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第十五中學

泉州第十五中學

泉州十五中的前身是創辦於1969年9月的泉州市滿堂紅中學。1991秋復辦高中。2004年6月,正式更名為泉州市第十五中學。

基本信息

簡介


三十七載風風雨雨,三十七載兢兢業業,“團結、嚴謹、勤奮、進取”的校魂,“勤、儉、端、朴”的優良傳統,造就了泉州十五中發展史上的春天。2006年3月21日至23日,泉州十五中順利通過了福建省三級達標中學的評估驗收,成為市區江南新區的第一所省級達標中學。十五中通過省級驗收的訊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僑親、校友、當地民眾奔走相告。泉州十五中作為江南新區的首家省級達標中學,將與該片區的發展相匹配,成為一個重要的教育資源。300m跑道的田徑場、如茵的草坪和教學樓、實驗樓等頗具現代化特色的建築,構成了一處鍾靈毓秀的佳景,整個校園給人以“安靜、和諧、健康”的感覺和充滿文明、優美向上的文化氣息。校園寧靜,古樹繁枝,碩果纍纍,回首歲月崢嶸;新苗吐翠,欣欣向榮,展望前程錦繡。
泉州十五中的創建、發展、進步,傾注著鯉城延陵吳氏旅外僑胞大量的心血和巨額的資財。早在70多年前,旅居印尼的延陵吳氏華僑,為發展桑梓的教育事業,提高子孫後代的文化科學素質而夢縈魂繞,愁腸百轉,油然構築起一個個辦學的幻景。然而,由於時代及環境的限制,僑胞的殷殷鄉情遂成剪不斷的懸念。
彈指一揮間,歷史的指針轉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為造福桑梓,支持家鄉的教育事業,由黃龍吳氏旅外僑親吳序進先生、吳家熊先生牽頭,發動眾印尼僑親踴躍捐資,海外鄉僑聞訊競相解囊輸將,協力籌集,很快就籌集了500萬港元的建設資金。滴水映大千,海外遊子們的舉動閃爍著動人的愛國光輝。新校舍1984年開工,1986年竣工,1989年10月舉行了滿堂紅中學建校20周年暨新校舍落成典禮,時任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長的陳榮春同志到會祝賀並致辭,海外僑親幾十年的夢想終於變成現實。這是僑胞勞苦心血的結晶,更是他們愛鄉愛國的嶄新的豐碑。
為使學校的教育教學能得到持續、穩步地發展,僑胞們又於1990年再度籌資400萬港元成立了滿堂紅獎教獎學教育基金,此後又多次籌措資金為學校添置教學設施設備、建設教工宿舍樓。為了適應教育事業日新月異的變化,支持學校的再發展,滿中新校舍首倡人——吳序進先生在自己事業深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周轉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毅然決定獨資230萬港元捐建一棟五層綜合樓——玉衡樓。1999年11月,吳老先生遣子參加了滿中建校30周年暨“玉衡樓”揭碑儀式,並再捐巨資添置玉衡樓的教學設備。2002年,又捐資100萬建設五層教學大樓——序進樓。廣大僑親諄諄以關愛家鄉教育事業、創建名牌學校為念,拳拳赤子之心令人感動。至今,僑親捐贈累計已達1300多萬港元。此德此情,家鄉父老,芸芸學子,感激之情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復辦普高以來,泉州十五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強化“深入改革,狠抓管理,注重教研,最佳化隊伍”的辦學思路,精於教育,勤於育人,著力建設“團結、奮進、求實、創新”的校風,鍛造“嚴謹治學、銳意創新、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的教風,培育“勤奮、進取、主動、合作”的學風,堅持全面育人,構建有特色的實施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實現了教育教學事業的全方位騰飛。
自93年以來,學校相繼獲得“福建省文明學校”、“福建省先進教工之家”等省級以上集體榮譽稱號7項,“泉州市文明學校”、“泉州市園林式學校”、“泉州市綠色學校”、“泉州市創安工作先進單位”、“泉州市依法治校示範校”等市級集體榮譽稱號26項,“鯉城區先進基層黨組織”、“鯉城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工作先進單位”等區級集體榮譽稱號20項。
時值鯉城區實施跨江發展戰略,作為泉州市區西南部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學,作為鯉城區委、區政府江南新區重點建設的教育項目,十五中也迎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2004年,鯉城區委、區政府把十五中的擴建升級達標列為區重點建設項目,預算投入560萬,現教學儀器已按三級達標標準配齊,學校規模將擴大至90畝,目前征地工作在兩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規劃實施以來,學校的各項事業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整體呈現出積極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思想上,堅持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本;管理上,實行校長領導下的年段管理責任制,制定年段質量目標管理辦法。十五中重視對班主任的指導和考核,強化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制定了《泉州十五中學生行為規範》。嚴格規範的八項常規評比,“三位一體”的合作教育網路,紮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和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開闢了大展身手的舞台,陶冶了他們的情操。學校形成了育人的良好氛圍,德育成效日趨顯著。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的學生入學三年按時畢業率逐年提高;高中會考成績優秀,及格率、優良率均大大超過省三級達標中學的驗收標準;高考連年上新台階,本科率、上線率連續多年位居市區同類中學之首。學科競賽成績斐然,文體活動異彩紛呈。辦學效益得到了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省、市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並多次在全市、全區的交流會議上做專題介紹,社會各界讚譽泉州十五中是“一般中學不一般”。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全部技巧在於如何愛學生。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首先要付出的是無私的愛。十五中的老師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們對學生的關愛,不僅是體現在學習上,還體現在對學生平時生活上的關心。教育的關懷也是人文的關懷。十五中注重在自然狀態下讓學生獲取體驗,於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受到薰陶,逐漸臻於道德的自律和內化,師生互動,思維共振,情感共鳴,個性共揚,時時處處彰顯濃郁的人文精神。
