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因是指因法本身具有所立宗法的屬性,如說“此是樹木,是沉香樹故”,沉香樹本身是樹,所以可以證成宗法。所謂果性因,如說“此處有火,以有煙故”,煙就是火的果因,沒有火,煙就一定是“無則不生”。法稱亦稱否定因為“不可得因”,就陳那唯識論觀點看來。“唯識無境”,故識之緣境亦無所謂可得不可得,而法稱主張外境實有,那么識之緣境當然就有一個可得或不可得之區分。這裡的“不可得”又不是簡單的未緣到,而是指當一切感知的條件都已具備,但卻沒有緣到,故可以肯定“彼物為定無”,由此而進行否定性推理。後藏傳佛教在講因明時均是以法稱關於正因的種類來進行因的劃分的。
相關詞條
-
法稱
法稱(Dharmakirtti,約600-680)音譯“達瑪詰”。古印度大乘佛教僧人,印度新因明大師。屬瑜伽行派。相傳生於南印度,後在那爛陀寺出家,不久...
簡介 要點 七論二注 《正理滴論》 《釋量論》 -
大乘百法明門論
《大乘百法明門論》,梵文 Mahāyāna-śatadharma-prakāśamukha-śāstra,世親造,唐玄奘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在長安北...
相宗傳承 何謂唯識 翻譯註明 相關書籍 原文 -
因論
《因論》七篇約作於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期間。這組文章是作者有感而發,通過擺事實來講道理的一組議論文。作者寫作這些議論文的目的,是想對後世起到諷喻的作用。因,...
原文及解釋 後人評論 -
三論宗
三論宗是中國隋唐時代佛教宗派。因據印度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百論》三部論典創宗而得名。又因其闡揚“一切皆空”、“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
簡介 源起 由來 理論概述 宗義 -
六因
六因,佛教名詞,出發智論 一相應因。謂心王與心所共相應入。如親友知識。和合成事。故名相應因。(心王即第八識也。心所即受想行也。)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
概述 說明 將一切法之因分為六種 將無始以來之妄想習因分為六種 因明用語 -
六識論
六識論,主張人間有情只有六個識,分別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和第六識意識,是從聲聞法的上座部中分裂出來的部派佛教裡面,由未證果的凡夫論師們所創造出來...
起源 種類及其特點 佛理略說 法義特徵 事相特點 -
因明學
因明(梵文:हेतुविद्या,Hetuvidyā),音譯醯都費陀,在古印度發展的邏輯學,是一種思考方法,也是探索真理的工具之一,為五明之一。佛教、耆...
定義 內容 概述 引 法稱的發展 -
因明論
因明,是古印度的邏輯學。它與聲明(語言文字學)、工巧明(工藝歷算學)、醫方明(醫學)、內明(各學派自己的學說,對佛教來說則指佛學)合稱“五明”,為古印度...
詞語信息 引證解釋 -
《君主論》
《君主論》是馬基雅維利所著的政治類作品。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資產階級國家學說的代表作,是一部毀譽參半的作品,同時也是一本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
簡介 相關背景 主要看點 其政治傳播觀念 相關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