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龍潭鎮位於桃源縣城西部,距縣城45公里,1995年撤區並鄉時,由原丁家坊、龍潭、鄢家溪三鄉合併而成,1997年11月撤鄉建鎮,正式命名為龍潭鎮。版圖面積256平方公里,為全縣鄉鎮之最。東與佘家坪、凌津灘兩鄉毗連;北與理公港鎮接壤;西與鍾家鋪鄉交界;東南隅隔沅水與興隆街鄉相望,全鎮轄33個村,2個居委會,341個村民小組,3萬人,耕地面積4.78萬畝,城鎮規劃總面積1.56平方公里,建成面積0.96平方公里,現有城區常住人口6000人。
龍潭鎮是一個富有開發潛力的城鎮,它的地勢依山傍水,漆五公路橫貫中心;境內巍峨起伏的丫柱山、翠華山長滿翠綠、茂密的竹木,為林木、藥材基地的開發和畜牧業的養殖奠定了堅實基礎,並且蘊藏著石灰石、銅、鉛、鋅、磷、重晶石等豐富的礦產資源;小洑溪流域水源豐沛,不僅水產資源豐富,是鯖、草、鰱、鱅等魚,蝦,龜,鱉生長的理想環境,而且為水力資源的開發利用,電力事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肥沃的良田,為農業生產穩定奪豐收創造了可靠的保證;優美的風景,繁華的街道為國際、國內有識之士來投資開發提供了有利環境。
廣東省揭西縣龍潭鎮
龍潭鎮位於廣東省揭西,東接南山鎮,西連河婆鎮,南鄰坪上鎮,北倚大北山。距縣城5公里,面積77.825平方公里,人口3.20萬,轄1個居民委員會,15個管理區,90個村民小組。建國初期,龍潭屬河婆區轄的鄉,1958年屬河婆人民公社。1961年1月建立龍潭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龍潭區。1986年開始改稱龍潭鎮。
湖南省漵浦縣龍潭鎮
龍潭鎮位於湖南省漵浦縣南境,轄區面積400平方公里,人口13萬。城區面積3。15平方公里,共有街道11條,人口3萬,是湘中地區聯繫湘西地區的公路樞紐之一。工業落後,經濟支柱為外出人口務工收入。
江西省高安市龍潭鎮
龍潭鎮位於江西省高安市區西北,錦江北岸,鎮政府駐地龍潭橋圩,距城區14公里。東接石腦鎮,南與灰埠鎮、上湖鄉隔河相望,西連楊圩鎮,北鄰村前鎮。全鎮總面積88平方公里,山地面積43966畝。至2007年年底有耕地面積42649畝(其中水田33657畝,旱地8992畝)。下轄高湖、陵和、金家、鄭家、萬善、梅口、羅塘、龍潭、塔水、洛城、小王、上港、南爐、新湖14個村委會和龍潭橋街道居民委員會,154個自然村,241個村民小組,人口總數為3415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58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88人。境內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有明顯季節更替,春夏之交的梅雨季節較濕潤,夏秋間晴熱乾燥,四季陰冷。境內地形呈蝴蝶狀,中間狹窄,南北寬大,且西北高,東南低,北面有較深的山谷和密林。主要樹種有杉、馬尾松、油茶樹、油桐、楓、荷、株樹。兩條山脈,均南南北走向。最高峰為南塘何村的楊仙嶺,海拔132米。龍潭水利灌溉主要依靠上游水庫西乾渠。山塘水庫較少,僅有小型水庫7座(車頭、獅子、赤山、馬鞍山嶺、中崗、大坑、洛城),溪流呈東南流向,注入錦江。最大的為龍潭橋港,大溪次之。
廣東省龍門縣龍潭鎮
龍潭鎮位於龍門縣西北部,東經114○06′,北緯23○42′,距縣城17公里。全鎮總面積257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以山地、丘陵地分布,屬典型山區鎮,是龍門縣農業、林業生產重鎮。種植業以水稻為主,林業以松、杉、常綠闊葉林為主,盛產丹竹、毛竹。地下蘊藏褐釔鈳、鉛鋅礦、鎢、錫、石灰石、黃鐵等礦產資源。西溪筍為著名土特產。年平均氣溫20.5℃,年均降雨量約2300毫升。水資源豐富,小水電遍布全鎮。下轄14個村民委員會249個村民小組和2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為25000人,其中常住人口2200人。 【國民經濟】2004年,國民生產總值1135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14003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6180萬元,農業總產值7823萬元;村委集體經濟收入63萬元,全鎮人均收入3331元,各種儲蓄存款餘額3501萬元。
