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舫文集(共6冊)

翌年,太虛大師為革新佛教,作育人材,在武昌創辦佛教學院,法舫心生嚮往,於是負笈南下,親近太虛大師,成為該院第一期學僧。 1946年6月,法舫應印度中國學院院長譚雲山之邀,再返印度,宣講佛學,同時完成《阿毗達摩攝義論》的翻譯工作。 第二年開春,四十七歲的法舫應錫蘭大學禮聘,再度重遊錫蘭,主講中國佛教史,並專事《太虛大師全書》的編刊。

內容介紹

由梁建樓整理的《法舫文集》之編纂,分為六卷,計《譯著·講經》卷、《唯識論談》卷、《演講·辦刊》卷、《研學·制議》卷、《時論·答問》卷和《詩書·文存》卷。每卷收文依性質區別分類,一般依時間先後排列。
本書以《海潮音》月刊、《正信》半月刊等佛學雜誌,以及有關法舫法師的各種著述編集而成。
本書所收各篇,有著作年代、講述地點者,均列入標題之下。無從考稽者,暫缺。各篇講稿之筆記人,概列於每篇之末。
今天我們能看到這部書,要感謝河北井陘縣原統戰部部長梁建樓老先生,他於2003年主編縣誌,在查閱資料時發現了井陘籍法舫法師的簡介,為法師事跡所感動,遂發心整理,以使法舫著述留傳後世。從2007年至2010年,歷時三年,全家總動員,耗資幾十萬,終使近二百萬字的《法舫文集》面世。這種為法忘我的無私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們,也激勵著我們後學在菩提道路上奮勇前行!望有緣讀到此書的人善自珍惜,效古德先賢,發宏大誓願,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作者介紹

