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概述
法國網球公開賽(英語: French Open,法語: Les internationaux de France de Roland-Garros),簡稱“法網”,是每年5月至6月在法國巴黎羅蘭·加洛斯球場舉辦的一項網球大滿貫賽事。該比賽是每年繼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之後,排在第二個進行的大滿貫賽事 。比賽創辦於1891年,並在1968年成為第一個進入公開賽時代(Open Era)的大滿貫比賽。比賽場地是位於室外的紅土球場,由於紅土球場球速較慢,利於底線對抗,並且男子單打比賽採用五盤三勝制決勝,因此部分比賽持續時間往往接近4個小時。正因為在這樣的場地中取勝極為不易,所以球員要有超群的技術和驚人的毅力 。
每年的法國網球公開賽都會有眾多著名球員參賽。男子和女子比賽各有128名單打選手和64對雙打組合參賽。比賽組委會也為獲勝者準備了豐厚的獎金,2016年的總獎金達到了3201萬7500歐元(約合2.35億人民幣) 。
歷史
這一比賽創辦於1891年,最初命名為“法國網球錦標賽”(French Championships),在創立之初只是法國國內的網球小型比賽,只允許法國的網球俱樂部成員參加。第一屆法國網球公開賽是一個只設有男子單打項目且只進行一天的小型比賽 。1897年,比賽首次加入了女子單打比賽。在1915年至1919年之間,比賽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取消比賽。
1925年,賽事成為了一項國際性賽事並首次對全世界的網球選手開放 。1928年,比賽場地搬至了羅蘭·加洛斯球場,這一場地使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英雄飛行員羅蘭·加洛斯的名字命名,並從此一直作為法國網球公開賽的比賽場地 。1940年至1945年,比賽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
法國網球公開賽開賽已經超過100年了,在過去的百年中,除了兩次世界大戰被迫停賽11年外,其餘90年均是每年舉行一屆。
賽地
法國公開賽的場地設在巴黎西部蒙特高地的羅蘭·加洛斯體育場內。
體育場建於1927年,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國捐軀的空中英雄羅蘭·加洛斯的名字命名。
同時也是法國網球黃金時期的象徵。因為它是直接為慶祝被稱為“四騎士”的四名法國人首次捧回戴維斯杯,準備翌年的衛冕戰而特意修建的。
1999年,羅蘭·加洛斯體育場進行了重大重建,共有23個場館,最大的中央球場最多能容納15059人同時觀賽。
第一階段
1979-1980年。這個新建的中心球場可以容納4,500名觀眾,由建築師吉拉德特(Girardet)和羅弗拉(Lovera)擔當設計,不久就被人們稱為的一號球場。這是具有一個古典風格的現代混凝土結構的比賽場地。
第二階段
1983-1993年。羅蘭-加洛斯拿出了更多的基金去修建更多的球場。在1984年,工程繼續向西擴展,在原來的橄欖球場修建了9塊額外的球場。這個工程階段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修建了大理石的廣場(LA PLACE DES MOUSQUETAIRES),在1989-1991的3年中共修建了4座雕像。
第三階段
1994年。新球場可以容納10,068名觀眾,最初叫做A球場,後來為了讚頌法國網壇的傑出女選手蘇珊·朗格朗(SUZANNE LENGLEN),1997年,此球場改名為蘇珊—朗格朗球場。為了慶祝千禧年的到來,又在奧特爾(Auteuil)建築群中心地帶建成了又一個體育場。99年賽事結束後,A和D平台同時進行翻修。改善後的大樓建築風格十分和諧。在賽場旁邊的電視下是梯狀座位,由3個較高部分和一個低部分組成。這些體育場館的不斷更新反映了國際體育精神的發展,它以面向公眾為特點,使人們能夠更加直觀地觀看比賽。
羅蘭·加洛斯網球場屬於慢速紅土場地,利於底線對抗。它的建築古典優雅,別具一格,在一叢叢栗樹枝葉掩映下,令人心曠神怡,利於底線對抗,獲得這個公開賽桂冠的選手也與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冠軍一樣名震世界。羅蘭·卡羅斯球場屬慢速紅土球場,每場比賽採用5盤3勝淘汰制,所以一場比賽打上4個小時是習以為常的。因此在這樣的球場要獲取優勝是不易的,球員要有超人的技術和驚人的毅力。
獎盃
法網單打冠軍(男子)獎盃:火槍手杯
法網單打冠軍(女子)獎盃:蘇珊·朗格朗杯
特色
天王們的紅土之憾
法國網球公開賽和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一樣,由於比賽場地特殊,使所有人在預測冠軍的時候都少了幾分懸念,少有例外。在羅蘭加洛斯,是許多頂級高手的滑鐵盧,不少大牌球星在另三項大滿貫賽事中出盡風頭,卻苦苦追求法網冠軍不得,麥肯羅、貝克爾、桑普拉斯都沒能徹底征服紅土場,這也造就了紅土場的特別之處。
早年法國傳教士絕對想不到,自己在修道院空地上劃出的打網球的空地,日後會成為一塊特別的國際網球賽場。那時連水泥都沒有,紅土場也稱為泥地場,和草地一樣作為最早的網球比賽場地。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紅土場地雖然不再是以前的自然地或是用磚粉鋪成,而是用了6層不同的材料鋪設而成,但球場的特性沒有改變。
“紅土場是慢速球場,球會彈得很高,而且旋轉很強。”“在紅土上比賽還要求選手有很好的體能,因為得每一分都很難,板數很多。”前中國網球隊教練王越介紹,紅土場拿冠軍最難,與在硬地上用大力發球、正手抽殺就能致命不同,在這裡奪冠的人通常技術都很全面。紅土場上有另一套規則:耐心地相持、強烈地上旋球、瘋狂地奔跑。
看看納達爾那件無袖運動衫下的肌肉,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小小年紀就是紅土第一了。有媒體把紅土場的必殺技都羅列出來,然後找其中最合適的人選,在發球、底線正手、底線反手、放小球、體能意志、步伐等六個方面,納達爾一人就有三方面占絕對優勢。
西班牙和南美是“紅土高手”的盛產地,他們常常在硬地上比賽沒有什麼優勢,但到了紅土場往往能出成績。西班牙、阿根廷的地理條件就是這樣,有很多紅土場,選手從小在紅土上長大。因此西班牙選手都有一套專門的紅土套路,每個人的手法都很好,還善於奔跑。
很多法網冠軍都無法在其他三項大滿貫中奪冠,布魯格拉、穆斯特、庫爾騰、莫亞、科斯塔、張德培、戈麥斯的職業生涯更是只有法網這一座大滿貫的獎盃。