【農業】龍潭鎮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溫和,農產品繁多,形成糧食、水果、竹筍三個農業生產基地。2004年全鎮農業生產總值7823萬元,注重對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扶持發展“三高農業”,發展名優、特、稀、新品種。糧食種植面積1761公頃,總產12333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1129公頃,總產12071噸;水果種植面積1200公頃,總產27333噸;竹筍種植面積860公頃,總產60000噸。
【林業】龍潭鎮山地面積28000公頃,宜林用地22414公頃,森林復蓋率為80%,大部分以常綠闊葉林為主,自然林種生長周期長。2004年,鎮人民政府落實可持續發展規劃,重視封山育林,造林綠化面積400公頃。引導農民改變觀念,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高效益林種。吸收外來資金種植南洋楹、V6尾葉桉等高效豐產林450公頃,提高林業效益。2004年林業總產值960萬元。
【名優特產】“西溪筍”是龍潭鎮的著名土特產,溪筍生產歷史悠久,尤以新寮村(在當地稱作“西溪”)所產竹筍最佳,其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使生產的竹筍風味獨特,“西溪筍”已成為省“一鄉一品”項目。2004年,全鎮種植筍竹面積860公頃,年產鮮筍60000噸,產值43萬元,產品暢銷東南亞市場。 【基礎設施建設】落實鎮人民政府提出的“以城鎮建設推動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促進城鎮建設”措施,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重視發展教育、衛生事業,生活和投資環境日趨完善。2004年,龍塘線禾倉至土湖路段改造完成,投入1000萬元改造左南線X222左潭路段。配合縣及有關部門完成了左(潭)鐵(崗)公路鐵崗路段和鐵(崗)南(昆)公路改造的征地、拆遷補償工作,確保了工程按時動工。完成馬嶺至方尾、塘坑村榕樹下至坑尾2條村道共3.9公里的水泥硬底化改造。籌備對新屋村新屋至三坑村道改造。總投資4864萬元的110千伏左潭輸變電工程俊工。程控電話裝機容量增加到2500門,全鎮村村通電話。
【教育事業】龍潭鎮有2所中學,15所國小,2所幼稚園,在校教職工350人。2004年,落實九年義務教育,實行素質教育工程,貫徹“百年大計、育人為本”的教育方針和“科教興鎮”的教育戰略,投入150萬元進行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中學功能樓普及電教化、左潭國小語音室,村級學校大部份實現樓房化。2004年國中升學率排全縣前列。左潭鎮計畫生育工作“以綜合治理為核心,管理與服務並舉”,執行<人口與計畫生育法>和新修訂的《廣東省人口與計畫生育條例》,計生工作重心下移,形成縣領導、鎮負責、村為主、組配合和戶落實的基層計生工作機制。2004年全鎮總出生240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42‰,計畫生育率91.22%,自然增長率6.36‰,節育率90.85%,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長,完成年度各項計生指標。
【武裝工作】加強國防武裝和民兵預備役建設,貫徹“黨管武裝”方針,在中共龍潭鎮委的領導下,做好基層民兵建設設、民兵軍事訓練、兵役登記,國防教育、學生軍訓、預備役登記工作。組織和發動民兵參加兩個文明建設,維護社會治安,搞好武裝部的正規化建設,2004年為國家輸送合格兵員18名。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2004年,左潭鎮把維護社會穩定作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主題,堅持群防群治,防治結合。重視發揮公安機關的作用,結合“嚴打”行動,打擊小偷小摸、外圍“六合彩”賭博等違法行為,做好信訪工作,及時化解民眾內部矛盾;搞好安全文明小區的建設,建立安全文明小區12個,以點帶面,創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沒有發生大的刑事案件;維護全鎮的社會治安穩定。
概況
龍潭鎮位於渝東南武陵山區腹地,面積1.5平方公里,龍潭因伏龍山下兩個狀如“龍眼”的氽水洞常積水成潭,古鎮自
“龍眼”之間穿過,形如“龍鼻”,因而得名。龍潭自蜀漢以來,曾相繼為“縣丞”、“巡檢”、“州同”、“縣佐”所在地,相當於州縣的分司或副職,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自宋及清600餘年的“蠻不出洞,漢不入境”土司統治政策,造就了龍潭這一千年古鎮獨有的建築藝術和神奇的民族文化。
