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翔雲龍泉岩 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坐落於南安市二十八都(象運)今翔雲鎮黃田村。殿中供奉清水祖師和法主公。自安溪清水岩,奉迎來清水祖師。德化縣石牛山法主聖君,供祀一爐。據傳說:靈感好似活神仙,岩門能自開自關。光緒31年1905乙巳年,遭遇倒塌,後遷建於今址。坐癸向丁兼子午,座形六路雙頭護。背坐雄獅山嶽又稱蝙蝠飛翔,前有廿二四堀龍潭,中有倒吊木字潭,橫鎮正中,並有千眉秀案,左有蓮花寶座。右有青龍旗鼓。龍脈風光,世之無雙,清水慈觀,聖跡輝煌。有求必應,行惠布德。施恩行善,祈雨救民。治病驅邪,慈悲濟世。除暴安民,光明正直,神力無私,化解自愉。遠播海內外眾信士。到龍泉山明水秀,登斯閣心曠神怡。一泓清水流千古,四望蒼山疊萬重。十方善果憑佛力,一道真空是法門。古例:正月初十,迎神進香。清淨法身,水月印現。爭做會仔,樂分福糍。布橋過江,迎春接福。巡境安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脫險解危,袪災集福。新春美景,恭迎菩薩。康樂開懷,善信諸士。宜知禮讓,快樂和諧。香火旺盛,信士共仰。
法主公俗姓張,名沙。生於福建省永福縣(今永泰縣)二十九都陽洲村,四歲喪父寄養在別人家中。在他小時候,便每天都要上山砍柴;十歲便與肖傳童真人往江西龍虎山學道,取名“慈善”。到了十八歲到閩清金沙嚴家當長工,連續做了十年。二十八歲起便雲遊四海。在人間以學道除暴安良的聖跡多不勝舉。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3月8日午時,在德化縣石牛山下九潭見到一位婦女在傷心的哭泣,便詢問其原因,才知道這九潭之中,有著幾隻吃人的大蛇妖,每年都要人們為它送一童男童女,今年正好輪到他們家,了解大概情況後,法主公便叫這位婦女煮一碗麵給他吃,吃完後法主公便把童男童女送回家,自己往九潭中一跳。這時突然從天上落下一把神劍,將蛇妖殺死後,法主公便升為神仙,那時法主公才四十五歲。明武宗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至1521)皇帝敕封為“法主公”稱號。人們為了能讓法主公來保佑村民安居樂業,便供奉法主公,並建立了一座寺廟,又因寺後有有股清澈透明、香甜可口的泉水,因此取名“龍泉岩”。並在每年7月23日定為“法主公生日”。
在龍泉岩旁三槐寺的外面,有一塊大石頭,人們說是一塊鼓石。是在1988年,人們在挖土時發現的。並將鼓石清理乾淨,立在原地,在鼓石上還寫了“佛”和“第一山”,在鼓石周圍建上圍欄,還在鼓石上放了一盞燈。
歷經滄桑歲月,風侵雨襲,牆傾瓦落,屋檐蝕腐嚴重,岩宇破損不堪,搖搖欲墜,有礙供奉。曾多次籌備修復,尚未能實現。於2009年春,由該村村民王成家、王成珍兄弟倡議並主事,籌備改建。村民回響,積極募捐,熱心公益者齊心協力,全面規劃,以改建意向書為基礎,擴大岩宇規模,於同年10月舊宇拆卸,奠定基石並動工實施。鑒於岩宇規模之宏偉,集資有所困難。故此,於2010年元月由王有利、王連明、王德華、王河南等為代表,及各堡推選人員組成建委會,並推選王泉炎為建委會主任。繼而向社會各界人士集資。群策群力,再次擴大聖地範圍,重塑二尊神聖金身,使岩宇更加燦爛輝煌。總耗資300多萬元。岩宇於2013年元月初二日落成慶典。
翔雲龍泉岩建有寶殿一座,左右鐘鼓樓,配有迎賓門、放生池、金爐亭等。周邊名貴花木綠化,氣勢雄偉壯觀。龍泉岩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融旅遊宗教於一體。如今,翔雲鄉民以極大熱情投入建設家鄉公益事業和弘揚宗教信仰,龍泉岩作為閩台兩岸信眾的朝聖地,將成為閩南的美麗鄉村和宗教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