在紅土場上,大力發球的威力將被大大消減,而發球上網被認為是更瘋狂的舉動,因為球彈起的速度很慢,對手就有了更多調整的時間,發球上網的桑普拉斯因此在紅土場上輸得很慘——從1990年在美國網球公開賽上獲得職業生涯第一個大滿貫開始,桑普拉斯獲得了14個大滿貫冠軍,但法網一直將他拒之門外。為了法網,桑普拉斯多年來想盡辦法,可他在法網上最好的戰績只是在1996年,在半決賽中他輸給了最後奪冠的卡費爾尼科夫。接下來是休伊特,他22歲就收穫了美網和溫網冠軍,但法網的戰績欠佳。
賽事成績
年份 | 冠軍 | 亞軍 | 決賽比分 | ||
2018 | 拉菲爾·納達爾 | 西班牙 | 多米尼克·蒂姆 | 奧地利 | 6-4, 6-3, 6-2 |
2017 | 拉菲爾·納達爾 | 西班牙 | 斯坦尼斯拉斯·瓦林卡 | 瑞士 | 6-2, 6-3, 6-1 |
2016 | 諾瓦克·德約科維奇 | 塞爾維亞 | 安迪·穆雷 | 英國 | 3–6, 6–1, 6–2, 6–4 |
2015 | 斯坦尼斯拉斯·瓦林卡 | 瑞士 | 諾瓦克·德約科維奇 | 塞爾維亞 | 4–6, 6–4, 6–3, 6–4 |
2014 | 拉菲爾·納達爾 | 西班牙 | 諾瓦克·德約科維奇 | 塞爾維亞 | 3–6, 7–5, 6–2, 6–4 |
2013 | 拉菲爾·納達爾 | 西班牙 | 大衛·費雷爾 | 西班牙 | 6–3, 6–2, 6–3 |
2012 | 拉菲爾·納達爾 | 西班牙 | 諾瓦克·德約科維奇 | 塞爾維亞 | 6–4, 6–3, 2–6, 7–5 |
2011 | 拉菲爾·納達爾 | 西班牙 | 羅傑·費德勒 | 瑞士 | 7–5, 7–6, 5–7, 6–1 |
2010 | 拉菲爾·納達爾 | 西班牙 | 羅賓·索德林 | 瑞典 | 6–4, 6–2, 6–4 |
2009 | 羅傑·費德勒 | 瑞士 | 羅賓·索德林 | 瑞典 | 6–1, 7–6, 6–4 |
2008 | 拉菲爾·納達爾 | 西班牙 | 羅傑·費德勒 | 瑞士 | 6–1, 6–3, 6–0 |
2007 | 拉菲爾·納達爾 | 西班牙 | 羅傑·費德勒 | 瑞士 | 6–3, 4–6, 6–3, 6–4 |
2006 | 拉菲爾·納達爾 | 西班牙 | 羅傑·費德勒 | 瑞士 | 1–6, 6–1, 6–4, 7–6 |
2005 | 拉菲爾·納達爾 | 西班牙 | 馬里亞諾·普埃爾塔 | 阿根廷 | 6–7, 6–3, 6–1, 7–5 |
2004 | 加斯頓·高迪奧 | 阿根廷 | 吉列爾莫·科里亞 | 阿根廷 | 0–6, 3–6, 6–4, 6–1, 8–6 |
2003 | 胡安·卡洛斯·費雷羅 | 西班牙 | 馬丁·沃爾科克 | 荷蘭 | 6–1, 6–3, 6–2 |
2002 | 阿爾伯特·科斯塔 | 西班牙 | 胡安·卡洛斯·費雷羅 | 西班牙 | 6–1, 6–0, 4–6, 6–3 |
2001 | 古斯塔沃·庫爾滕 | 巴西 | 亞歷克斯·克雷特加 | 西班牙 | 6–7, 7–5, 6–2, 6–0 |
2000 | 古斯塔沃·庫爾滕 | 巴西 | 馬格努斯·諾曼 | 瑞典 | 6–2, 6–3, 2–6, 7–6 |
1999 | 安德烈·阿加西 | 美國 | 安德烈·梅德維傑夫 | 烏克蘭 | 1–6, 2–6, 6–4, 6–3, 6–4 |
1998 | 卡洛斯·莫亞 | 西班牙 | 亞歷克斯·克雷特加 | 西班牙 | 6–3, 7–5, 6–3 |
1997 | 古斯塔沃·庫爾滕 | 巴西 | 塞爾希·布魯格拉 | 西班牙 | 6–3, 6–4, 6–2 |
1996 | 葉夫根尼·卡費爾尼科夫 | 俄羅斯 | 米夏埃爾·施蒂希 | 德國 | 7–6, 7–5, 7–6 |
1995 | 托馬斯·穆斯特 | 奧地利 | 張德培 | 美國 | 7–5, 6–2, 6–4 |
1994 | 塞爾希·布魯格拉 | 西班牙 | 阿爾貝托·貝爾薩特吉 | 西班牙 | 6–3, 7–5, 2–6, 6–1 |
1993 | 塞爾希·布魯格拉 | 西班牙 | 吉姆·考瑞爾 | 美國 | 6–4, 2–6, 6–2, 3–6, 6–3 |
1992 | 吉姆·考瑞爾 | 美國 | 佩特·科爾達 | 捷克斯洛伐克 | 7–5, 6–2, 6–1 |
1991 | 吉姆·考瑞爾 | 美國 | 安德烈·阿加西 | 美國 | 3–6, 6–4, 2–6, 6–1, 6–4 |
1990 | 安德烈斯·戈麥斯 | 厄瓜多 | 安德烈·阿加西 | 美國 | 6–3, 2–6, 6–4, 6–4 |
1989 | 張德培 | 美國 | 斯特凡·埃德伯格 | 瑞典 | 6–1, 3–6, 4–6, 6–4, 6–2 |
1988 | 馬茨·維蘭德 | 瑞典 | 亨利·勒孔特 | 法國 | 7–5, 6–2, 6–1 |
1987 | 伊萬·倫德爾 | 捷克斯洛伐克 | 馬茨·維蘭德 | 瑞典 | 7–5, 6–2, 3–6, 7–6 |
1986 | 伊萬·倫德爾 | 捷克斯洛伐克 | 麥可·波恩佛斯 | 瑞典 | 6–3, 6–2, 6–4 |
1985 | 馬茨·維蘭德 | 瑞典 | 伊萬·倫德爾 | 捷克斯洛伐克 | 3–6, 6–4, 6–2, 6–2 |
1984 | 伊萬·倫德爾 | 捷克斯洛伐克 | 約翰·麥肯羅 | 美國 | 3–6, 2–6, 6–4, 7–5, 7–5 |
1983 | 雅尼克·諾阿 | 法國 | 馬茨·維蘭德 | 瑞典 | 6–2, 7–5, 7–6 |
1982 | 馬茨·維蘭德 | 瑞典 | 吉列爾莫·維拉斯 | 阿根廷 | 1–6, 7–6, 6–0, 6–4 |
1981 | 比約恩·博格 | 瑞典 | 伊萬·倫德爾 | 捷克斯洛伐克 | 6–1, 4–6, 6–2, 3–6, 6–1 |
1980 | 比約恩·博格 | 瑞典 | 維塔斯·古庫拉提斯 | 美國 | 6–4, 6–1, 6–2 |
1979 | 比約恩·博格 | 瑞典 | 維克多·佩齊 | 巴拉圭 | 6–3, 6–1, 6–7, 6–4 |
1978 | 比約恩·博格 | 瑞典 | 吉列爾莫·維拉斯 | 阿根廷 | 6–1, 6–1, 6–3 |
1977 | 吉列爾莫·維拉斯 | 阿根廷 | 布萊恩·高特弗萊德 | 美國 | 6–0, 6–3, 6–0 |
1976 | 阿德里亞諾·潘納塔 | 義大利 | 哈羅德·所羅門 | 美國 | 6–1, 6–4, 4–6, 7–6 |
1975 | 比約恩·博格 | 瑞典 | 吉列爾莫·維拉斯 | 阿根廷 | 6–2, 6–3, 6–4 |
1974 | 比約恩·博格 | 瑞典 | 曼紐爾·奧蘭特斯 | 西班牙 | 2–6, 6–7, 6–0, 6–1, 6–1 |
