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仙遊縣郊尾鎮梅塘村
村莊簡介
位於郊尾鎮北部,與東湖、三埔、湖宅、後面村毗鄰。宋代稱頂店尾,屬香田裡,明代因梅樹成蔭圍繞草塘,風景秀麗而得名梅塘。民國時期稱梅塘保,屬香田鎮。1965年6月,併入古店鄉,1958年9月,設梅塘大隊,屬郊尾人民公社。梅塘地為紅土丘陵,海拔38米。水源缺乏,屬貧水區。三郊省道從該村通過,交通方便。下轄新岱、墳尾、東安、下寨、油坊、東林、頂寨、下街、頂街和尾林等10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經濟發展
梅塘以農業為主,主產水稻、甘薯、甘蔗等。由於缺水,十年九旱,產量很低。進入50年代後,大力建設農田水利設施。農業生產條件大大改善。1991年,在市、縣、鎮農技幹部的支持下,早稻工廠化培育拋秧成功,連續三年栽培特優638組合拋秧,均獲得大豐收。2、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鎮梅塘村
鄉村簡介
梅塘村位於建德市東北部,320國道穿村而過。相傳因梅姓最早遷居此地,境內多水塘,故稱梅塘。後梅姓絕嗣,吳姓從徽州府歙縣入遷,仍用梅塘之名。清雍正年間屬北區乾潭莊。民國時期先後為乾潭鎮、乾潭鄉管轄。1951年為芝峰鄉陵上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1956年屬乾潭鄉定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9 年屬乾潭公社定田大隊。1961年單獨建立行政村,稱芝峰公社梅塘大隊。1983年為芝峰鄉梅塘村。1992年屬乾潭鎮。有133戶,483人,其中吳姓 411人,柴姓48人,楊、羅、王三姓24人。農業發展
梅塘村有耕地340畝,山林1496畝,糧食以稻麥為主,產茶葉、蠶桑、生漆等。1949年前,梅塘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糧食畝產只有300餘斤,流傳著"蓑衣當被蓋,辣椒當油炒,松明當燈照,苦葉菜吃到老"的謠諺。1949年後,糧食產量較長時期在畝產400斤左右徘徊。80年代後,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畝產有較大提高。1985年達到1010斤,人均年收入400元。梅塘村黨支部、村委會經分析研究認識到全村要想儘快擺脫貧困面貌,只有充分利用緊靠320國道線、交通便利的優勢,走農工結合,集體致富的道路。1985年初,村黨支部書記吳光營主動挑起創辦村福利紙品廠的重擔。他原來和村會計吳炎生合辦塑膠製品廠,銷路好,年盈利可達1萬多元。但他為了帶領村民致富,放棄了在塑膠廠的優厚條件。為解決資金困難,三番五次跑梅城、去桐廬,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同時發動職工籌集資金,湊起5.6萬元,辦起了工廠。廠領導按鄉政府規定可以拿職務補貼。但他們考慮廠的底子薄,主動不要補貼,和職工拿一樣的工資。辦廠8年來基本做到無次品和退貨,產品廣銷浙江、安徽、江蘇、河南、吉林、上海等省市。1992年底,有固定資產70萬元。當年投資35萬元,建造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新廠房。擁有職工71人,占全村總人口的 18.84%。產值265萬元,實現稅利13萬元。8年來,梅塘福利紙品廠累計產值932萬元,發放工資50萬元,先後共安置本村27名殘疾人員就業。 1989年被省民政廳命名為浙江省助殘扶殘先進集體,廠長吳光營被評為省助殘扶殘先進個人。
工業發展
