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高甲戲是閩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福建省閩南方言地區和台灣、金門及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聚居地。音樂曲牌屬南音系統。
高甲戲形成於清代中葉。明末清初,閩南地區每逢迎神賽會、喜慶節日,鄉間民眾裝扮梁山泊英雄人物,跟在遊行隊伍里表演簡短故事和各種武打技藝,配以鑼鼓和民間曲調,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隨後便有由小孩專演宋江故事的業餘戲班出現,觀眾稱它為“宋江仔”。後來逐漸為由成年人扮演的專業戲班所代替,當時叫“宋江戲”。 由於“宋江戲”只限於演梁山泊故事,加上外來劇種的衝擊,難以滿足民眾的要求,所以在清代後期,南安嶺兜村出現了一個“合興班”它突破了只演宋江故事的框框,而演出半文半武戲,如《困河東》、《斬黃袍》,以後又發展演出繡房戲如《孟姜女》、《杏元思釵》等。“合興戲”的興起和發展,受到崑腔、四平腔、徽劇、京劇的影響,深受民眾喜愛。以後“宋江戲”和“合興戲”互相吸收融化統一為今日的高甲戲。 高甲戲的劇目來源比較複雜,絕大部份是從提線木偶戲、梨園戲、徽戲、戈陽腔、京戲吸收過來的。初步統計高甲戲的傳統劇目一百多個,新編的優秀劇目有《連升三級》《真假王岫》、《大鬧花府》、《筍江波》、《許仙謝醫》等。 高甲戲的音樂曲牌以南曲為主,兼收木偶調和民間小調,具有濃郁的地方韻味。器樂分為文樂和武樂。文樂以嗩吶為主,配以品簫、洞簫、三弦、二弦,後來又加入琶琵、揚琴、二胡、中胡、小提琴和大提琴。武樂有百鼓、小鼓、通鼓、鐸板、大小鑼、大小鈸,特別是響盞和小叫,是醜、旦戲不可缺少的打擊樂。 高甲戲行當的劃分與其他劇種大體相同,擅長丑角表演。僅醜行分類就有幾十種之多。其表演特點活潑、輕快,舞蹈性強,節奏明朗,誇張性大,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高甲戲老一輩醜行演員比較有名的有柯賢溪、許仰川、施純送等,他們精彩的表演藝術,為劇種增添了不可磨滅的光彩。 解放以來,高甲戲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閩南各市縣都有專業劇團,業餘劇團則遍布城鄉,表演藝術更臻完美,創作、整理、新編了不少優秀的傳統戲和現代戲,培養了一大批青年演員。多次晉京匯報演出和參加福建省、晉江地區戲劇匯演,得到了戲劇界和廣大觀眾的好評,並獲得了獎勵。
代表作及影響
高甲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獨樹一幟的劇種,它的地域特徵明顯突出,操閩南方言泉州腔,演唱南音,吹奏南樂形成本地區具有很強欣賞性的大劇種,承載著地方文化的諸多精華。所創立的傀儡醜(木偶醜)表演藝術的獨持性,是其他劇種少有的,它演時活潑風趣,舞蹈性極強,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湧現出“柯賢溪、陳宗熟、林賜福、許仰川”等閩南名醜。培育出中國戲劇“梅花獎”優秀演員。 1949 年以來,高甲戲《連升上級》、《風冠夢》、《金魁星》、《金刀會》、《上'舅婉兒》等劇目接連引起轟動,在中國戲曲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高甲戲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曾多次到香港、菲律賓、新加坡、台灣、金門進行訪問演出,它不僅深入到閩南人的精神世界,且是維繫大陸、台灣、東南亞華人華裔的一條重要情感紐帶,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
泉州戲團簡介
泉州市高甲戲劇團成立於1951年,30多年來,劇團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獲得了發展。 1954年整理傳統劇目《桃花搭渡》、《掃秦》等戲,榮獲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演出獎及演員獎。1960年整理和新編《許仙謝醫》、《筍江波》、《昭君出塞》、《爭屍》等劇目。 1961年演出的《連升三級》,被譽為優秀諷刺喜劇,1963年受到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等的關懷和重視,郭沫若、田漢、老舍、鄧拓等文藝界著名人士都題詩撰文,稱讚高甲戲醜行表演達到“登峰造極”,比喻《連升三級》為一顆“南海明珠”。 1981年整理編寫的傳統劇《真假王岫》,榮獲福建省創作劇目劇二等獎、演出二等獎、三個演員。1985年,創作古裝劇《顛倒乾坤》(王景賢編劇,張天平導演,王振權、顏金火、姜玉傑、葉正明、蘇仲泓作曲)參加福建省十六屆戲曲會演,獲劇本三等獎,蔡友輝、劉基德獲演員一等獎。 1987年8月,《黃卷與蚊詩》參加省第十七屆戲劇展演,顏佩瓊、劉基德獲優秀演員獎;蔡友輝獲表演獎。 1987年12月,傳統小戲《管甫送》、《掃秦》參加福建省“水仙花”大獎賽,李珍蕊、劉基德獲演員獎。 1989年2月,新編歷史劇《唐宗逸事》參加市八八年度創作劇目調演,許一緯獲編劇獎;楊波獲導演獎;劇團獲優秀演出獎;葉正萌獲優秀音樂獎;佘楷模獲舞台美術獎;顏佩瓊、劉基德獲優秀演員獎;蔡友輝獲演員獎。 1990年9月,《關化斬子》參加省18屆創作劇目調演,張天鵬、林金清獲劇本獎。 1991年3月,《爭屍》參加華東六省一市電視喜劇比賽,張伯萍獲編導、音樂一等獎。 1993年10月,《大河謠》參加全國地方戲曲交流演出(南方片)獲:優秀劇目獎(集體);許一緯獲優秀編劇獎;張天鵬、張伯萍獲優秀導演獎;蔡友輝、吳地四獲優秀表演獎;陳靖萍、柯榮湘獲表演獎;吳振世獲舞美設計獎;佘楷模、陳思萱獲服裝設計獎;蘇兆平獲燈光設計獎。 1993年12月,《大河謠》參加省第19屆劇目創作調演,獲“特別榮譽獎”。 1994年4月,《大河謠》獲文化部“文華大獎”;蔡友輝獲“文華表演獎”;吳地四、柯榮湘、陳靖萍分別獲優秀演員獎、表演獎。 1994年7月,《大河謠》入選中宣部“五個一工程”。1994年11月,《大河謠》獲中國劇協“曹禺文學作品獎”。 1995年3月,《大河謠》獲省首屆百花文藝獎“特別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