古鎮順湄舒河而建,規模龐大,保存完好。現存3公里的石板街被磨蹭得光可鑑人、青幽如玉,古老的海生物化石時隱時現。50多座土家吊腳樓翹角飛檐,形態美觀。街上店鋪林立,巷道相互連通。封火牆壁壘森嚴,氣勢恢弘。四合院古樸幽靜,頗具特色。
湄舒河自古以來就是連結酉水匯入沅江,通往江浙的大通道,自雍正末年廢除土司制度,取消“蠻不出洞、漢不入境”的禁令後,江浙、湖廣、重慶等地客商紛紛雲集龍潭古鎮,運來大宗食鹽、布匹等日用百貨,運出桐、茶、漆、硃砂、水銀等特產。古鎮上鹽號、商行、店鋪林立,有“貨龍潭”之稱。江西商人會館萬壽宮、湖南商人會館禹王宮等相繼建立起來,促進了當地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抗日戰爭日期,龍潭古鎮成為淪陷區民眾避戰的大後方,1.5平方公里的小鎮上雲集了8萬人,商賈雲集,人煙阜盛,使龍潭一時蜚聲全國,被譽為“小南京”。
龍潭鎮磚木結構的居民房屋鱗次櫛比,建築工藝各有千秋。木結構的房屋,一般人家是“三柱四騎”、“三柱六騎”。大戶人家則是“四合天井”大院。青石柱砌成古樸典雅的大朝門,院內有“中堂”,用作祭祖、迎賓和辦理婚喪大事。臨街底層用木板裝修或磚泥砌成的櫃檯,是主人出售貨物的門市。文昌宮、軒轅宮、禹王宮、萬壽宮等古建築,窗花門楣、畫棟雕梁,飛檐翹角,秀麗美觀。昔日在春秋閣關公像前,有河北詩人題的“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齊喪膽。單刀會魯肅,江南名士盡低頭”的楹聯。
龍潭鎮人傑地靈,是革命先驅趙世炎、原北京市委第一副書記劉仁、孫中山大總統府秘書、同盟會員王勃山、瞿秋白夫人王劍虹的故鄉。著名作家沈從文20世紀20年代住在龍潭,寫過18歲古怪“女匪首”王么妹的動人故事,他在作品中多次描寫了龍潭古鎮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著名女作家丁玲也描寫過古香古色的龍潭中學;著名戲劇作家田漢在他離別龍潭時,吟了“酉陽孤塔隱山嵐,巨石撐天未可探,聞道鯉魚多尺半,把竿何日釣龍潭”的七絕。
2000年,重慶市旅遊局對龍潭古鎮進行了詳細規劃,楊汝岱、費孝通、陳俊生、羅豪才、賀國強、包敘定、汪洋、王鴻舉等一批批黨政領導和各地的文人墨客前來龍潭觀光,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龍潭古鎮必將成為全國知名的旅遊勝地。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市第四次黨代會精神,按照縣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總體工作部署,以龍潭新城區一體化建設管理、龍潭古鎮保護開發暨古鎮旅遊景區建設、酉陽一中高中部擴建工程建設、招商引資及龍江工業園區建設為主要抓手,解放思想,創新機制,苦幹實幹,全鎮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012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億元,同比增長10%;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億元,同比增長24.3%;實現財政稅收8182萬元,同比增長41.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783元,同比增長20%。
人口
龍潭鎮轄20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17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4萬人,幅員面積376平方公里。龍潭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中國旅遊名鎮、中國特色鎮旅遊新幹線試點鎮、重慶市魅力小城鎮、重慶市市級中心鎮、重慶市百強鎮。龍潭歷史文化悠久,曾有“貨龍潭”、“小南京”的美譽,趙世炎、王勃山、趙君陶、劉仁、王劍虹等仁人志士、革命先賢誕生於此,也曾留下賀龍、沈從文、丁玲、田漢等名人足跡,李鵬、楊汝岱、羅豪才、費孝通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臨視察。
主要領導
陳宏波:主持鎮黨委工作,側重龍江園區工作,聯繫酉一中、天雄錳業、武漢凱迪。
陳 偉:負責渤海組團新區及趙莊工程建設,聯繫酉一中、浩渝錳業、園區110變電站。