1973 | 伊利耶·納斯塔斯 | 羅馬尼亞 | 尼古拉·皮里克 | 南斯拉夫 | 6–3, 6–3, 6–0 |
1972 | 安德烈斯·吉梅諾 | 西班牙 | 派屈克·普羅伊西 | 法國 | 4–6, 6–3, 6–1, 6–1 |
1971 | 揚·科德斯 | 捷克斯洛伐克 | 伊利耶·納斯塔斯 | 羅馬尼亞 | 8–6, 6–2, 2–6, 7–5 |
1970 | 揚·科德斯 | 捷克斯洛伐克 | 澤爾科·弗拉努諾維奇 | 南斯拉夫 | 6–2, 6–4, 6–0 |
1969 | 羅德·拉沃爾 | 澳大利亞 | 肯·羅斯維爾 | 澳大利亞 | 6–4, 6–3, 6–4 |
1968 | 肯·羅斯維爾 | 澳大利亞 | 羅德·拉沃爾 | 澳大利亞 | 6–3, 6–1, 2–6, 6–2 |
[僅列出1968年以後,冠亞軍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
年份 | 冠軍 | 亞軍 | 決賽比分 | ||
2018 | 西蒙娜·哈勒普 | 羅馬尼亞 | 斯隆·史蒂芬斯 | 美國 | 3-6, 6-4, 6-1 |
2017 | 葉蓮娜·奧斯塔彭科 | 拉脫維亞 | 西蒙娜·哈勒普 | 羅馬尼亞 | 4–6, 6–4, 6–3 |
2016 | 加爾比妮·穆古拉扎 | 西班牙 | 塞雷娜·威廉士 | 美國 | 7–5, 6–4 |
2015 | 塞雷娜·威廉士 | 美國 | 露西·薩法洛娃 | 捷克 | 6–3, 6–7, 6–2 |
2014 | 瑪利亞·莎拉波娃 | 俄羅斯 | 西蒙娜·哈勒普 | 羅馬尼亞 | 6–4, 6–7, 6–4 |
2013 | 塞雷娜·威廉士 | 美國 | 瑪利亞·莎拉波娃 | 俄羅斯 | 6–4, 6–4 |
2012 | 瑪利亞·莎拉波娃 | 俄羅斯 | 薩拉·埃拉尼 | 義大利 | 6–3, 6–2 |
2011 | 李娜 | 中國 | 弗朗西斯卡·斯齊亞沃尼 | 義大利 | 6–4, 7–6 |
2010 | 弗朗西斯卡·斯齊亞沃尼 | 義大利 | 薩曼莎·斯托瑟 | 澳大利亞 | 6–4, 7–6 |
2009 | 斯沃特拉娜·庫茲涅佐娃 | 俄羅斯 | 迪娜拉·薩芬娜 | 俄羅斯 | 6–4, 6–2 |
2008 | 阿娜·伊萬諾維奇 | 塞爾維亞 | 迪娜拉·薩芬娜 | 俄羅斯 | 6–4, 6–3 |
2007 | 賈斯汀·海寧 | 比利時 | 阿娜·伊萬諾維奇 | 塞爾維亞 | 6–1, 6–2 |
2006 | 賈斯汀·海寧 | 比利時 | 斯沃特拉娜·庫茲涅佐娃 | 俄羅斯 | 6–4, 6–4 |
2005 | 賈斯汀·海寧 | 比利時 | 瑪麗·皮爾斯 | 法國 | 6–1, 6–1 |
2004 | 安娜斯塔西婭·米斯金娜 | 俄羅斯 | 伊琳娜·德門蒂耶娃 | 俄羅斯 | 6–1, 6–2 |
2003 | 賈斯汀·海寧 | 比利時 | 吉姆·克里斯特爾斯 | 比利時 | 6–0, 6–4 |
2002 | 塞雷娜·威廉士 | 美國 | 維納斯·威廉士 | 美國 | 7–5, 6–3 |
2001 | 珍妮弗·卡普里亞蒂 | 美國 | 吉姆·克里斯特爾斯 | 比利時 | 1–6, 6–4, 12–10 |
2000 | 瑪麗·皮爾斯 | 法國 | 肯奇塔·馬丁內斯 | 西班牙 | 6–2, 7–5 |
1999 | 施特菲·格拉芙 | 德國 | 瑪蒂娜·辛吉斯 | 瑞士 | 4–6, 7–5, 6–2 |
1998 | 阿蘭特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 西班牙 | 莫妮卡·塞萊斯 | 美國 | 7–6, 0–6, 6–2 |
1997 | 伊娃·馬約莉 | 克羅地亞 | 瑪蒂娜·辛吉斯 | 瑞士 | 6–4, 6–2 |
1996 | 施特菲·格拉芙 | 德國 | 阿蘭特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 西班牙 | 6–3, 6–7, 10–8 |
1995 | 施特菲·格拉芙 | 德國 | 阿蘭特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 西班牙 | 7–5, 4–6, 6–0 |
1994 | 阿蘭特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 西班牙 | 瑪麗·皮爾斯 | 法國 | 6–4, 6–4 |
1993 | 施特菲·格拉芙 | 德國 | 瑪麗·喬·費爾南德斯 | 美國 | 4–6, 6–2, 6–4 |
1992 | 莫妮卡·塞萊斯 | 南斯拉夫 | 施特菲·格拉芙 | 德國 | 6–2, 3–6, 10–8 |
1991 | 莫妮卡·塞萊斯 | 南斯拉夫 | 阿蘭特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 西班牙 | 6–3, 6–4 |
1990 | 莫妮卡·塞萊斯 | 南斯拉夫 | 施特菲·格拉芙 | 德國 | 7–6, 6–4 |
1989 | 阿蘭特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 西班牙 | 施特菲·格拉芙 | 德國 | 7–6, 3–6, 7–5 |
1988 | 施特菲·格拉芙 | 德國 | 娜塔莎·茲韋列娃 | 俄羅斯 | 6–0, 6–0 |
1987 | 施特菲·格拉芙 | 德國 | 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 | 美國 | 6–4, 4–6, 8–6 |
1986 | 克里斯·埃弗特 | 美國 | 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 | 美國 | 2–6, 6–3, 6–3 |
1985 | 克里斯·埃弗特 | 美國 | 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 | 美國 | 6–3, 6–7, 7–5 |
1984 | 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 | 美國 | 克里斯·埃弗特 | 美國 | 6–3, 6–1 |
1983 | 克里斯·埃弗特 | 美國 | 帕·施里弗 | 南斯拉夫 | 6–1, 6–2 |
1982 | 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 | 美國 | 安德里亞·耶格 | 美國 | 7–6, 6–1 |
1981 | 哈娜·曼德利科娃 | 捷克斯洛伐克 | 西爾維婭·哈尼卡 | 德國 | 6–2, 6–4 |
