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金蒼繡技藝

簡介

泉州繡品古稱刺桐繡。明清以來流行於閩台兩地的宗教繡品,即採用刺桐繡的一種特長刺繡技藝金蒼繡。金蒼繡與唐時“蹙金繡”工藝相同,在羅緞的底子上,用金絲線繡出各種美妙的紋樣,特殊針法有荔枝跳、鳳梨凸、三疊線、龍鱗迭甲等。由於繡線包金箔其狀如蔥,民間叫金蔥繡,雅化為金蒼繡。

歷史淵源

宋、元之際,刺桐緞舉世聞名,刺桐繡逐漸普及,由個體生產逐步擴大為商品性生產,同時出現專營的繡鋪。古代泉州城分設鋪境進行管理,宋代泉州城內東隅有個“袞繡鋪”,傳說就是刺繡業的集中地。袞繡者,繡制朝服之縮稱。南宋南外宗正司遷泉州,皇親集中泉州居住,帶動了泉州刺繡業的繁榮。此外,泉州自宋以來,就有“此地古稱佛國”的美譽。至明清,地方戲曲繁榮,宗教繡品和繡制戲服、道具需求量大,推動了刺繡業的進一步發展。

基本內容

泉州金蒼繡品的製作過程,先畫稿,即將圖畫在稿紙上;打孔,沿畫稿上線條,刺出細密小孔;繃布,將緞布繃在木框上;印圖,用顏色粉漿搽過圖紙,將圖印在布上;金蔥平繡,用金蔥線勾繡,或繡荔枝跳,或龍鱗迭甲,繡出色彩豐富的圖案;金蔥凸繡,用棉花堆縫圖形,用金蔥繡出荔枝跳,或鳳梨繡,或龍鱗迭甲,形成構圖飽滿的圖案;上漿,在繡布背面均勻塗上米漿;組裝,將繡片裁剪成形,縫製成品等8道工序。套用金蒼繡的閩台宗教繡品,主要有廟宇繡品、道場繡品和陣頭繡品,如佛服、繡佛、涼傘、大纛、幢幡、龍蟒桌裙、陣頭繡旗等,此外,戲服、喜慶繡幛等,也套用金蒼繡。其中的特種針法,有荔枝跳、鳳梨凸、三疊線、龍鱗迭甲等。明清以來流行於閩台兩地的宗教繡品,採用的也是金蒼繡。

基本特徵

“金蒼繡”由於繡線包金箔,其狀如蔥,故民間叫“金蔥繡”。泉州話“蔥”“蒼”同音,雅化為“金蒼繡”。

主要價值

金蒼繡的特殊之處在禿繡,有的凸起之處能夠高達20多公分,這在其他刺繡中是沒有的。”禿繡能夠繡出浮雕的效果來,“浮雕”是用棉花之類的東西做填充物,在印好的圖案上固定出想要的造型來,在表面纏繞上蒼線,這一步是很考驗功力的。

瀕危狀況

如今在電腦繡花衝擊下,泉州傳統刺繡專業隊伍大大萎縮,人們甚至無法找出“得春堂”繡鋪的舊址。泉州金蒼繡與已經被認為是失傳的“蹙金繡”工藝相同,富有重大的歷史文化價值,亟待保護。

保護措施

直至1992年,台灣當局開放台灣居民赴大陸旅遊,台灣同胞來泉州尋找宗教繡品,泉州錦繡莊才創辦了刺繡加工作坊,延攬技師,培訓繡工,使古老的技藝得到復甦。現在,台灣的宗教繡品主要來自泉州“錦繡莊”,台南也開設有一家“錦繡莊”,經營泉州宗教用品。

材料

羅緞金繡線

製作技術、方法或過程

泉州金蒼繡品的製作過程,先畫稿,即將圖畫在稿紙上;打孔,沿畫稿上線條,刺出細密小孔;繃布,將緞布繃在木框上;印圖,用顏色粉漿搽過圖紙,將圖印在布上;金蔥平繡,用金蔥線勾繡,或繡荔枝跳,或龍鱗迭甲,繡出色彩豐富的圖案;金蔥凸繡,用棉花堆縫圖形,用金蔥繡出荔枝跳,或鳳梨繡,或龍鱗迭甲,形成構圖飽滿的圖案;上漿,在繡布背面均勻塗上米漿;組裝,將繡片裁剪成形,縫製成品等8道工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