法舫法師傳略
法舫法師是我國近代傑出高僧之一,精通中、英、梵、巴四種語言及大小乘佛學,先後任教於武昌佛學院、柏林教理院、漢藏教理院,三度主編《海潮音雜誌》,並主持世界佛學苑圖書館,襄佐太虛大師設立世界佛學苑研究部,成果斐然。
1940年,教育部禮請法舫以傳教師身份到印度、錫蘭弘揚大乘佛法。其間,由於法舫德學兼優,受印度國際大學和錫蘭大學禮聘為教授,在中國僧伽中,此乃空前光榮之大事。由於法舫和雅高尚的風度,講說深入淺出、活潑生動及多國語言的互易運用,真正把大乘佛法傳遍於世,而成為馳名中外的一代佛教學者。
潮音緣起 武昌學法
法舫法師(1904~1951),俗姓王,河北井陘人。幼年時因避旱災而到北京,就學於法源寺義學,後來返回井陘。十四歲,再度赴北京升學,卻因勤奮過度,致病就醫。同病房有一青年僧,兩人相談甚歡,進而討論佛學,青年僧以《海潮音雜誌》相贈,法舫驚訝於出家人亦能著書立說,暢一家之言,感佩於心,種下菩提因緣。病癒後,即依南嶽是岸長老出家,從道階法師受具足戒,是年十八歲。
翌年,太虛大師為革新佛教,作育人材,在武昌創辦佛教學院,法舫心生嚮往,於是負笈南下,親近太虛大師,成為該院第一期學僧。
佛學院畢業後,法舫又轉入北京藏文學院學習藏文,打算到西藏求法,但終以因緣未能成熟,到了康定後便無法前進,於是折回武昌佛學院自修六七年。這段時間,他埋首鑽研大法,學業猛進,尤其對於唯識、俱舍二門深具心得。
教學寫作 改革僧教
1930年秋,法舫二十七歲,任教於北平柏林教理院,兼任世界佛學苑籌備處書記。在柏林教理院時,法舫講授《阿毗達摩俱舍論》,聲譽漸隆。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太虛大師召他返回武昌佛學院,擔任世界佛學苑圖書館主任,主編《海潮音雜誌》,從事革新佛教的宣導。武昌佛學院為太虛大師的僧伽教育中心,《海潮音》為其傳播佛法的工具,法舫始終常侍協助,深得太虛大師肯定。自1935年起,法舫於五年內三度主編《海潮音》。他並且進一步恢復武昌佛學院及世界佛學苑的研究部,集中全國優秀僧青年從事佛學研究,而他本人更是終日勤於教學與寫作。從1932年至1936年間,為世界佛學苑圖書館最盛時期。
1937年,抗戰軍興,法舫應同窗法尊法師之邀,到四川主持漢藏教理院教務三年,績效顯著。他曾以兩年的時間講述《俱舍論》,將俱舍的精神要義透徹發揮,並編有 《俱舍論科判》四卷。
此外,法舫為了糾正一般人誤以佛教信仰為迷信的印象,同時使寺院成為學習佛法的道場,因此提倡“寺廟就是佛學院”,要求全寺僧眾都應受僧伽教育,注重道德、衛生,並提出僧格養成的步驟,以達到知行合一、行解並重的目標。法舫對僧伽教育的改革,付出心力甚鉅,由此可窺知一二。
國際講學 南洋導師
太虛大師訪問世界各國歸來後,徵得教育部同意,出資派遣法舫往赴錫蘭弘揚大乘佛法。法舫遂於1940年9月中旬奉命啟程飛往南洋,由於戰事告急,沿途受阻,終於在1942年2月到達印度,這一年他三十九歲。
在印度期間,他入住國際大學,一方面在該大學研讀巴利文、梵文及英文;一方面又任教於該校中國學院及摩訶菩提會,宣揚中華文化,並拜訪佛教及其他教界人士,為中國佛教作各種宣傳活動。翌年夏天,他離開印度轉赴錫蘭,掛錫智嚴東方學院,再次深造巴利文,修學南傳經典,如《阿毗達摩攝義論》、《清淨道論》等。
1946年6月,法舫應印度中國學院院長譚雲山之邀,再返印度,宣講佛學,同時完成《阿毗達摩攝義論》的翻譯工作。翌年春,太虛大師示寂,法舫由印度回國,經由馬來西亞、香港時,應當地佛學社熱誠邀請,演講多次,備受四眾推崇,南洋佛教總會並且奉法舫為導師。
1948年5月,法舫由廈門返抵上海,首先至奉化雪竇寺禮太虛大師舍利塔,並繼任該寺住持。翌年春天,又轉往長沙講《金剛經》,擔任湖南大溈山密印寺住持,一時盛譽,各方景仰備至。
新式教學 壯年舍報
1949年,國事日非,烽火漫延到長江一帶,法舫不得不離開湖南,於4月取道廣東,抵達香港。在香港八啟講席,場場座無虛席,法緣甚為殊勝。他所譯《阿毗達摩攝義論》也在此時刊行,為我國翻譯巴利文聖典的嚆始。
法舫在東蓮覺苑講唯識學時,為啟示初學,多談中國和印度過去的佛法大勢,以及現代的思潮和佛學的關係,作歷史性和學術研究之間比較性的講解,廣受聽者歡迎。又法舫講解時,對於專門術語,在不違反原意下,也多用現代術語說明,這是中國佛教界用現代科學思想整理講學的第一人。此次的講學,後來編印成《唯識史觀及其哲學》一書行世。
第二年開春,四十七歲的法舫應錫蘭大學禮聘,再度重遊錫蘭,主講中國佛教史,並專事《太虛大師全書》的編刊。是年五月,第一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在錫蘭召開,法舫成為第一位中國佛教徒代表,這對於中國佛教地位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法舫身形高大壯健,精力充沛,法駕所至,信徒靡歸,海內外佛教徒正希望他在國際宗教舞台上為現代佛教力挽狂瀾之時,未料他卻因用功過度,以致罹患高血壓症,於1951年10月3日清晨病逝於錫蘭智嚴東方學院,世壽四十八,法臘三十一。
法舫熟諳英、日、梵、巴利諸文,精研法相,著述甚豐,有《唯識史觀及其哲學》、《佛學對於人生之看法》、《一個學佛者的程式》、《真理之光》、《金剛經演講詞》、《印度之文化人》等著作,並譯有《阿毗達摩攝義論》、《吉祥經》等。
法舫為國際弘法講學的先驅,為獻身教育文化工作的一代名德,更是推動現代佛教國際化的原動力,錫蘭佛教徒將他比喻作一千五百年前的法顯大師,誠非虛譽!
(《井陘文史》第五輯)

作品目錄

法舫文集總目錄
第一卷 譯著講經
譯 經
吉祥經
附:關於《吉祥經》之翻譯
南傳大悲經
三寶經
婆羅門正法經
羅喉羅經
陀尼耶經
阿毗達摩攝義論
分別攝心品第一
分別攝心所品第二
分別攝類別品第三
分別攝毗提品第四
……
譯文
講經
第二卷 唯識論談
論著
第一編
第二編
論文
第三卷 演講·辦刊
演講
辦刊
第四卷 研學·制議
研學
學行
研考
研評
制議
僧制
僧教會
僧教育
第五卷 時論·問答
時論
論時局
論時教
論時事
答問
第六卷 詩書·文存
詩作
書信
致函
復函
來函
文存
附錄
附一:法舫法師紀念專號
附二:紀念法舫法師專文
附三:記載法舫法師之專文
附四:記載法舫法師之詩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