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五經富鎮位於揭西縣境東北部,東與龍尾鎮、豐順縣埔寨鎮接壤,北與豐順縣八鄉毗鄰,西與南山鎮、良田鄉交界,南連京溪園鎮,距縣城32公里,面積167.9795平方公里。轄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6個村民委員會, 91個自然村。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中心鎮之一。 2003年底,總戶數14930戶,戶籍人口54097人。是年,工農業總產值7.3552億元,國稅收入534萬元,地稅收入216萬元,人年均收入3700元。海外華僑及港、澳、台胞4.62萬人。歷史沿革
據傳,元至正16年(1358年)間,曾氏先祖啟溪(號弘基)從五華河口遷至此,在今汽車站附近設鋪5間,以打鐵為業,最初得名“五間鋪”。後因地理位置優越,人口發展迅速,辦學風氣甚濃,儒學“五經”甚富,遂改“五間鋪”為五經富。1949年5月建立龍江鄉,後改為新龍區。1950年2月,南聯,新龍兩區合併稱南龍區。1956年建立五經富區,1958年成立五經富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五經富區,1986年後改稱五經富鎮。2003年12月30日,大洋鄉、五經富鎮合併稱五經富鎮。經濟發展
農業
糧食、經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甘薯、甘蔗、花生、黃麻等,水果主要有柑橘、青欖、荔枝、龍眼等。2003年, 全年水稻種植面積1.99萬畝,糧食總產量1.4萬噸。種植柑橘1500畝、青欖8000畝、荔枝1500畝、龍眼1000畝、茶葉5000畝。養魚669畝,產量660噸;肉豬7200頭, “三鳥”168萬隻。山地面積73.5平方公里,桉樹面積10萬畝。工業
以鑄造、製衣為主,輔以包裝、稀土、五金、採礦、冶煉、電力、農機、建材、鋸木、磚瓦、竹藤工藝、抽紗及餅乾、糖果加工等行業。2003年,有集體企業19家,私營企業39家,個體工商戶702戶。其中鐘山水泵廠、華良五金廠、安平水泵廠、經富製衣廠、電解廠為重點企業。
交通
2003年,有揭河(揭陽至河婆)、湯河(湯坑至河婆)、經八(五經富至八鄉)公路經過境內,其中省道22.3公里,二級公路33.3公里。村村通汽車,其中50%道路實現水泥路面。全鎮有運輸單位3家,客貨運汽車150輛。
2001年,投入30萬元修復斷流10年的溪西水水渠。 境內有市屬龍頸水電廠,鎮屬水電站6座(建一水電站、龍珠水電站、龍山水電站、龍潭電站、川天王電站、大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81萬千瓦,年發電量6012萬千瓦時。
郵電通信
2003年,有電信支局、電信所各1個,郵政支局1個。卡式公話60個,信箱2個。電話容量30000門,固定電話用戶8036戶,公用電話120戶,寬頻業務230戶,行動電話基站2個。電信業務收入50萬元,郵政業務收入33.5萬元。
文化教育
2003年底,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2所,國小19所, 在職中國小教職工487人;揭西縣中學生德育基地1個。在校中國小生7322人,其中高中生310人,國中生2067人,國小生4945人。中心幼稚園1所,私立幼稚園8所,在園幼兒1020人。中國小校全面實現樓房化。有電影院、錄像放映場、文化站、文化室、廣播站各1個。 1994年9月19日,五經富鎮隆重舉行北山中學科技館、舞台、水泥路及縣骨傷科醫院學術樓、門診樓、大門等六項工程落成慶典。醫療衛生