吳小明:主持鎮人民政府全面工作,協助陳宏波同志主持黨委工作和龍江園區工作,聯繫龍潭希望國小、天吉錳業、佐弦瑩石、驪馬彩瓦。
吳吉福:主持鎮人大主席團全面工作,分管林業、烤菸工作。聯繫林業站、飛播站、菸草站,聯繫川主村、五育村、南翔國小、香桂加工廠、神州氣體、興友蔬菜有限公司,負責泔江公路建設。
白明躍:分管黨建、群團、旅遊、科技、文化;聯繫文化服務中心、工會、婦聯、團委、老協、趙世炎烈士紀念館,聯繫花蓮村、鵝塘村、青華國小、強洪化工廠、漢森公司,負責“百家祠堂”建設和古鎮保護與開發。
田 輝:分管紀檢、監察、教育、衛生、社保、勞務工作,聯繫紀檢辦、教管中心、衛生院、社保所,聯繫趙莊社區、柏香村、渤海中學、柏香國小、酉州複合肥廠、東能水電開發公司,負責“酉一中擴高”工程。
冉國安:分管城建、國土、中心鎮(百強鎮)工作,聯繫城建辦、國土所、規劃執法分局、梅樹村、渤海國小、業成鐵合金廠、方大化肥公司,負責快速通道和新城區建設。
張 飛:協助陳宏波同志抓好龍江園區規劃建設工作,聯繫光和生物化工公司、富騰集團紗廠、裕能集團。
石敦常:分管招商引資、機關、財稅、爭資立項、工商經濟、環保、統計、檔案工作,聯繫黨政辦、財政所、經發辦、工商所、國稅所、地稅所、農行、農商行、糧站,聯繫龍泉社區、堰堤村、龍潭中學、銘久有色金屬公司、龍潭水泥廠,負責聯繫工業園區建設。
曾 玥:負責宣傳、統戰工作,分管民政、電力、廣電、郵政工作,聯繫社事辦(民政辦)、供電所、郵政局、電信局、廣播電視站,聯繫新田村、龍東國小、四達機械廠、華西公司,負責趙莊工程建設和殯葬改革工作。
石 義:負責人武工作,分管政法綜治、信訪穩定、安全生產、城管工作,聯繫安辦、城管辦、綜治辦、派出所、司法所、法庭、交警中隊、鐵路派出所,聯繫包家村、棗木村、包家國小、九鑫水泥廠、烏電集團高純矽項目,負責集鎮基礎設施建設。
陳長成:負責組織、人事工作,分管計生、交通工作,聯繫計生辦、組織辦、火車站、汽車站、公交公司,聯繫渤海村、柳樹村、木桶國小、金派化工、龍雨化工廠,負責鎮北片區開發建設。
倪建偉:協助吳吉福同志抓好林業工作,協助石權同志抓好農業農村工作,聯繫渤東國小、益定、機制頁岩磚廠。
石 權:負責農業、畜牧、水利、扶貧、藥業工作,聯繫農業服務中心、畜牧站、自來水廠、供銷社,聯繫官償村、石營村、官償國小、工貿小區、群英機械廠,負責“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和泔江公路建設。
五項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大學生“村官”信息交流平台。二是提升大學生“村官”政治素養和經濟管理水平。三是繼續做好大學生“村官”管理服務工作,確保大學生村官住得下、留得住、學得好。四是實施大學生“村官”幫扶農戶科技致富工程。大學生“村官”每人選定一個科技致富項目,選定一戶貧困農戶實施定點幫扶。五是引導大學生“村官”做好兼職科普宣傳。
很多
1:: 福建省永定縣龍潭鎮
龍潭鎮位於永定縣境之東,永定河上游,東接新羅區適中鎮,南連南靖縣梅林鄉,西靠撫市鎮,北與培豐鎮毗鄰,面積 81.7 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龍潭村,距縣城41 公里。全鎮下轄7 個行政村,1 個林場,1 個果場。有83 個村民小組,28 個自然村,其中 5 個革命基點村。2000 年,全鎮有3352 戶12727 人。屬漢族,除聯中村兼講 “金子學”外,其餘均講客家方言。
民國以前屬豐田裡,解放前稱上豐鄉,解放後設龍潭鄉。1958 年,與溪聯、龍義、五湖、撫溪等村組建為撫市人民公社。 1959 年分設龍潭管理區。 1961 年單設龍潭鄉人民公社,1970 年 3 月併入撫市人民公社。1984 年屬撫市鄉。1992 年撫市撤鄉建鎮。1993 年從撫市鎮分出設龍潭鄉。1997 年撤鄉設鎮。
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煤炭儲量1 億多噸,石灰石儲量3 億多噸,鐵、錳、粘土礦開採已有多年的歷史。省屬龍潭、銅鑼坪兩大煤礦和昌福山煤田均在境內。森林資源豐富,2000 年,全鎮林木蓄積量16.7 萬立方米,森林復蓋率71.4% 。
該鎮是永定的東大門,交通四通八達,是永定通往閩南沿海地區便捷的交通要道。連線 319 國道和省道福三線的撫適公路貫穿全境。撫市——適中、龍潭——虞坑、龍潭——楓林 3 條公路幹線同境內礦區公路、林區公路組成交通網路。 2000 年,全鎮有運輸車輛 500 余輛。