1980 | 克里斯·埃弗特 | 美國 | 維吉尼亞·露吉奇 | 羅馬尼亞 | 6–0, 6–3 |
1979 | 克里斯·埃弗特 | 美國 | 溫蒂·端布爾 | 澳大利亞 | 6–2, 6–0 |
1978 | 維吉尼亞·盧西奇 | 羅馬尼亞 | 帕·施里弗 | 南斯拉夫 | 6–2, 6–2 |
1977 | 帕·施里弗 | 南斯拉夫 | 弗洛倫察·米哈依 | 羅馬尼亞 | 6–2, 6–7, 6–1 |
1976 | 蘇·巴克爾 | 英國 | 雷娜·塔曼諾娃 | 捷克斯洛伐克 | 6–2, 0–6, 6–2 |
1975 | 克里斯·埃弗特 | 美國 | 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 | 捷克斯洛伐克 | 2–6, 6–2, 6–1 |
1974 | 克里斯·埃弗特 | 美國 | 奧爾加·莫洛佐娃 | 俄羅斯 | 6–1, 6–2 |
1973 | 瑪格麗特·考特 | 澳大利亞 | 克里斯·埃弗特 | 美國 | 6–7, 7–6, 6–4 |
1972 | 比利·簡·金 | 美國 | 伊凡妮·古拉貢 | 澳大利亞 | 6–3, 6–3 |
1971 | 伊凡妮·古拉貢 | 澳大利亞 | 海倫·戈雷·考利 | 澳大利亞 | 6–3, 7–5 |
1970 | 瑪格麗特·考特 | 澳大利亞 | 海爾格·尼森 | 德國 | 6–2, 6–4 |
1969 | 瑪格麗特·考特 | 澳大利亞 | 安·海頓·瓊斯 | 英國 | 6–1, 4–6, 6–3 |
1968 | 南希·里奇 | 美國 | 安·海頓·瓊斯 | 英國 | 5–7, 6–4, 6–1 |
[僅列出1968年以後,冠亞軍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
年份 | 男雙冠軍 | 女雙冠軍 | 混雙冠軍 |
2018年 | 艾伯特/馬胡 | 西尼亞科娃/克雷奇科娃 | 詹詠然/多迪格 |
2017年 | 瑞恩·哈里森/麥可·維納斯 | 薩法洛娃/馬泰克 | 達布勞斯基/波帕納 |
2016年 | 菲-洛佩茲/馬克·洛佩茲 | 梅拉德諾維奇/卡羅琳·加西亞 | 辛吉斯/佩斯 |
2015年 | 多蒂奇/麥羅 | 馬泰克/薩法洛娃 | 馬泰克/邁克·布萊恩 |
2014年 | 貝內托/羅歇·瓦瑟蘭 | 彭帥/謝淑薇 | 格羅恩菲爾德/羅耶爾 |
2013年 | 鮑伯·布萊恩/邁克·布萊恩 | 馬卡洛娃/維斯尼娜 | 赫拉德卡/塞馬克 |
2012年 | 米爾尼/內斯特 | 埃拉尼/文奇 | 米爾扎/布帕蒂 |
2011年 | 米爾尼/內斯特 | 赫拉瓦科娃/赫拉德卡 | 德拉奎爾/利普斯基 |
2010年 | 內斯特/澤蒙季奇 | 塞雷娜·威廉士/維納斯·威廉士 | 斯萊伯尼克/澤蒙季奇 |
2009年 | 德盧西/佩斯 | 加里奎斯/帕斯奎爾 | 胡貝爾/鮑伯·布萊恩 |
2008年 | 奎瓦斯/霍納 | 加里奎斯/帕斯奎爾 | 鮑伯·布萊恩/阿扎倫卡 |
2007年 | 諾爾斯/內斯特 | 莫里克/桑坦格羅 | 德切/拉姆 |
2006年 | 比約克曼/米爾尼 | 斯托瑟/雷蒙德 | 凱塔琳娜/內納德 |
2005年 | 比約克曼/米爾尼 | 帕斯奎爾/蘇亞雷茲 | 漢圖楚娃/桑托羅 |
2004年 | 桑托羅/羅德拉 | 帕斯奎爾/蘇亞雷茲 | 戈洛溫/加斯奎特 |
2003年 | 鮑伯·布萊恩/邁克·布萊恩 | 克里斯特爾斯/杉山愛 | 麗薩·雷蒙德/邁克·布萊恩 |
2002年 | 卡費爾尼科夫/哈爾瑞斯 | 魯亞諾·帕斯奎爾/蘇亞雷斯 | 卡拉·布萊克(女)/韋恩·布萊克 |
2001年 | 馬·布帕蒂/利·帕伊斯 | 魯亞諾·帕斯奎爾/蘇亞雷斯 | 魯亞諾-帕斯加爾/卡博內爾 |
2000年 | 伍德布里奇/伍德福德 | 皮爾斯/辛吉斯 | 亞當斯/斯瓦特 |
1999年 | 布帕迪/帕斯 | 塞雷娜·威廉士/維納斯·威廉士 | 皮耶特·諾娃/卡塔里納·斯勒波尼科 |
1998年 | 羅·翰維斯/喬克斯·艾特 | 辛吉斯/諾沃特娜 | 傑斯丁·金邁爾托伯/維納斯·威廉士 |
1997年 | 卡費尼克夫/范斯克 | 費爾南德茲/茲維列娃 | 麥赫斯·波哈帕西/里卡·席哈克 |
1996年 | 卡費尼克夫/范斯克 | 達文伯特/費爾南德茲 | 加維爾·弗萊納/泰拉比尼 |
1995年 | 保羅·翰維斯/喬克斯·艾特 | 諾沃特娜/費爾南德茲 | 馬克·伍得夫德/拉里森·尼而蘭德 |
1994年 | 布萊·布萊克/喬納森·斯塔克 | 諾沃特娜/費爾南德茲 | 曼諾·澳斯丁/科里斯蒂·布格特 |
1993年 | 魯克·金森/瑪費·金森 | 諾沃特娜/費爾南德茲 | 安德魯·澳赫弗斯基/馬尼科娃 |
1992年 | 加博·漢克/馬克·羅斯特 | 諾沃特娜/費爾南德茲 | 泰德·伍得福德/桑切斯 |
1991年 | 約翰·弗特高蘭德/安德斯·加德 | 諾沃特娜/費爾南德茲 | 蘇科/蘇克娃 |
1990年 | 希格·卡斯爾/伊邁·斯奈斯 | 諾沃特娜/蘇克娃 | 羅扎諾/桑切斯 |
1989年 | 吉米·加博/帕迪克·米伊爾 | 茲維列娃/薩娃尼克 | 湯姆·尼傑森/曼諾·伯勒加夫 |
1988年 | 安德斯·高門斯/伊邁·斯奈斯 | 納芙娜蒂諾娃/派·雪弗 | 羅扎諾/麥克奈爾 |
1987年 | 安德斯·傑瑞德/羅伯特·斯考斯 | 納芙娜蒂諾娃/派·雪弗 | 桑切斯/西萊弗 |
1986年 | 喬治·弗高蘭德/托瑪斯·斯米德 | 里薩·斯法克娜/澤瓦娜 | 肯·弗蘭奇/凱西·喬丹 |
1985年 | 馬克·艾迪森/金·維克斯 | 納芙娜蒂諾娃/雪弗 | 耿哈德/納芙拉蒂諾娃 |
1984年 | 海瑞·老克特/亞尼克·諾那 | 納芙娜蒂諾娃/雪弗 | 斯多科頓/史密斯 |
1983年 | 安德斯·傑瑞德/漢斯·史密斯 | 納芙娜蒂諾娃/特穆斯維 | 泰爾斯奇/笆笆拉·喬丹 |
1982年 | 斯伍德·斯維特/弗萊德·唐格 | 納芙娜蒂諾娃/雪弗 | 羅伊德/騰布爾 |
1981年 | 漢斯·高漢德/杯斯·陶斯 | 納芙娜蒂諾娃/雪弗 | 吉米·阿里斯/安德魯·加戈 |
1980年 | 維斯特·阿瑪亞/漢克·皮斯特 | 范貝克/凱迪·羅納德斯 | 馬丁/史密斯 |
1979年 | 高·瑪亞/三迪·瑪亞 | 納芙娜蒂諾娃/安妮·史密斯 | 哈伊特/騰布爾 |
1978年 | 高·瑪亞/魯拉·皮斯特 | 凱希·喬丹/特亞·哈弗德 | 斯洛斯爾/托馬諾娃 |
1977年 | 布萊恩·高特費爾/魯勒·瑞瑪茲 | 貝迪·斯多芬/特貝爾 | 麥科恩魯/卡瑞洛 |
1976年 | 弗里德·米奈/歇伍德·斯蒂瓦特 | 金斯維斯/維格娜·露希 | 瓦里奇/羅納·科洛斯 |
1975年 | 布萊恩·高特費爾/魯勒·瑞瑪茲 | 邦尼賽爾/特格朗德 | 托馬斯·科奇/波尼塞利 |