有揭西縣骨傷科醫院1所、大洋衛生院1所,鄉村個體醫療站55個,醫務人員257人。2003年,縣骨傷科醫院有病床120張,內設門診科、急診科、婦產科、醫技檢查科、住院內科、住院外科、住院傷科、骨傷康復科。1995年8月,該院被國家衛生部評為一級甲等醫院。
土特產
蓮子糖、薑糖、臘腸、苦筍、甜粄種甘薯、茶葉、鹹菜。
旅遊點
五經富鎮溫泉度假村、大洋旅遊度假區、龍山自然風景區、金嶺文化公園、磜牆崆瀑布和溫泉度假村。
龍山風景旅遊區坐落於大北山之巔,龍湖沿岸。群山連綿似游龍,雲霧繚繞好仙景,龍湖波光映青山,鳥語花香大自然。這是一處能滿足人們返樸歸真、回歸大自然需要的自然生態綜合性公園。龍山風景旅遊區以自然生態環保為主要特色,其間的萬畝原始森林,千畝野生杜鵑花,百畝三色桃花源,十畝養殖釣區,幾十種珍惜動物,百餘種珍貴植物和藥材以及“清風明月”、“龍谷天籟”等景點。景區內有包括雙龍洞、白石岩、斑石、千層峰、蓮都、賀江等景點。這裡集中了石灰岩、沙頁岩、花崗岩三種地質地貌,構成了各具特色的巨石、奇峰、幽洞、秀水、林海、古蹟等自然和人文景觀。這裡占地70公頃的世界第二、亞洲最大巨石--斑石;有集奇、險、秀於一體,氣象萬千、獨力擎天的千層峰;有童話皇宮般的溶洞奇觀雙龍洞、白石岩;有古人類文化遺址--黃岩洞;有漫江碧透、兩岸青山聳立、猶如錦繡長卷的賀江;有十里畫廊之稱的蓮都風光。在龍山景區以北有一龍頸水庫龍江河上游蜿蜒20多公里,兩岸高山夾峙,有“小三峽”之稱。碧波蕩漾,風景如畫。有水晶宮、彩塔山、宋帝井等奇觀異景。眾多的自然景觀使你留連忘返。這裡與龍山風景區融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金嶺文化公園:一座民間工藝的殿堂,坐落於揭西縣五經富鎮金牛嶺,始建於八十年代,占地300多畝,單園內建設投資一項便逾千萬,氣勢十分恢弘。公園自山腳至山腰設計成八級,在建築構件上每一級平台都巧妙地運用石雕、磚雕、繪畫等裝飾藝術,如雙龍奪寶、麒麟獅象,羔羊跪乳、石鼓石聯等,造型精美,可謂集潮汕民間石雕等工藝之大成,走進這裡,就如同走進一座民間工藝的殿堂,其間突出的景點還包括:八仙過海、唐僧取經、開荒牛、駿馬奔騰、雙龍吐珠、龍池噴泉、十二生肖石雕,以及穎德堂、華僑紀念館、展覽室、假山幽徑、古今碑廊等等。金嶺文化公園原名弘基陵園,是由五經富曾氏宗親經過20多年不懈努力,一點一滴融資建成的,既是祖陵,也是周圍鄉民休閒遊玩、進行文體活動的好去處。五經富鎮金嶺文化公園管理委員會成立後,除負責公園曰常的衛生清理、建設維護工作外,還多方籌資,並計畫建設公園成為五經富鎮乃至揭西縣的一處旅遊勝地。民俗民風
揭西縣五經富鎮歷史上鬧元宵有燒煙架、舞火龍兩項活動。這兩項藝術始於乾隆,傳自蘇州,後傳到豐順埔寨。1987年埔寨的火龍舞上省城,其古樸的風格、壯觀的場面、精彩的表演,轟動省城。有些精彩鏡頭,曾拍進電影故事片《花街皇后》。
燒煙架全憑架上功夫。煙架分主柱和副柱,主柱高三丈五尺,柱身置橫木十二支,各長三尺為架。架上吊著花籃或鯉魷或套圓幕的圓形火斗。當此線燒至火斗時,圓幕自動卸落,顯出斗內之物。各個火斗的節目各不相同:鬥雞、斗鵝、鬥魚、鬥牛、追賊、舞金獅、老僧遇虎、貓捉老鼠等,俗稱“人鬼架”。在數百支明燭的照耀下,各自表演,栩栩如生,趣味盎然。這些火斗自下而上逐個演完,到頂端,十幾支橫放火筒在機關推動下,一齊噴火,火花射出五丈以外,先向左,後向右飛速地呼呼鏇轉,火花從天而降,紛紛揚揚,叫做雪花蓋頂。此時,煙架周圍地下二十支“地犁”一齊向上噴火,勢似噴泉;柱最高架左右兩個火斗,千支火箭吱吱嘯叫,如瑰麗的流星,撒開無數星光,五彩繽紛,幻出奇光異彩。