1993 年分鄉以來,該鎮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以市場為導向,有效壯大區域經濟,增加農民和財政收入為目標,以水泥企業為龍頭,促進採礦業、農業、運輸業及第三產業的經濟發展,全鎮經濟持續健康發展。1995 年被龍巖地委、行署確認為首批實現小康的鄉(鎮)之一。2000年,實現社會總產值5.36 億元,比1993 年9324 萬元增長4.68 倍,其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34 萬元,比1993 年1080萬元增長2.27 倍;工業總產值2.34 億元,比1993 年增長5 倍;農民人均純收入3801 元,比1993 年846 元增長3.49 倍。
農業和農村工作成效顯著,通過大力進行山地綜合開發,調整大田種植結構,發展養殖業,不僅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還產生許多種養殖大戶。如龍潭村山子尾、上西村背頭坪都有百畝蜜柚園,年產蜜柚 20 萬斤以上。2000 年,全鎮耕地面積 10661 畝,比1993 年減少317 畝,糧食總產量4973 噸,比1993 年增加233 噸,增長4.9% ;烤菸總產量388 噸,比 1993 年減少36 噸;茶果種植面積2133 畝;水果總產量411 噸,比1993 年增加233 噸,增長131% ;生豬出欄13417 頭,存欄7915 頭,分別比1993 年增長202% 和減少4% ;肉類總產量1054 噸,比1993 年增加604 噸,增長134% 。
鄉鎮企業快速發展,成為市、縣新興工業區。2000 年底,境內有來自新加坡、澳門、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以及深圳、廈門的客商投資建成的金成、銅聯、天山、深閩、東興、金龍、龍發、第三、龍盛等 9 家水泥廠,總投資 3 億多元,形成年產 100 萬噸水泥的規模,占全縣水泥總產量的三分之二,湧現出“玉象”、“仙湖”、“永吉”等一批在廈、漳、泉“金三角”暢銷的水泥品牌。全鎮有煤礦 200 多個,採石場 40 多個,年產煤炭和石灰石均在 100 萬噸以上。同時,大力發展運輸、飲食、服務等產業,該鎮汽車運輸有限公司是全縣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運輸企業,有車輛400 余輛,總噸位 1800 噸,年運輸量150 萬噸以上,產值5000 多萬元。2000 年,鄉鎮企業總產值5.01 億元,比1994 年1.98 億元增長1.53 倍。
1993 年分鄉後,該鎮按照“高起點、高效能、重特色”的要求對集鎮建設進行總體規劃,著重抓好以一路(撫適公路過境路段)、一街(龍潭大街)、一市場(綜合市場)、一小區(辦公小區)、一中心(文化體育中心)“五個一”工程建設。新開發長 600 米、寬 32 米的龍潭大街和仙湖路,對撫適線過境路段進行改造,開通老街至龍潭新大街的道路,新建占地 1800 平方米的龍潭綜合市場。 1995 年,投資 450 萬元的龍潭鎮綜合辦公大樓建成並投入使用,占地 7000 平方米的鎮政府大院實施綠化。 1998 年,投資 140 萬元的龍潭興龍自來水廠建成使用,解決了龍潭集鎮和周邊村莊 5000 餘人生產生活用水問題。
境內有 110KV 和 35KV 的變電所各 1 座,裝機 1.5 萬 KV 的沿江電站的電能直供龍潭,全鎮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有程控電話 3300 門,戶均 1.2 門;手機 3500 餘部。實現電話、有線電視村村通。
2000 年,有中學 1 所,國小 7 所,幼稚園 8 所,在校中、國小生 2200 人,是永定縣最早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鄉(鎮)和首批“兩基”達標鄉(鎮)。有衛生院 1 所,病床 15 張,醫務人員 21 人。
龍潭鎮上在村是永定縣的主要僑鄉之一。有海外華僑 700 餘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著名華僑盧國振生前熱愛家鄉公益事業,先後為家鄉建設和教育事業捐資 300 余萬元。
2"; 河南省唐河縣龍潭鎮
龍潭鎮地處豫鄂兩省結合部,唐河縣城西南32公里,東臨湖陽鎮,西接蒼台鎮,北連郭灘鎮和黑龍鎮,南與湖北省棗陽市毗鄰。轄區98平方公里,現有9.2萬畝耕地,4.6萬人,21個行政村,118個自然村,282個村民小組,是一個典型的平原農業鎮。全鎮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完成3.09億元,財政收入完成35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1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
