入9750多元。2005年全省百強鎮排名第十位。到2005年,全鎮共有註冊企業近2000家,其中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123家,億元以上企業15家,形成18大產業門類,職工3萬餘人,實現外貿出口交貨值26.7億元。在省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5年全省百強鄉鎮名單中,列省百強鄉鎮第十位、寧波第一位。先後獲得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鎮等國家級榮譽十多項。

社會事業

泗門鎮全鎮總人口2003年末為6268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908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建設有了長足發展。全鎮共有國小8所,普通中學3所。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中生入學率為100%。全鎮擁有文化館(站)5個,影劇院1所。全鎮共有衛生機構14個。其中縣及縣以上醫院1所,鄉鎮衛生院8所。

泗門鎮先後獲得了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鎮、全國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鎮、全國優秀鄉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百佳綠化鄉鎮、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單位、全國計生協會先進單位、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百佳鄉鎮示範工會、省先鋒工程“五好鄉鎮黨委”、寧波市可持續發展示範區試點鎮等榮譽稱號等榮譽稱號。泗門是江南古鎮,素有“名邦之源”、“閣老故里”之譽,人傑地靈,有深厚的人文優勢。尤其在明代,謝氏一門,官宦相承,由是在泗門甲第連雲,造成“夾河一里許,雕瓮碧瓦,翠聳鱗比”之景觀。

交通運輸

公路交通

水陸交通便捷。古時有“官道”連線縣城,位於倪家路村後的古泗門港還是浙東地區經杭州灣下浙北的重要港口。民國23年(1934),觀曹公路(現329國道)建成,是為境內第一條公路。近三年里,先後投入4億多元建設和改造了多條鎮、村道路,等級公路里程達65公里,初步形成“六橫五縱”的十分鐘交通圈。

泗門公交

101 古塘站-古塘站(間隔:10-20分)

301 古塘站-古塘站(間隔:10-15分)

302 古塘站-古塘站(間隔:5-20分)

303 古塘站-古塘站(間隔:5-20分)

餘姚公交512 高鐵餘姚北站-臨山(間隔:5-7分 公交卡通用)

泗門特產

基本介紹

泗門有近4萬畝的榨菜種植面積,年總產量接近16萬噸。加工榨菜遠銷歐美。海水漁業資源豐富,全鎮有近海捕撈漁船80艘,200多人常年從事捕撈工作,鯔魚、梅魚、青蟹等特色海鮮暢銷外埠。

榨菜

20世紀60年代引進,產於泗門、臨山棉區,菜棉套種,經濟效益高,發展快。1965年發展至4000餘畝,成品菜2500噸。1984年5.2萬畝,成品菜4.47萬噸,產值2800萬元。為“浙式榨菜主要產區”。1987年種植7.35萬畝,成品菜12.87萬噸,產值7200萬元。全市有榨菜加工廠91家,其中精製小包裝工廠33家。產品行銷全國,外銷日本、東南亞及香港等地。

竹編

餘姚境內盛產毛竹,竹編歷史悠久,以加工農具、日用器為主,山區的竹椅、淘籮、飯籃、籮絡、掃帚等,產品遠近聞名。平原地區的方橋、泗門一帶,香籃、幢籃、掛籃、箱篋、篾席,製品精巧,遠銷京、津、滬一帶。有資料顯示竹器業衰落,部分竹器已非今日所需,一部分為塑膠製品代替,且手工製作,生產落後。1972年洪山鄉工藝竹編廠建成,編織飛禽走獸、小鴨、小雞等工藝品,突破加工農具、日用竹器等傳統品種,產品由內銷轉向外銷,竹編事業雖稍有氣色,仍不甚理想。

葡萄

1979年臨山、泗門集中引種金皇后、紅香蕉等品種。畝產7500市斤。1987年種植3170畝,產量225噸。品種有金皇后、巨峰、紅富士、國寶、龍宅、高墨、伊定豆錦、黑奧林等。

特色發展

產業特色

泗門鎮位於杭州灣南岸,是國內最主要的榨菜產地之一。全鎮榨菜種植面積已超過5萬畝(包括海塗面積),占全鎮耕地總量的80%,全鎮有4萬多農民從事榨菜種植,3000名職工從事榨菜加工生產,全鎮每年的榨菜產值達到2億元,該鎮農民人均收入中有1000元來自榨菜生產,榨菜已成產該鎮農業生產中的“拳頭產品”。