工業生產的發展,使梅塘村得以以工補農為民辦實事,如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用電、改善水利設施,綠化造林苗木開支等都從集體積累中開支,每年的"工貼農"投資達上萬元。改造全村的用電線路和廣播線路,成為乾潭鎮首批標準化線路合格村。投資將村裡的道路建成3米寬的水泥路,共2公里余。投資3.6萬元,打了2口井,建了兩座自來水塔,免費把水管裝進全村各戶。鞏固發展村級合作醫療事業,村民患小病在村醫療站享受免費治療;患重病外出求醫,村里給予經濟補助。投資2萬元,拆除全村露天廁所,百餘戶人家建造三缸式衛生廁所。由於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肝炎、痢疾等傳染病已多年不見。投資2.5萬元,建成梅塘村教學樓,村民子弟上國小,一律免交學費,考上中專或大學,獎勵100元至200元。村民每戶1人和紙品廠的職工曾於1988年由村里出資,去杭州空中旅遊 (乘飛機觀賞杭州城)。組織60歲以上老人去杭州、蘇州等地旅遊。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和多種經營的開展,1992年,梅塘村糧食畝產達1573斤,家庭養雞存欄1.2萬羽,成為建德的養雞重點村。全村工農業總產值 307萬元,人均收入1100元,是1985年人均收入的2.75倍,進入90年代,梅塘村先後被建德縣(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優秀文明村。
3、江西省吉安縣梅塘鄉梅塘村
村莊簡介
梅塘村委會位於梅塘鄉境北部贛江主要支流瀘水河中游岸邊,東隔瀘水與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江下村委會相望,南與栗塘村委會為鄰,西接西湖村委和東門村委會,北接鄰斂潔村委會和同睦村委會,站在遠近聞名的鳳華山炮台上整個村落盡收眼底。行政區劃
村部駐地老梅塘街,距鄉政府駐地栗塘街3公里。全村共有柳塘、棚下、沙田、龍家、下邊、劉家嶺、中心村、後房共8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332戶,1333人,都是漢族。全村共有耕地2436畝,其中水田1988畝,旱地448畝,林地1234畝。村民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輔以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家庭養殖以生豬、黃牛為主,農民人均純收入約1100元。
這裡地廣田肥,自古以來物阜民豐,圩鎮文化轟動一時,戴帽子的黃氏宗祠以及瀘水河邊百畝沙洲引來諸多人文之士前來觀賞風光。
4、湖南省隆回縣岩口鄉梅塘村
梅塘村位於岩口鄉西面,地處九龍山脈之中,海拔700多米,距鄉政府8.5公里,總面積6.33平方公里,耕地937畝,其中水田753畝。全村12個組,314戶,1201人,村裡有學校、衛生室、商店、有線電視,岩六公路通穿村而過,交通便利;有豐富的林木、楠竹資源;烤菸生產基地村之一,多數人靠在廣東等地打工掙錢,2005年村民人平純收入1460元。5、廣西區全州縣紹水鎮梅塘村
全州縣紹水鎮梅塘村可以算得是江南水鄉被移植的標本。梅塘的得名來緣於村中有一口占地兩畝的水塘。水塘的水是從地下河湧出來的,一年四季清澈見底,幽遠而寧靜,水溫溫暖如春。
梅塘屬全州縣紹水鎮的一個自然村,300來戶的村莊900多人,趙姓最多。
6、福建省晉江市東石鎮梅塘村
地名含義
梅塘早稱“默林前埔”因此而名。南宋理宗年間,鄰村型厝村顏姓出個尚書。在 上南坡建有尚書第,坐北朝南,正對面過路溝有一平緩坡地,是顏尚書家的領地,因處在府第前面,故呼之“前山”“前埔”。顏府在前埔坡地建造園林稱“花園”“小姐園”。林園普植梅樹而號“默林”。東北隔有一個大水塘,取號“梅塘”。歷史沿革
前埔宋時為安仁鄉仁和里前埔村,元時改為十一都前埔村,清時稱仁和里前埔村,民國時屬東石區公所,1936年稱石籣聯保前埔村,1949年共和國成立,隸屬過可幕區、東石區、第七區,區以下舊屬過英林鄉、英南鄉、蓬山鄉皆稱“前埔村”“梅塘鄉”。1958年撤區並鄉屬東石鄉,公社化後稱東石人民公社梅塘大隊。1976年撤社改建鄉,仍為東石鄉梅塘大隊。1992年撤縣建市後為東石鎮梅塘村民委員會。行政隸屬及人口