龍潭鎮,原名漢龍潭,歷史悠久,已有二千多年歷史。民國期間,是漢龍潭區公所所在地。一九四八年屬南縣第四區,一九四九年五月為唐河縣第九區,一九五六設龍潭中心鄉,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屬湖沖區龍潭鄉,一九五八年成立龍潭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屬湖陽區龍潭人民公社,一九六八年撤區並社後屬龍潭人民公社,一九八三年改社為鄉,一九九七年撤鄉建鎮。
龍潭鎮氣候適宜,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該鎮中徐村、韓莊、北蓼河支流上,現存留壩基一段和南北水渠溝各一條,為漢代水利工程———漢當遺址。唐河的支流蓼陽河、礓石河從龍潭鎮自東向西穿過,境內修有太山水庫、五七壩水庫、卜山口水庫、梁泉水庫,水利條件較好。龍潭鎮是省農科院重點科技成果轉化實驗示範基地,1997年被中國農科院確定為科技示範基地,2001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科技示範鎮。全鎮農業資源豐富,產品科技含量高,品質優良。是唐南重要的棉花、小麥,花生、無籽西瓜、Bejo甘藍生產基地和高產開發鄉鎮之一,每年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及三年的四萬畝(已完成二萬畝)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總投資1700萬元,)極大的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龍潭鎮工業發展迅速。植物油加工、棉花加工、麵粉加工、食品加工和手袋生產比較發達,形成了比較完備的以農業資源為主的加工業體系。同時,該鎮大力唱響招商強鎮的主鏇律,最佳化招商環境,真正做到引得來,留得住,發展的好,2006年共引資1.1億元,新上項目13個,其中工業項目5個。
龍潭鎮畜牧業發展規劃不斷壯大,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龍潭鎮堅持以專業廠建設為重點,以標準化生產為方向,走專業化的黃牛繁育道路。目前已建成以嚴營村黃牛繁育場為代表的高科技、高標準專業廠4個。畜牧業上形成了以黃牛、生豬、波爾山羊、良種獺兔和蛋雞為主的養殖基地。
龍潭鎮交通便利,有至唐河、新野、襄樊、棗陽的二級油路,東接省道49線,交通四通八達。通信事業日新月異,電力事業發展迅速,有35千伏變電站一座,台區81個。21個行政村,村村通電,通電話,通有線電視。
龍潭鎮圍繞“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後代”的林業政策,大力開展平原綠化建設,使該鎮成為速生用材林為主、生態林為補充、適度規模經濟林的林業發展態勢。目前該鎮農田林網控制率在90%以上,林木復蓋率達18%。
龍潭集鎮是豫鄂交界鄉鎮繁榮的商貿中心之一。鎮東一公里處的太山水庫的主幹渠穿街而過,改善了鎮區環境。街東南有35千伏變電站一座。鎮區規劃面積4.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平方公里,有井字型街道8條,呈四縱四橫格線狀分布,交通便利。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三星級城鎮”。全鎮建有專業市場四處,服裝、百貨、布匹、副食、蔬菜、肉蛋、瓜、果、建材、農資、畜禽交易等市場齊全。2006年3月由新時代生活廣場老伴王峰投資800萬元在集鎮建成日常生活用品超市和高檔家電、家具二個超市,運行良好。集鎮從業人員5000多人,日上市流量約2萬人次,年商品零售額達2000多萬元,市場繁榮,經濟活躍,政治穩定,治安良好。
3: 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龍潭鎮
自貢市貢井區龍潭鎮,地處旭水河兩岸,距市區25公里,內有高黎路、貢雙路交叉穿境而過。全鎮面積52.8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162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7個居民小組。總戶數9905戶(其中:農業戶數8235戶,居民戶1558戶),總人口31227人,農業人口27557人,居民3537人。耕地面積37071.78畝(其中:田24715.93畝,土12355.85畝)。全年糧食產量18961噸,生豬出欄36132頭。