1974年 | 迪克·克里爾/歐尼·帕尼 | 埃弗特/納芙娜蒂諾娃 | 伊萬·默里納/馬蒂娜·納芙拉蒂諾娃 |
1973年 | 約翰·紐考博/托尼·里奇 | 埃弗特/莫迪瓦娜 | 巴克利/多爾 |
1972年 | 鮑勃·漢維特/弗里·米米蘭 | 瑪格里特·考特/維格娜·維德 | 瓦里克/高拉宮 |
1971年 | 阿瑟/瑪汀·羅森 | 比莉·簡·金/斯多弗 | 巴克利/多爾 |
1970年 | 里爾·奈斯特/蘭·泰瑞克 | 弗納克斯·杜爾/蓋爾 | 哈伊特/比莉·簡·金 |
1969年 | 約翰·紐考博/托尼·里奇 | 弗納克斯·杜爾/安妮·瓊斯 | 瑞森/卡特 |
1968年 | 金·羅斯維爾/弗里德·斯多爾 | 弗納克斯·杜爾/安妮·瓊斯 | 巴克利/多爾 |
[僅列出1968年以後,冠亞軍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
奪冠次數
拉菲爾·納達爾 | 11 | 2005、2006、2007、2008、2010、2011、2012、2013、2014、2017、2018 | 法網冠軍 |
比約恩·博格 | 6 | 1974、1975、1978、1979、1980、1981 | |
伊萬·倫德爾 | 3 | 1984、1986、1987 | |
古斯塔沃·庫爾滕 | 3 | 1997、2000、2001 | |
馬茨·維蘭德 | 3 | 1982、1985、1988 |
姓名 | 次數 | 年份 | 圖片 |
克里斯·埃弗特 | 7 | 1974、1975、1979、1980、1983、1985、1986 | 法網冠軍 |
施特菲·格拉芙 | 6 | 1987、1988、1993、1995、1996、1999 | |
賈斯汀·海寧 | 4 | 2003、2005、2006、2007 | |
塞雷娜·威廉士 | 3 | 2002、2013、2015 | |
莫妮卡·塞萊斯 | 3 | 1990、1991、1992 | |
阿蘭特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 3 | 1989、1994、1998 | |
瑪格麗特·考特 | 3 | 1969、1970、1973 |
歷史之最
項目 | 球員 | 次數 | 年份 |
總冠軍最多的男子球員 (1967年以後) | 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 | 11次 | 2005–2008, 2010–2014、2017-2018 (11個單打冠軍) |
總冠軍數量最多的女子球員 (1967年以後) | 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 11次 | 1974–1988 (2個單打冠軍,7個雙打冠軍,2個混雙冠軍) |
單打冠軍數量最多的男子球員 (1967年以後) | 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 | 11次 | 2005, 2006, 2007, 2008,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2017、2018 |
單打冠軍數量最多的女子球員 (1967年以後) | 克里斯·埃弗特(美國) | 7次 | 1974, 1975, 1979, 1980, 1983, 1985, 1986 |
蟬聯冠軍數量最多的男子球員 (1967年以後) | 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 | 5次 |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
蟬聯冠軍數量最多的女子球員 (1967年以後) | 莫妮卡·塞萊斯(美國) | 3次 | 1990, 1991, 1992 |
賈斯汀·海寧(比利時) | 2005, 2006, 2007 | ||
雙打冠軍數量最多的男子球員 (1967年以後) | 丹尼爾·內斯托(加拿大) | 4次 | 2007年與馬克·諾爾斯;2010年與內納德·澤蒙季奇;2011、2012年與馬克斯·米爾尼 |
馬克斯·米爾尼(白俄羅斯) | 2005、2006年與喬納斯·比約克曼;2011、2012年與丹尼爾·內斯托 | ||
雙打冠軍數量最多的女子球員 (1967年以後) | 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 7次 | 1975年與克里斯·埃弗特;1982年與安娜·史密斯;1984、1985、1987、1988年與帕姆·施里弗;1986年與Andrea Temesvári |
獎金積分
2016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的總獎金為3201萬7500歐元( 約合2.35億人民幣),與2015年的總獎金相比提高了近400萬,增幅達14%。男女單打冠軍的獎金為200萬歐元,與2015年相比提高了20萬歐元。
輪次 | 選手個人(歐元) | 每輪總獎金(歐元) |
冠軍(1) | 2,000,000 | 2,000,000 |
亞軍(1) | 1,000,000 | 1,000,000 |
半決賽(2) | 500,000 | 1,000,000 |
1/4決賽(4) | 294,000 | 1,176,000 |
16強(8) | 173,000 | 1,384,000 |
第三輪(16) | 102,000 | 1,632,000 |
第二輪(32) | 60,000 | 1,920,000 |
第一輪(64) | 30,000 | 1,920,000 |
總獎金 | 12,032,000 |
輪次 | 每組球員(歐元) | 每輪總獎金(歐元) |
冠軍(1) | 500,000 | 500,000 |
亞軍(1) | 250,000 | 250,000 |
半決賽(2) | 125,000 | 250,000 |
1/4決賽(4) | 68,000 | 272,000 |
16強(8) | 37,000 | 296,000 |
第二輪(16) | 19,000 | 304,000 |
第一輪(32) | 9,500 | 304,000 |
總獎金 | 2,176,000 |
輪次 | 每組球員(歐元) | 每輪總獎金(歐元) |
冠軍(1) | 116,000 | 116,000 |
亞軍(1) | 58,000 | 58,000 |
半決賽(2) | 28,500 | 57,000 |
1/4決賽(4) | 16,000 | 64,000 |