梅塘村位於晉江市東石鎮東部,駐地東南6公里,東石至塔頭公路北邊,毗連梅峰面對金門島,金井公路橫跨村南畔,全村共450戶,人口1810人。經濟產物
1、自建村後數百年時間村民生產生活完全依賴土地,形成“小農經濟”。2、共和國成立後大約30年間,政府基於“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推動農業制度改革,經歷了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
3、開放改革30周年以來,政府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提倡農業綜合開發提倡農村發展社辦企業,向工企商進軍。梅塘大溪上游縣有豐富的石礦藏,許多村已開採加工,石粉污染順流而下,荒廢了大片農田,原來的農田水利設施遭受嚴重的破壞農民失去了農業生產的耕作條件。
4、藉助東塔公路貫通前埔村之地利,沿公路兩側開放商貿店。
5、梅塘企業發展迅猛,各種中小型企業、家庭企業及手工作坊幾十家。主要經營服裝類、石材類、汽配類、打鐵加工等項目。其中規模企業九家:天守企業機構榮獲“中國名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五家企業通過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同時還建了無公害綠色產品農業生產基地。村企業每年上繳稅收1600多萬元,工農業產值勤收入達600多萬元,經濟發展進入東石鎮前茅,村財收入位居東石鎮前列,工農業產值人均收入12300元,是1995年的12倍。實現了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雙豐收。
村容村貌
梅塘村又稱前埔村,是個古老又年輕的村莊。謂之古老:建村於南宋理宗年間直到2009年有750年歷史,貧窮的村莊。謂之年輕:現在全面推進舊村改造,村容村貌一派生機,成為泉州市示範村。1996年至2008年先後分三期設施舊村改建工程,新農村建設,塑造了農村改舊建新的精品典範,被晉江市定為“百村示範村”村治安示範村之一,並評為一等獎。1、拆除25座“公媽廳”合建全村統一的“梅塘紀念堂”和“安息堂”。
2、村委會辦公大樓、菜市場、老人文化活動中心、雨亭3座、公廁5座、垃圾轉運站一幢。
3、村中建有燈光籃球場、戲台、公園、2個池塘、老人健身場所。
現在年輕的梅塘:告別了破舊簡陋的老房,人人住進寬敞明亮的別墅,家家擺設可以用一句“現代化”來包攬。條條鄉間大道縱橫連貫四通八達,處處綠樹成蔭,花紅映眼,鳥語花香。興建一所規模巨大的教學基地達3000多萬元。村中設建文化博物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巨變的紀念館。
7、湖南省祁東縣石亭子鎮梅塘村
梅塘位於祁東縣城西約六十華里的石亭子鎮,梅塘村境內。素有“梅塘陰雨,煙江石燕”,“南朝天子活龍地,北仰仙神跨鶴過”之說法,山光水色,風景迷人。梅塘趣名的來歷:
梅塘位於仙神山與天子山兩座巍巍屹立高山對峙之中,方圓四公里,水面約120畝,塘東高聳一山,形似龍,口噴水,叫龍泉山,山頂有一庵叫梅塘庵。周圍巧石疊疊,多石形象梅花,有立於水邊,有沉於水中,古今蹤跡尚存,人云號曰梅塘。
梅塘陰雨:
所謂梅塘“陰雨”,就是從江底的泥沙冒出來的水泡。汩於水面,散變為雨花,天為陽,地為陰,故為陰雨。早在嘉慶年間,我的老祖婆張氏孺人,住仙神山,七旬壽慶時,由鄒氏承啟堂族眾同拜的壽匾上寫著,正匾字樣“懿德致壽”兩邊條幅“家住仙山,恰進霞觴綿歲月;池滋陰雨,好培玉樹長庭階。”這匾與條幅在仙神山堂前掛了一百八十餘年,直至公元一九五八年不見了,凡年滿六十歲以上的父老鄉親人人皆知。特別是過去的遊人墨客,將梅塘陰雨處處比擬,栩栩如生,一點不瑕。現有人將梅塘“陰雨”寫成梅塘“煙雨”,實無考究之源,訛也,從事實與客觀的存在,梅塘“陰雨”乃千古相傳,孰不可磨也。
煙江石燕:
