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屬於中亞熱海洋型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高山雲霧瀰漫,低山丘陵濕潤。年平均降雨量2008.8毫米,平均日照時數1716小時,無霜期240天,冬季平均氣溫14.7℃,夏季平均氣溫25.1℃。境內群山疊起,東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420米,東南西北分別有四條溪流匯聚其中。
旅遊資源
泗溪鎮擁有“北澗”與“溪東”這兩座聞名遐邇的廊橋。這兩座廊橋始建於明清年間,至今已有四五百年歷史,相傳為同門師徒所造,故又稱此二橋為“姐妹橋”,橋樑構造與北宋時期《清明上河圖》相似,全木結構,宮殿式主樓,最長跨度達30餘米,是趨今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結構最複雜的人工木橋之一。如今總投資5000多萬元以“文化”為核心、以廊橋為品牌,集廊橋觀光遊覽、木偶戲演出、民族文化展覽、休閒娛樂為一體旅遊文化產業正在形成。
境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旅遊資源豐富且獨具特色。這裡曾是古時由分水關或由福建福鼎進出泰順的陸路交通幹道上的必經之站;這裡有東、南、西、北四條溪水於下橋村水尾的地方相匯,可謂“四水逥瀾”;這裡的勝景令唐朝內閣長史林建感念忘返擇此生息;兩宋期間文風蔚然科甲蟬聯,“兄弟同科父子同榜”如果是佳話,“泗溪花園十八學士”更是經典;這裡還有浙南閩東地區極具明清特色的玉岩包氏宗祠、張十一故居等古名居古建築留存……。一段“白粉牆”,兩座姐妹橋,三個大家族,四水毓靈秀,述說泗溪不同尋常歷史。
社會經濟
近年來,泗溪立足實際,圍繞縣委提出的生態示範區建設目標,努力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全鎮經濟社會面貌變化巨大。2009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504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02元。工業主要以建築業為主,第三產業正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旅遊業已成為第三產業新的經濟成長點,2009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0多萬元。農作物種植以水稻、蔬菜、茶葉等為主,黃梔、楊梅、板栗等特色經濟作物產量逐年遞增。雖然經濟總量很小,綜合實力也較弱,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非常大,但是區位和旅遊優勢明顯,泗溪發展潛力巨大。
隨著2007年(中國)廊橋文化園建設全面啟動和新58省道全線貫通,在新的歷史機遇里,泗溪鎮黨委、政府提出學習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抓新58省道貫通新機遇,深入實施“生態立鎮、旅遊強鎮、商貿活鎮、文化興鎮”四大發展戰略,整體推進各項工作,突出重點、加快中國“廊橋文化園”建設戰略目標,實現泗溪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