16強(8) | 8,500 | 68,000 |
第一輪(16) | 4,250 | 68,000 |
總獎金 | 431,000 |
相關記錄
1、1989年的法國網球公開賽,17歲的美籍亞裔選手張德培爆出了八十年代最大的冷門。他先後挫敗了倫德爾,埃德博格,成為這個公開賽最年輕的單打冠軍,也是第一位亞洲血統的選手獲此殊榮。
2、2009年法網費德勒勇奪法網冠軍,從而成為網球歷史上男子選手的第六位全滿貫獲得者。
3、在贏得2011年法網女單冠軍的同時,李娜成為了第一位獲得大滿貫的亞洲選手,同時李娜的世界排名上升至第四位,追平日本選手伊達公子創造的亞洲最好成績。
4、2012年法網結束女單冠軍的爭奪,俄羅斯美女莎拉波娃奪得冠軍,至此她成為網球史上女子選手的第十位全滿貫獲得者。
5、2014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彭帥搭檔謝淑薇奪得法網女雙冠軍,同時是我國選手第一次奪得法網女雙冠軍頭銜。
6、2016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德約科維奇第四次衝擊火槍手杯終於如願以償,成為歷史上第八位、公開賽時代第四位完成生涯全滿貫的男選手。
7、2017賽季法國網球公開賽,奪冠熱門哈勒普在先贏一盤、次盤3-0領先、決勝盤也曾領先的情況下痛失好局,被年僅20歲的拉脫維亞新星奧斯塔篷科用4-6,6-4,6-3的比分逆轉擊敗,第2次和法網冠軍擦肩而過。
8、2017年法國網球公開賽11日迎來壓軸大戲男單決賽,來自西班牙的賽會四號種子納達爾直落三盤,以6:2、6:3、6:1輕鬆擊敗三號種子、瑞士名將瓦林卡,捧起個人第十座“火槍手杯”,由此成為公開賽時代首位在一項大滿貫賽事中10次奪冠的選手。
冠軍次數統計
男單冠軍次數
年份 | 法網男單冠軍 | 冠軍次數 |
2018 | 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 | 11 |
2017 | 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 | 10 |
2016 | 諾瓦克·德約科維奇(塞爾維亞) | 1 |
2015 | 斯坦尼斯拉斯·瓦林卡(瑞士) | 1 |
2014 | 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 | 9 |
2013 | 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 | 8 |
2012 | 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 | 7 |
2011 | 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 | 6 |
2010 | 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 | 5 |
2009 | 羅傑·費德勒(瑞士) | 1 |
2008 | 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 | 4 |
2007 | 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 | 3 |
2006 | 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 | 2 |
2005 | 拉菲爾·納達爾(西班牙) | 1 |
2004 | 加斯頓·高迪奧(阿根廷) | 1 |
2003 | 胡安·卡洛斯·費雷羅(西班牙) | 1 |
2002 | 阿爾伯特·科斯塔(西班牙) | 1 |
2001 | 古斯塔沃·庫爾滕(巴西) | 3 |
2000 | 古斯塔沃·庫爾滕(巴西) | 2 |
1999 | 安德烈·阿加西(美國) | 1 |
1998 | 卡洛斯·莫亞(西班牙) | 1 |
1997 | 古斯塔沃·庫爾滕(巴西) | 1 |
1996 | 葉夫根尼·卡費爾尼科夫(俄羅斯) | 1 |
1995 | 托馬斯·穆斯特(奧地利) | 1 |
1994 | 塞爾希·布魯格拉(西班牙) | 2 |
1993 | 塞爾希·布魯格拉(西班牙) | 1 |
1992 | 吉姆·考瑞爾(美國) | 2 |
1991 | 吉姆·考瑞爾(美國) | 1 |
1990 | 安德烈斯·戈麥斯(厄瓜多) | 1 |
1989 | 張德培(美國) | 1 |
1988 | 馬茨·維蘭德(瑞典) | 3 |
1987 | 伊萬·倫德爾(捷克斯洛伐克) | 3 |
1986 | 伊萬·倫德爾(捷克斯洛伐克) | 2 |
1985 | 馬茨·維蘭德(瑞典) | 2 |
1984 | 伊萬·倫德爾(捷克斯洛伐克) | 1 |
1983 | 雅尼克·諾阿(法國) | 1 |
1982 | 馬茨·維蘭德(瑞典) | 1 |
1981 | 比約恩·博格(瑞典) | 6 |
1980 | 比約恩·博格(瑞典) | 5 |
1979 | 比約恩·博格(瑞典) | 4 |
1978 | 比約恩·博格(瑞典) | 3 |
1977 | 吉列爾莫·維拉斯(阿根廷) | 1 |
1976 | 阿德里亞諾·潘納塔(義大利) | 1 |
1975 | 比約恩·博格(瑞典) | 2 |
1974 | 比約恩·博格(瑞典) | 1 |
1973 | 伊利耶·納斯塔斯(羅馬尼亞) | 1 |
1972 | 安德烈斯·吉梅諾(西班牙) | 1 |
1971 | 揚·科德斯(捷克斯洛伐克) | 2 |
1970 | 揚·科德斯(捷克斯洛伐克) | 1 |
1969 | 羅德·拉沃爾(澳大利亞) | 1 |
1968 | 肯·羅斯維爾(澳大利亞) | 1 |
法國網球公開賽(次數重新統計) | ||
1967 | 羅伊·艾默生(澳大利亞) | 2 |
1966 | 托尼·羅切(澳大利亞) | 1 |
1965 | 弗雷德·斯托利(澳大利亞) | 1 |
1964 | 曼努埃爾·桑塔納(西班牙) | 2 |
1963 | 羅伊·艾默生(澳大利亞) | 1 |
1962 | 羅德·拉沃爾(澳大利亞) | 1 |
1961 | 曼努埃爾·桑塔納(西班牙) | 1 |
1960 | 尼科拉·皮特蘭奇利(義大利) | 2 |
1959 | 尼科拉·皮特蘭奇利(義大利) | 1 |
1958 | 莫文·羅斯(澳大利亞) | 1 |
1957 | 斯文·戴維森(瑞典) | 1 |
1956 | 盧·霍德(澳大利亞) | 1 |
1955 | 托尼·特拉伯特(美國) | 2 |
1954 | 托尼·特拉伯特(美國) | 1 |