煙江由梅塘的一彎溪水,流經一條大壠,繞過數個村莊而匯集煙江。所謂煙江,江邊兩岸楊柳依依,芙蓉灼灼,每當仲春之際,綠柳才黃半為勻的時候常被春風春雨纏綿。曾有一詩人云“二月天來二月天,春風春雨任纏綿。煙雨常鎖江邊柳,如畫如詩醉眼帘。”的佳句,故有煙江之得名。江邊兩灘有很多小河石,形如燕子,有頭有尾,有翅,有足,煙江周邊的人,有目共睹。傳說每逢風欲起時,而石燕則飛舞也,煞是神奇。故有梅塘陰雨,煙江石燕,乃古永州八景之一也。
撫今思昔:
梅塘勝地,曾招來不少墨客遊人題詞詠句,那些華章佳句多半遺忘,依稀還記得“人將梅塘比西子,我疑西子遜風流”。每當風和日麗,你若登上出水口的龍泉山,只見芳草迷離,山花滿徑,老藤纏木,古柏參天,紅岩綠樹,把一座小小的龍泉山,裝點得如詩如畫,山巔有一庵,雕樑畫棟,暮鼓晨鐘,氣象壯觀。正殿有數樽神像,莊嚴肅穆,兩側僧房寬敞,藤蘿繞砌,顯得格外優雅。人云神佛顯靈,有求必應,故招來不少遊人香客,倒也熱鬧非凡也。梅塘隨著時代的變遷,舊的足跡依舊,新的煥然一新。而水總是春溫,夏寒,秋涼,冬暖,水質清浥不變,我地人曾傳一首歌謠:梅塘水,實在好,得了瘧疾燒病去洗澡,只須水裡泡一泡,保你病除自然好。
梅塘泉湖勝景一簇:
梅塘勝地古今傳,山映湖心水映天。浩渺煙江飛石燕,巍峨仙嶺隱桃源。紅霞覆玉岩成巧,白霧迷川景更妍。墨客騷人誰領會,素來此處號濂泉。也有人云:“從來勝地遠流傳,世外桃源別有天□□□”之佳句。而今我謂梅塘:“清清泉水滿梅塘,日夜奔流灌溉忙。兩岸電排飛玉帶,三條渠水泛銀光。南疇北畝稻梁茂,東圃西園果菜香。更喜家家奔富路,地靈人傑米魚香”。泉湖出水口,懸岩峭壁,亂石嶙峋,清澈的泉水,從石洞裡奔瀉而來,滔滔綠水,浩浩碧波。北依仙神山,相傳神仙下棋之處,石桌,石凳,石椅,石棋盤,一一俱在。南朝天子山,二龍搶珠,晉謁梅塘。西靠貓兒山,貓足伸入梅塘摸魚,形似活現。東連奇龍山,其龍如在泉湖戲水,張牙舞爪,鱗次閃閃,四周景色如斯,點綴梅塘,愈壯奇觀。每當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至若春和景明,波瀾壯闊,沙鷗翔集,游魚可數。時逢皓月當空,浮光耀金,四周倩影,翠映湖中,勝景之情,得無異乎,無不令人迷戀也。
梅塘十景:
一、曲港籠煙:(梅塘及流經到煙江的小港,春冬水氣成霧之景)
景色迷離分外幽,一彎溪水繞村流。
冬來白霧彌江面,水氣蒸騰總不休。
二、春宵漁火:(每當日落西山,傍晚在梅塘四周有數點漁火倒影塘中)
春暖神州冰凍開,青苔泉涌任瀠洄。
煙籠古岸風光好,數點漁燈傍釣台。
三、小山鎮口:(馬止山與奇龍山對峙,鎮鎖梅塘水口)
灩浥清流晝夜忙,煙波浩渺下三湘。
青山小影瞳瞳日,留得湖山春更長。
四、懸岩新竹:(描寫出水口崖上的君子竹)
奧巧深潭古石垂,懸崖新竹影離離。
搖搖常使清風在,不為遊人卻為誰。
五、紅霞覆玉:(言龍泉山上的絢麗岩石)
泉冒潺湲石縫來,層層岩石疊台階。
紅霞覆玉岩成巧,出自天然真怪哉。
六、半山石凳:(寫龍泉山上石頭象板凳一樣排例)
一半紅岩一半青,青紅岩石兩廂生。
半山石凳平平立,氣壯山河貫古今。
七、一溝石筍:(描貓兒山右側一條與梅塘相連的水港)
朝天石筍滿溝排,下有叢荊上有苔。
點綴梅塘成勝地,山光水色畫圖開。
八、畔池魚躍:(觀梅塘魚隔牆跳躍)
一道斜陽鋪水中,畔池灩灩影成紅。
魚群跳躍真稱意,任性歡騰欲化龍。
九、水面雨花:(言水底冒出的水泡散至水面變成雨花名曰:“陰雨”)
水面如鏡映殘陽,面看湖心倒影長。
雨霽雲霄晴更好,花紋點點泛寒塘。
十、平湖展浪:(平湖中的波浪)
平平梅水傍棋台,湖面晶瑩一鑒開。
展望長天風雨起,浪濤折皺影排排。
上述作文來歷,有些古蹟尚存,有些見景依稀,知者,審也,不知也,看問也,有識者,事成也。隨著中華的騰飛,改革的洪流,梅塘定為變得水更清,山更綠,天更藍,景更秀。
揭陽市行政區劃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都是廣闊肥沃的榕江沖積平原和濱海沉積平原,素稱“魚米之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