學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秉承“以師生的發展為本”的辦學理念,建設“師德高尚、業務精良、教風嚴謹、愛崗敬業”的師資,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創新精神和現代意識的師資隊伍。
教師年齡學歷結構合理。多數為中青年教師,既充分發揮經驗豐富、專業知識精湛優勢,又充分發揮精力優勢,具有“嚴謹治學、銳意創新、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的教育風範。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經過了初、高中大循環的教學實踐,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目前,學校有省級骨幹教師2人,省級學科培訓者9人,市級骨幹教師7人,市、區級學科帶頭人 3人,市、區級教壇新秀3人。2002年來,教師獲省級以上獎勵 14人次,市級獎勵 22人次,區級獎勵 64人次。
學校目前正集中力量開展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等課題的研究,並以國家級課題《基礎教育(高中)英語教學評價試驗項目試驗研究》、省級課題《網路環境下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龍頭,全面推進各級課題的研究工作。目前,學校有93.63%的教師參加課題研究。近三年,教師在市級及以上學術刊物發表、交流的論文達46篇,並有葉藝宏、陳俊忠等多位教師的論文在全國性的教育徵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在省、市舉行的各類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比賽中,參賽教師成績斐然:蔡宏燕老師奪得了全省政治科說課比賽的第一名,曾仁光老師奪得全市政治科說課一等獎,吳聰毅獲得泉州市中學物理教學改革創新大賽一等獎……
天道酬勤,泉州十五中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多方面的能力。學校組織了各學科興趣小組,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闖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辦學之路,換來了累累碩果,品牌效應日漸彰顯。近四年來,十五中學生在各級各類競賽中榮獲國家級、省級、市級獎勵的就達200多人次。學校先後獲得“省學校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市中國小體育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市舉重項目傳統校”、“市籃球項目傳統校”等榮譽稱號。、
學校發揚傳統優勢,充分挖掘社區和學校資源,以舉重、籃球及民俗文化為辦學特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校現有男籃、舉重、田徑、足球等4個課餘運動隊,既體現了全民健身,又狠抓了一批運動隊的建設。每年均舉行校運會和段際、班際學生籃球賽。在歷年市區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上,均能奪得初、高中組總分的前六名,2002年更是獲得團體總分第二名;吳榮鋒同學代表泉州市參加第11屆福建省運動會勇奪男子跳高金牌。校學生男子籃球隊自2000年組隊參加泉州市中學生籃球賽以來,一次奪冠,兩次獲得第二名;男子教工籃球隊亦獲2004年鯉城區教工籃球賽第二名。學校每年均向省、市體校及體育院校輸送一大批優秀體育新苗。
體育是十五中的特色,而舉重更是十五中的品牌。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十五中就有多名學生在全國、華東區、福建省的舉重比賽中獲得驕人的成績,打出了十五中的牌子。現我市少體校的多名舉重教練均出自十五中。自組建學生舉重隊以來,由吳志勇老師定期帶隊訓練,制定了相關的訓練計畫和管理制度,並撥出專項訓練經費,以參加省、市、區各級的比賽。2002年以來,十五中共有8人17次獲省、市級少年兒童舉重比賽第一名,3人6次獲第二名。
十五中重視藝術教育,挖掘民俗文化特色內涵,獲得市南音教學、美術教學先進單位的榮譽。有多名富有專長的音樂、美術教師,有豐富的民樂土壤,開展了器樂、舞蹈、聲樂、南音、油畫的教學,組織了民樂隊、拍胸舞隊、合唱隊、舞蹈隊、電腦美術小組等學生社團組織。校園文娛活動如火如荼開展,每年均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學生卡拉OK比賽、合唱節、演講比賽、主持人大賽、聯歡晚會等,校園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氛圍,發現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每年均有多名學生考入泉州師院南音專業(本科)。學校舞蹈隊多次參加市、區、社區的各種表演活動,屢次奪得第一名。在市、區兩級的南音會唱比賽中,十五中學生也屢獲佳績。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泉州十五中的誕生,是一支略帶澀甘味的曲子,而它的發展,卻是一首沒有休止符的歡快的歌。每當人們唱起它,七彩的霞光便會凸現在眼前,召喚著人們去收穫希望。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