還有一個精彩的節目叫“鯉魚跳龍門”。“龍門”又稱“禹門”。故事出在“大禹治水”。大禹為民間治水解除了水患,鯉魚歡跳起來。這個節目由七八條赤膊大漢高擎大金鯉,歡跳幾次後鯉魚嘴裡就噴火吐珠,龍門也隨之火珠噴發如同浪花飛濺,滿江金鯉蹦跳,十分好看。舞火龍又名“燒龍”。龍以篾作骨,以紙或布塑外殼,彩成青龍或金龍,長二十餘米,九節或十幾節連成,節節裝有火箭。舞時,龍由十五個頭戴草帽,身穿褲衩的赤膊大漢高高擎起,前頭一壯漢高舉連柄火球導路,龍隨火球擺動前進或騰躍或潛游翻滾,活潑歡樂。他們鑼鼓喧天,划動“火蛇”繞場三匝,然後用香火或“火蛇”點燃各節的火箭引線,此時,火龍疾走如飛,萬箭齊發,口吐彩珠,星星點點,呼呼嘯叫。頓時,白霧迷濛,火龍時隱時現,氣勢雄渾,輝煌壯觀。時代在前進,技術在革新,現在加上電動控制,龍的兩眼電光閃閃更為形象生動。開放改革以來,人們已不局限於鬧元宵燒煙架,舞火龍了,鄉鎮裡逢著諸如校慶、大橋落成、中秋聯誼會等喜慶日子也舉行了這兩項藝術活動。它植根於人民民眾中,歷史悠久,深為人民所喜愛。五經富鎮民間還流傳著一種放水燈的風俗。風俗始於清代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五經富人放水燈無規定時間。舊時鄉民修孤骨,或有錢人死了,七日喪後放水燈,藉此祈求神佛保佑、禳災獲福、庇佑兒孫,甚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水燈的製作,先時用蕉葉或其它闊葉連結成蓮花碗型,或船型,上麵點燃香炷、蠟燭。後來,製作技術提高,有用木板墊底,上放制好的五色花朵,也有放燈籠的、做紙船的。同樣中央點香炷或蠟燭,因木板浮力好,適宜水上飄遊,形式多樣。
舉五經富1942年一次放水燈為例。五經富鍋廠村,一位105歲的汪氏老太婆逝世。在龍江河上游、龍頸口的馬腰潭舉行放水燈儀式。子民們請來僧人,在潭畔開闊處擺開道場,僧人念經畢,子民們托著水燈,列隊下水至膝蓋處。將燈放下水去慢慢推出。讓水燈隨波逐流而去,祈求大慈大悲佛祖為小民消災消難,逢凶化吉。祖宗升天,蔭佑兒孫。同時,放出白鴿幾十隻。鑼鼓、大銃、爆竹齊鳴。霎時,各色水燈滿溪浮動,兩岸觀看的人活躍起來,特別是青年男女,紛紛下水撈“燈”,“燈”與“丁”同音,他們都希望,添丁生貴子。此時,歡笑聲,擊水聲混在一起,天上白鴿飛翔,江邊、水裡萬頭攢動。做父母的,做妻子的,都希望自己人撈得一個“丁”,此情此景可熱鬧極了。
放水燈有個神話故事。據說是來源於印度婆羅門教。從前有一對白色的烏鴉,築巢於喜馬拉雅大雪山近河的大樹上,一天雄鴉外出覓食,迷失歸途而不知去向,留在巢中的雌鴉正在孵著生下的五個蛋。不料刮來一陣狂風,把孵蛋的雌鴉吹落樹下,當風停後,雌鴉折回原地,盤鏇再三,不見巢和蛋,於是極度傷心,日夜為五個蛋悲號,結果悲戚而死。迨後,已轉世為大梵天王-----印度國人視其為造物主。至於五個鴉蛋呢?被母雞、母水獺、母牛、母鹿、母獅子各銜去一個後孵化,誕生的都非鴉而是人。此後,各成為婆羅門的至尊。他們各自長大成人後均要求出家為僧,在大雪山中隱居潛形。一天他們相遇於路上,寒暄後,獲悉均屬失去父母者,於是各自祈禱,以見生身父母為最大願望。禱畢,大梵天王遂化身白鴉出現在五僧人跟前,陳述一切經過,並告訴他們:如果它們想見生身慈親時,可在每年12月月圓之夜,用紗線連結蕉葉製成蓮花碗型,中間插上香、點上燭,放入河中,便可漂流到你想見的慈親那裡去了。於是放水燈就成了當地的風俗。自佛教傳入我國後,這種風俗也漸漸在我國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