龍潭鎮是自貢市的二線菜地,以幸福1組,苗山4、5組的規模發展為龍頭擴展全鎮,主要種植無公害蔬菜,狠抓反季節蔬菜,主要產品有西紅柿、茄子、海椒、蓮藕等。二OO五年蔬菜種植面積16370畝,其中:西紅柿9015畝,茄子2550畝,海椒245畝,蓮藕250畝,產量64442噸,其中:西紅柿53875噸、茄子8500噸、海椒85噸、蓮藕280噸。
鎮農業服務中心充分利用“自貢市旭龍蔬菜公司”和“自貢市貢井區龍潭鎮蔬菜協會”兩塊牌子,堅持走“公司+農戶”和“協會+農戶”的路子,使龍潭鎮的蔬菜遠銷成都、重慶、瀘州、宜賓等地,使菜農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4: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龍潭鎮
龍潭鎮位於博白縣南部,地處兩廣三縣市(博白、合浦、廣東廉江)交界處,靠近湛江港、北海港、鐵山港。全鎮轄14個村(居委會),總面積159平方公里,總人口8.6萬人。有桂東南“金三角”之稱。
龍潭鎮是國家雜交水稻繁育制種基地,年水稻制種面積4.8萬畝,優質稻種遠銷國內外,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雜交水稻種子基地。鄉鎮企業方面,全鎮形成了製糖、建材、食品加工、木片、塑膠、印刷、服裝、交通運輸業為主體的外向型經濟,2003年全鎮財政收入突破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93元。交通、信息迅猛發展,博沙二級公路橫貫該鎮,北海至湛江高速公路的出入口距鎮政府駐地僅8公里,鄉村四級公路縱橫交錯,距兩廣市場只有16公里。全鎮所有自然村都安裝了程控電話,移動、聯通、尋呼信號復蓋全鎮。
該鎮有5所中學、47個教學點;有線電視網、廣播普及全鎮:龍潭中心衛生院被定為自治區一級甲等醫院、愛嬰醫院。1999年以來,連續五年被評為縣“雙文明建設目標管理”特等獎,榮獲市、縣社會綜合治理一等獎、特等獎。被自治區評為“廣西經濟綜合實力百強鄉鎮”,排名第14位。那薄村被評為自治區“文明村”。2000年龍潭鎮中心校被國家教學教育研究中心嘗試教育理論研究會評為“全國先進單位”,同年,龍潭鎮一中被評為“全區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讀書育人特色學校”。
5: 雲南省曲靖市宣威市龍潭鎮
龍潭鎮位於宣威市西北部,距市區32公里,轄17個村委會、286個自然村、232個村民小組,有16669戶 60188人,其中男30695人,占總人口的521%,女29493人,占總人口的49%,農業人口58728人,占總人口的97.5%,非農業人口 1460人,占總人口的2.5%,人口自然增長率5.6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89人。
全鎮國土面積3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417公頃,其中水田462公頃,旱地2955公頃,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積600平方米。有林地面積2.2萬公頃,森林復蓋率達54.4%。
2006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5億元,比上年增13%,其中第一產業總產值8206萬元,增6%;第二產業總產值1.09億元,增23%;第三產業總產值6013萬元,增8%。農村經濟總收入1.6億元,同比增9.2%,農民人均純收入2004元,比上年增160元。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52萬元,比上年增25%,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044萬元,比上年增支438萬元,增加28.16%。年末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345萬元,貸款餘額553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825萬元和1385萬元。
全年糧食總播種面積9.6萬畝,糧食總產量2.79萬噸,增產382噸,其中優質玉米播種3.65萬畝,產量1.57萬噸;馬鈴薯播種3.4萬畝,產量7278噸;建設優質玉米制種基地450畝;種植烤菸8500畝,收購菸葉200萬斤,實現產值1179萬元,實現稅收235.8萬元;畜牧產業迅猛發展,年末出欄肥豬9.8萬頭,大牲畜3940頭,羊5560隻,家禽8.6萬隻,禽蛋產量189噸,肉類總產量1.2萬噸,畜牧業總產值8030萬元;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2006年封山育林2500畝,人工造林200畝,義務植樹32萬株;為實現“萬元增收計畫”,在打烏、營上、得基、茨德、下格村種植核桃6136畝。