1953 | 肯·羅斯維爾(澳大利亞) | 1 |
1952 | 亞羅斯拉夫·德羅布尼(埃及) | 2 |
1951 | 亞羅斯拉夫·德羅布尼(埃及) | 1 |
1950 | 移動·帕蒂(美國) | 1 |
1949 | 弗蘭克·帕克(美國) | 2 |
1948 | 弗蘭克·帕克(美國) | 1 |
1947 | 喬塞夫·阿斯伯特(匈牙利) | 1 |
1946 | 馬塞爾·伯納德(法國) | 1 |
1945 | 伊馮·佩特拉(法國) | 3 |
1944 | 伊馮·佩特拉(法國) | 2 |
1943 | 伊馮·佩特拉(法國) | 1 |
1942 | 伯納德·德斯特里梅(法國) | 2 |
1941 | 伯納德·德斯特里梅(法國) | 1 |
1941-1945不承認【法國偽政府】 | ||
1940 | 未舉行 | |
1939 | 唐納德·麥克尼爾(美國) | 1 |
1938 | 唐·布吉(美國) | 1 |
1937 | 亨納·亨克爾(德國) | 1 |
1936 | 戈特弗里德·馮·克拉姆(德國) | 2 |
1935 | 弗雷德·佩里(英國) | 1 |
1934 | 戈特弗里德·馮·克拉姆(德國) | 1 |
1933 | 傑克·克勞福德(澳大利亞) | 1 |
1932 | 亨利·科奇特(法國) | 5 |
1931 | 吉恩·伯勒特拉(法國) | 2 |
1930 | 亨利·科奇特(法國) | 4 |
1929 | 勒內·拉科斯特(法國) | 3 |
1928 | 亨利·科奇特(法國) | 3 |
1927 | 勒內·拉科斯特(法國) | 2 |
1926 | 亨利·科奇特(法國) | 2 |
1925 | 勒內·拉科斯特(法國) | 1 |
1924 | 吉恩·伯勒特拉(法國) | 1 |
對外開放 | ||
1923 | 弗朗索瓦·布蘭切(法國) | 1 |
1922 | 亨利·科奇特(法國) | 1 |
1921 | 吉恩·薩馬澤(法國) | 1 |
1920 | 安德烈·戈貝爾(法國) | 2 |
1919 | 未舉行 | |
1918 | ||
1917 | ||
1916 | ||
1915 | ||
1914 | 馬克斯·德坎吉斯(法國) | 8 |
1913 | 馬克斯·德坎吉斯(法國) | 7 |
1912 | 馬克斯·德坎吉斯(法國) | 6 |
1911 | 安德烈·戈貝爾(法國) | 1 |
1910 | 莫里斯·傑莫(法國) | 3 |
1909 | 馬克斯·德坎吉斯(法國) | 5 |
1908 | 馬克斯·德坎吉斯(法國) | 4 |
1907 | 馬克斯·德坎吉斯(法國) | 3 |
1906 | 莫里斯·傑莫(法國) | 2 |
1905 | 莫里斯·傑莫(法國) | 1 |
1904 | 馬克斯·德坎吉斯(法國) | 2 |
1903 | 馬克斯·德坎吉斯(法國) | 1 |
1902 | 米歇爾·瓦謝羅特(法國) | 1 |
1901 | 安德烈·瓦謝羅特(法國) | 4 |
1900 | 保羅·艾梅(法國) | 4 |
1899 | 保羅·艾梅(法國) | 3 |
1898 | 保羅·艾梅(法國) | 2 |
1897 | 保羅·艾梅(法國) | 1 |
1896 | 安德烈·瓦謝羅特(法國) | 3 |
1895 | 安德烈·瓦謝羅特(法國) | 2 |
1894 | 安德烈·瓦謝羅特(法國) | 1 |
1893 | 勞倫特·riboulet(法國) | 1 |
1892 | 吉恩·施普弗(法國) | 1 |
1891 | H.布里格斯(英國) | 1 |
法國錦標賽 |
女單冠軍次數
年份 | 法網女單冠軍 | 冠軍次數 |
2017 | 葉蓮娜·奧斯塔彭科(拉脫維亞) | 1 |
2016 | 加爾比妮·穆古拉扎(西班牙) | 1 |
2015 | 塞雷娜·威廉士(美國) | 3 |
2014 | 瑪利亞·莎拉波娃(俄羅斯) | 2 |
2013 | 塞雷娜·威廉士(美國) | 2 |
2012 | 瑪利亞·莎拉波娃(俄羅斯) | 1 |
2011 | 李娜(中國) | 1 |
2010 | 弗朗西斯卡·斯齊亞沃尼(義大利) | 1 |
2009 | 斯沃特拉娜·庫茲涅佐娃(俄羅斯) | 1 |
2008 | 阿娜·伊萬諾維奇(塞爾維亞) | 1 |
2007 | 賈斯汀·海寧(比利時) | 4 |
2006 | 賈斯汀·海寧(比利時) | 3 |
2005 | 賈斯汀·海寧(比利時) | 2 |
2004 | 阿納斯塔西婭·米斯金娜(俄羅斯) | 1 |
2003 | 賈斯汀·海寧(比利時) | 1 |
2002 | 塞雷娜·威廉士(美國) | 1 |
2001 | 珍妮弗·卡普里亞蒂(美國) | 1 |
2000 | 瑪麗·皮爾斯(法國) | 1 |
1999 | 施特菲·格拉芙(德國) | 6 |
1998 | 阿蘭特查·桑切斯·維卡里奧(西班牙) | 3 |
1997 | 伊娃·馬約莉(克羅地亞) | 1 |
1996 | 施特菲·格拉芙(德國) | 5 |
1995 | 施特菲·格拉芙(德國) | 4 |
1994 | 阿蘭特查·桑切斯·維卡里奧(西班牙) | 2 |
1993 | 施特菲·格拉芙(德國) | 3 |
1992 | 莫妮卡·塞萊斯(美國) | 3 |
1991 | 莫妮卡·塞萊斯(美國) | 2 |
1990 | 莫妮卡·塞萊斯(美國) | 1 |
1989 | 阿蘭特查·桑切斯·維卡里奧(西班牙) | 1 |
1988 | 施特菲·格拉芙(德國) | 2 |
1987 | 施特菲·格拉芙(德國) | 1 |
1986 | 克里斯·埃弗特(美國) | 7 |
1985 | 克里斯·埃弗特(美國) | 6 |
1984 | 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 2 |
1983 | 克里斯·埃弗特(美國) | 5 |
1982 | 瑪蒂娜·納芙拉蒂洛娃(美國) | 1 |
1981 | 哈娜·曼德利科娃(捷克斯洛伐克) | 1 |
1980 | 克里斯·埃弗特(美國) | 4 |
1979 | 克里斯·埃弗特(美國) | 3 |
1978 | 維吉尼亞·盧西奇(羅馬尼亞) | 1 |
1977 | 帕·施里弗(南斯拉夫) | 1 |
1976 | 蘇·巴克爾(英國) | 1 |
1975 | 克里斯·埃弗特(美國) | 2 |
1974 | 克里斯·埃弗特(美國) | 1 |
1973 | 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 3 |
1972 | 比利·簡·金(美國) | 1 |
1971 | 伊文·古拉貢·考利(澳大利亞) | 1 |
1970 | 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 2 |