泗門鎮發展榨菜生產已有近四十年的歷史,在經歷了試種、推廣、提高三個階段,榨菜生產已初具規模的基礎上,目前正在向“綠色、無公害”生產大步邁進。泗門鎮具有榨菜種植的有利條件:濱海地區的土質偏鹼疏鬆,氣候溫暖濕潤,適合榨菜的生長發育。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泗門一帶開始試種榨菜,在小範圍內取得了成功,由於當時計畫經濟條件下,泗門作為重要產棉區的角色無法改變,榨菜生產只能成為當地農民的一種自覺行為。而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近二十年的探索實踐中,當地農民對榨菜種植已是“爛熟於心”,形成了播種移栽、防病除蟲、除草施肥、培育管理等一套完整的農業技術,為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榨菜種植的大面積擴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了沉睡的土地,也為泗門榨菜生產的遍地開花添加了足夠的營養。承包地里,房前屋後、河塘兩岸,只要是可以利用的土地,當地農民都種上了榨菜這棵“搖錢樹”。自八十年代後期以來,泗門鎮的榨菜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3萬畝以上,總產量維持在1億公斤以上,每畝種植榨菜的產值保持在2000~4000元。

與一般的農產品不同,榨菜只有在經過脫水、鹽醃、壓榨等加工以後才能進入市場。榨菜的加工方法、加工工藝也是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逐步改善的,經歷了從粗放型到精緻生產的過程。1984年該鎮“老好吃”菜廠率先推出了小包裝生產,使榨菜的口味發生了變化,市場對榨菜的需求大幅增長。有這樣一則佳話:有一段時間,中國女足的姑娘們在出國比賽前指定要把泗門“老好吃”的榨菜作為她們必備的一種“軍糧”。自八十年代中後期,全鎮精緻榨菜的比重逐年提高,全鎮已有33家加工企業擁有155台真空包裝機,58台切絲機,生產用房2萬餘平方米,有27個商標生產小包裝。產品也從原來單一的菜絲,發展到菜丁、菜片等多品種,從高鹹度發展到低鹹度,提高了榨菜的品位。1999年,該鎮“銅錢橋”、“富貴菜”兩個品牌被評為當年度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 榨菜生產過程中“鹽醃”是一道關鍵工藝。在初級階段,鹽醃工藝基本是分散挨家挨戶進行的,所產生的污水給當地的環境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而榨菜生產的高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在環境方面的損失。而當“水污染”這一名詞開始躍入人們的眼帘時,當地農民才真切感受到環境保護與自身利益的息息相關:如果土地都種不好榨菜了,哪裡還談得上經濟效益?向綠色無公害轉變是必由之路。

在這場大變革中,農業龍頭企業所起到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寧波市農業龍頭企業——寧波銅錢橋食品菜業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銅錢橋”牌榨菜系列產品,現有廠區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職工580人。該廠不斷進行技術改造,配置了污水集中處理設備,為解決周邊農戶的榨菜污水問題發揮了作用。該廠的榨菜收購面積已超過三萬畝,“公司加農戶”的模式不僅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在環境保護上起到了表率作用,取得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全鎮已有寧波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餘姚市級龍頭企業13家,在榨菜加工的上規模、上檔次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為榨菜等農產品的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創造了良好條件。“銅錢橋”牌榨菜系列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產品”。投資800萬元的污水處理中心又在該鎮開始動工興建,這將為當地榨菜生產的無污染帶來更大的幫助。泗門“榨菜之鄉”的綠色無公害生產必將取得更加輝煌的業績。

村鎮建設

宋時,境內居民以自產物品互易,形成汝仇、四門兩個市集。明正德年間,四門市遷至今義嘉橋附近。清康熙年間,增皇封橋市。雍正年間,浙江海關在倪家路設浙海常關分卡,形成倪家路市。至解放前夕,鎮上有大小商鋪近200家,成為三北地區重要的商貿集散中心。2005年,境內有綜合性市場8個,專業市場5個,總面積44000平方米。建成區面積10、3平方公里,有占地80畝以上的住宅小區3個。全鎮綠化面積98、6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32、6%,建有汝湖公園等休閒公園7個,是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鎮、省生態示範鎮。

發展目標

泗門鎮 泗門鎮

“十一五”期間:積極推進新一輪全國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工作,爭創全國先進黨組織,進一步鞏固和確立作為全國、省經濟強鎮的地位,力爭成為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區,全面建設餘姚副中心城市。到2010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300億元,農民人均收入超過1、4萬元,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達到67%。

中國縣市四

中國的耕地不到美國的1/3,而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以上,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人口對應的就是城市的規劃問題,了解中國的城市區劃,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