年內,工商經濟迅速增長,全年生產銷售原煤70萬噸,比上年增22萬噸,實現煤炭綜合產值8000萬元,比上年增37%;農產品產供銷網路建設成效明顯,發展農村經紀人51名;建築建材企業收入3200萬元;個體私營企業健康發展,實現產值2.5億元。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全年共投資185萬元,投工1.2萬個,新修、維修市鎮公路、鎮村公路、村組道路85.3公里;投資110萬元修復水毀龍潭河河堤48處2.5公里;投資70萬元完成放馬坪尼克村飲水工程;投資65萬元在下格、打烏村實施“七期長治”工程;投資195.7萬元建成二期煙田建設工程227件,共保護農田面積150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平方公里,解決了1萬餘人的飲水困難問題;“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起步良好,累計投入76萬元,在下格建成1100平方米的小集市1個,新建露天貨台31個,橋涵2座,硬化完國小生運動場地750平方米,新建廁所、垃圾池各1個,維修、硬化村間道路6.4公里,目前正積極籌建占地1090平方米的村委會和老年活動中心;投資10萬元,選址新建龍潭村、新啟村衛生所160平方米,民眾就醫環境得到改善。
全力推進社會保障與救助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全年發放孤兒、五保、復退軍人等人員各項定期補助48.3萬元,發放救濟糧4.6萬公斤,衣服1351件,救濟1509人;針對5月霜凍災害和7—8月份的旱災,及時撥出救濟款4萬元,救濟糧2.5萬公斤,救濟重災戶、受災特困戶477戶802人;資助3861名農村貧困人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收交農村火災保險費6.25萬元,參保率達98%;發放小額信貸資金300萬元;核定優質糧食補貼面積4.2萬畝,發放補貼資金45.5萬元,核定種糧綜合補貼面積4.3萬畝,發放補貼資金46.5萬元;投資80萬元實施完成了市級重點扶持村2個、“安居工程”150戶;組織勞務輸出564人次,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821人次,實現轉移勞動收入1149萬元。
全鎮有初級中學2所,完小17所,村小34所。在校學生10643人,其中國中教學班48個,在校生3173人;國小教學班228個(含學前班33個),在校生7470人,現有在崗教職工522人。全鎮學校占地面積199409平方米,其中中心學校2000平方米,中學68000平方米,國小129409平方米;中心學校校舍建築面積2810平方米(其中成技校1780平方米),中國小校舍建築面積56892平方米。全年投資326萬元,對新茂上河國小、大坡完小、新坪完小、業肥完小、中嶺子完小等學校進行排危改造,新建校舍4806平方米,排除危房3259平方米;3509名貧困學生享受免費教科書,所有中國小生免交學雜費,共減免35.1萬元;對381名中國小生給予貧困補助,補助3.4萬元;享受雲南省農業人口獨生子女教育“三免費”181人,免費3.3萬元;國小入學率為99.58%,鞏固率為99.41%;國中毛入學率為99.02%,鞏固率為99.01%。
全鎮有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17人,病床32張,村級衛生所16個,衛生員48個,醫務人員26人,病原體床32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鎮參合5.5萬人,參合率90%,5.9萬人次享受減免補償金68.1萬元(不含市級醫院)。有文化站1個,藏書3700冊;有廣電站1個,專業技術人員2人,有2個村開通有線電視,可視頻道40個。
廣西玉林博白縣的鄉鎮
博白縣,古稱白州。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屬於玉林市。東接廣東省湛江市,南依北海市,西鄰欽州市,北靠玉林市。 地處東經109°38′-110°17′北緯21°38′-22°28′.屬亞熱帶向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1.9℃,年均降雨量為1756毫米,全年無霜期一般長達350天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