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河南省
法行寺塔VI-621
簡介
法行寺塔位於河南省汝州市塔寺銜法行寺內。始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塔底平面方形,塔身八角形疊澀檐,九層,通高30米,用灰磚砌築,塔頂磚砌剎座上置寶珠銅剎,剎下銘文“順治十年十月七日立”,塔身底層南面半圓拱券門內為方形塔心室,內有階梯可達二層。從出檐不深、疊澀磚層弧度較小看,一至七層應是宋、金建築。八九層和塔剎等則為清初建築。 法行寺塔位於汝州市市區東法行寺內,北面與丹陽觀相望,是法行寺內的主要建築,始建於唐代,歷史上曾多次重修,200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大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法行寺塔碑記:“法行寺即古之法華寺也,梁武帝時有志公……自范公至今有八百餘年,中間修補者屢矣……”。法行寺塔為長方形密檐式磚塔,高約30米;外形略呈拋物線形。塔基高0.7米,呈方柱體,上為9層八角形澀檐,每層均有一半拱形小佛龕。頂部於塔剎座上立寶珠形銅座;塔身南壁辟圓券門,門內設方形塔心室,可達第二層;室頂用迭澀磚層砌,造型奇特。九層迭澀密檐頗具宋、金特點,似為宋、金時加築,但塔身的壁面磚雖經多次抽換,外形仍保留有唐代風格。該塔敬有三皇姑。傳說上古時期,汝州有蛟龍作祟,上天派三皇姑下界捉蛟,用鐵鏈把蛟龍鎖了起來,並挖一深井,囚於其中,井口上壓一巨石,鎖鏈繫於石上,在上邊建寶塔一座鎮壓,使其永遠不得出世,此塔就是法行寺塔。法行寺也因有此塔而俗稱塔寺廟,寺前街道也取名叫塔寺街。1945年汝州淪於日寇鐵蹄下,日本人要扒掉這座塔,但聽老百姓說,如果扒了塔,蛟龍就會出來作惡,蛟龍到哪裡,水就到哪裡,蛟龍跳多高,水就漲多高,日本人信佛才沒敢把塔扒掉。解放初,寺院被拆,獨存寺塔及幾塊石碑。破四舊時,有人來到這裡破壞了院裡的房舍物什,當他們要對這座塔動手時,聞訊趕來的民眾以命守護,才使這座塔再一次免去一劫。歷史記載
法行寺塔位於汝州市內東北隅的塔寺街,原法行寺院內。據明代萬曆年碑記:“法行寺創建於大唐”。另據直隸汝州志載:“法行寺在城法行街,本名法華寺
及梁武帝與諱志公禪師講道處也,中有志公浮圖一座,屢經重修。”法行寺塔座落於長寬各6.8米,高0.68米的方形基座上,座北朝南。塔平面呈方形,高約30米,上為九層八角形迭澀密檐,頂部在磚剎座上立寶珠形銅剎。塔身南壁辟圓券門,門內設方形塔心室,可達第二層,室頂用迭澀磚砌築。方形塔身的壁畫磚雖經多次抽換,外型仍保留有唐代風格,當為唐塔。但從整體造型上看,塔上部為八角九層迭澀密檐,同時又為宋金時期建築。在一座磚塔上表現出兩個不同時代的風格,在我國古塔史上看實屬少見,為研究古代磚塔提供了實物資料。1963年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
法行寺塔平面呈方形,通高21.12米。基座長6.8米、寬6.8米、高0.68米。上部系迭澀密檐式九層磚塔,頂部立寶珠形銅剎。塔身南壁辟圓券門,門內設方形塔心室,可達第二層,室頂用迭澀磚砌築,塔身下部呈方形,上部為八角形,塔身呈淺橙色,雄偉挺拔,造型奇特。方形塔身的壁面磚,雖經多次抽換,但外形仍保唐代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