1969 | 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 1 |
1968 | 南希·里奇(美國) | 1 |
法國網球公開賽(次數重新統計) | ||
1967 | 弗朗索瓦·杜爾(法國) | 1 |
1966 | 安·瓊斯(英國) | 2 |
1965 | 萊斯莉·特納(澳大利亞) | 2 |
1964 | 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 2 |
1963 | 萊斯莉·特納(澳大利亞) | 1 |
1962 | 瑪格麗特·考特(澳大利亞) | 1 |
1961 | 安·瓊斯(英國) | 1 |
1960 | 達蓮娜·努力(美國) | 1 |
1959 | 克里斯汀·杜魯門(英國) | 1 |
1958 | 敘澤薩·科莫齊(匈牙利) | 1 |
1957 | 雪莉·布拉舍爾(英國) | 1 |
1956 | 阿爾薩·吉布森(美國) | 1 |
1955 | 安吉拉·莫蒂默(英國) | 1 |
1954 | 莫林·康諾利(美國) | 2 |
1953 | 莫林·康諾利(美國) | 1 |
1952 | 多麗絲·哈特(美國) | 2 |
1951 | 雪莉·弗里·歐文(美國) | 1 |
1950 | 多麗絲·哈特(美國) | 1 |
1949 | 瑪格麗特·奧斯本杜邦(美國) | 2 |
1948 | 納利·蘭德里(法國) | 1 |
1947 | 帕特里夏·坎寧托德(美國) | 1 |
1946 | 瑪格麗特·奧斯本杜邦(美國) | 1 |
1945 | 洛萊特·帕特(瑞士) | 1 |
1944 | 雷蒙德·韋伯·瓊斯(法國) | 1 |
1943 | 西蒙尼·拉法格(法國) | 1 |
1942 | 艾麗斯·韋爾斯(盧森堡) | 2 |
1941 | 艾麗斯·韋爾斯(盧森堡) | 1 |
1941-1945不承認【法國偽政府】 | ||
1940 | 未舉行 | |
1939 | 西蒙訥·馬修利(法國) | 2 |
1938 | 西蒙訥·馬修利(法國) | 1 |
1937 | 希爾德·克拉溫克爾·斯佩林(德國) | 3 |
1936 | 希爾德·克拉溫克爾·斯佩林(德國) | 2 |
1935 | 希爾德·克拉溫克爾·斯佩林(德國) | 1 |
1934 | 瑪格麗特·斯克里文(英國) | 2 |
1933 | 瑪格麗特·斯克里文(英國) | 1 |
1932 | 海倫·威爾斯·穆迪(美國) | 4 |
1931 | 克伊·奧斯森(德國) | 1 |
1930 | 海倫·威爾斯·穆迪(美國) | 3 |
1929 | 海倫·威爾斯·穆迪(美國) | 2 |
1928 | 海倫·威爾斯·穆迪(美國) | 1 |
1927 | 凱阿·博曼(荷蘭) | 1 |
1926 | 蘇珊妮·朗格倫(法國) | 6 |
1925 | 蘇珊妮·朗格倫(法國) | 5 |
對外開放 | ||
1924 | 朱莉·弗拉斯托(法國) | 1 |
1923 | 蘇珊妮·朗格倫(法國) | 4 |
1922 | 蘇珊妮·朗格倫(法國) | 3 |
1921 | 蘇珊妮·朗格倫(法國) | 2 |
1920 | 蘇珊妮·朗格倫(法國) | 1 |
1919 | 未舉行 | |
1918 | ||
1917 | ||
1916 | ||
1915 | ||
1914 | 瑪格麗特·布羅克迪斯(法國) | 2 |
1913 | 瑪格麗特·布羅克迪斯(法國) | 1 |
1912 | 珍妮·馬西(法國) | 4 |
1911 | 珍妮·馬西(法國) | 3 |
1910 | 珍妮·馬西(法國) | 2 |
1909 | 珍妮·馬西(法國) | 1 |
1908 | 凱特·吉盧(法國) | 4 |
1907 | 伯爵夫人·科密歐(法國) | 1 |
1906 | 凱特·吉盧(法國) | 3 |
1905 | 凱特·吉盧(法國) | 2 |
1904 | 凱特·吉盧(法國) | 1 |
1903 | 阿代恩·馬松(法國) | 5 |
1902 | 阿代恩·馬松(法國) | 4 |
1901 | P·吉羅德(法國) | 1 |
1900 | 埃萊娜·普雷沃(法國) | 1 |
1899 | 阿代恩·馬松(法國) | 3 |
1898 | 阿代恩·馬松(法國) | 2 |
1897 | 阿代恩·馬松(法國) | 1 |
法國網球錦標賽(法國俱樂部成員) |
WTA網球賽事
WTA2012賽季的大幕於1月1日揭開,布里斯班國際賽將成為新賽季的首項賽事,賽季首項大滿貫賽事--澳網將於1月16日舉行,為其兩周,恰逢中國的春節假期。7月28日倫敦奧運會網球比賽的大幕也將開啟,中網依然在國慶期間舉行,年終總決賽則安排到了10月23日舉行。整個賽季歷時10個月,為了給倫敦奧運會讓路,賽事安排與往年相比有一定變化。 |
ATP賽事信息
大滿貫賽 |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 | 法國網球公開賽 | 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 | 美國網球公開賽 |
大師杯 | 網球大師杯賽 |
ATP世界巡迴賽大師1000賽 | 辛辛那提大師賽 | 印地安維爾斯大師賽 | 邁阿密大師賽 | 馬德里大師賽 | 蒙特卡羅大師賽 | 蒙特婁大師賽 | 巴黎大師賽 | 羅馬大師賽 | 上海大師賽 |
ATP世界巡迴賽500賽事 | 墨西哥網球公開賽 | 巴塞隆納網球公開賽 | 巴塞爾網球公開賽 | 中國網球公開賽 | 杜拜網球公開賽 | 漢堡網球公開賽 | 孟菲斯網球公開賽 | 鹿特丹網球公開賽 | 東京網球公開賽 | 華盛頓網球公開賽 |
ATP世界巡迴賽250賽事 | 奧克蘭網球公開賽 | 曼谷網球公開賽 | 瑞典網球公開賽 | 塞爾維亞網球公開賽 | 布里斯班網球公開賽 | 羅馬尼亞網球公開賽 | 阿根廷網球公開賽 | 摩洛哥哈桑二世大獎賽 | 印度網球公開賽 | 巴西網球公開賽 | 多哈網球公開賽 | 伊斯特本網球公開賽 | 埃斯托利爾網球公開賽 | 瑞士網球公開賽 | 哈雷網球公開賽 | 休斯敦網球公開賽 | 印第安納波利斯網球公開賽 | 南非網球公開賽 | 奧地利網球公開賽 | 洛杉磯網球公開賽 | 里昂網球公開賽 | 馬賽網球公開賽 | 卡達網球公開賽 | 莫斯科網球公開賽 | 慕尼黑網球公開賽 | 聖彼得堡網球公開賽 | 斯德哥爾摩網球公開賽 | 斯圖加特網球公開賽 | 悉尼網球公開賽 | 克羅地亞網球公開賽 | 維也納網球公開賽 | 智利網球公開賽 | 薩格勒布網球公開賽 | 孟菲斯網球公開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