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程
2009年12月31日,泉州市人民政府在東園鎮秀塗村舉行泉州灣大橋奠基儀式。
2011年2月,《泉州灣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覆。
2012年1月10日,泉州灣大橋主體工程動工興建。 7月12日,泉州灣大橋南岸完成鋼護套箱安裝工程; 8月10日,泉州灣大橋主橋防撞鋼套箱封底;12月6日,泉州灣大橋完成主橋承台施工建設工程。
2011年3月18日,泉州灣大橋主橋橋型方案敲定為“三柱式古典門”。
2013年11月30日,泉州灣大橋主橋索塔封頂。
2014年6月30日,泉州灣大橋完成合龍工程。
2015年5月12日,泉州灣大橋通車運營。
橋樑位置
泉州灣大橋南起於石泉二路,與泉州市環城高速公路晉江至石獅段相接,在石獅咁江跨越泉州灣,經惠安後,北至秀塗互通與海灣大道相接,往北匯入泉州市環城高速公路南惠段。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整體布局
泉州灣大橋分別由水上主橋、南北兩岸引橋、兩座橋塔、互通立交及各匝道組成,主橋路段呈西南至東北方向布置。
•設計理念
泉州灣大橋採用三柱式門形塔,其創意是“古香海韻”;橋塔造型簡潔樸素,既堂皇古雅,有肅穆大方,是一座具有中國傳統古風的門塔。一展泉州醇釅的人文底蘊,代表泉州兼容並蓄的人文性格,塔身方正兼顧,輔以古典的裝設,使得橋塔具有強烈的歷史厚重感。高聳的門形塔,積極向上,代表泉州的海洋精神。
•設計特點
泉州灣大橋採用雙塔橫向連線疊合梁斜拉橋,主塔採用三柱式門形索塔,在索塔錨索區設定一道橫樑,塔柱斷面為倒角的箱形截面。斜拉索採用平行鋼絲斜拉索,塔端錨固方式採用鋼錨固梁方式,橋面為瀝青混凝土結構。
設計參數
泉州灣大橋路線全長26675.871米,其中橋樑總長12454.894米,主橋採用(70+130+400+130+70)米跨徑布置。路基寬度33.5米,兩幅梁全寬54.55米,兩幅主梁淨距為6.25米。索塔高度155.1米。全橋採用288根斜拉索。
技術標準 | |
道路等級 | 高速公路 |
設計年限 | 100年 |
設計速度 | 100千米/小時 |
車道設定 | 蚶江互通至秀塗互通為雙向八車道,其餘均為雙向六車道 |
設計縱坡 | 標準值≤4%,採用值≤2.35% |
橋面橫坡 | 2% |
荷載標準 | 構造物:公路-Ⅰ級,路面:BZZ-100KN |
通航淨空 | ≥44.6米 |
通航水位 | 最高:4.30米,最低:-3.42米 |
抗震等級 | 基本烈度為VII度 |
參考資料: |
運營情況
票價票制
2015年4月1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泉州灣跨海高速公路車輛通行費收費標準的批覆,同意關於泉州灣跨海高速公路車輛通行費收費標準的意見,泉州灣大橋各類收費車型費率按小型車每車公里2.68元計算,其中:一類車收費標準為2.68元/車·公里,二類車收費標準為5.36元/車·公里,三類車收費標準為7.50元/車·公里,四類車收費標準為8.04元/車·公里,五類車收費標準為9.38元/車·公里。
對載貨類汽車實行計重收費,泉州灣大橋基本費率0.428元/噸·公里、北接線基本費率0.090元/噸·公里,其他計費原則按照《福建省交通廳、福建省財政廳、福建省物價局關於印發高速公路載貨類汽車計重收取車輛通行費正式實施方案的通知》(閩交財〔2008〕27號)規定執行。
通行事項
泉州灣大橋橫跨泉州灣南北,按高速公路標準設計建造,設計時速高達100公里,實行全路段封閉式管理,不設定騎行、觀光車道,禁止行人、非汽車上橋。
交通流量
2015年5月12日至6月12日,泉州灣大橋總車流量為10餘萬輛。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泉州灣大橋在建設過程中有四大重要建設難點難點:
1、建設條件較為複雜。泉州灣大橋位於中國沿海風速帶,熱帶氣旋是影響大橋的主要災害天氣,風速大、風況複雜;潮流屬正規半日潮,最大潮差近6米;橋位區地政基本烈度為VII度。
2、耐久性要求高。泉州灣大橋處於海洋環境中,海洋大氣及海水具有很強的腐蝕性,對橋樑結構的耐久性要求高。
3、海上長橋。泉州大橋跨越泉州灣,海上橋樑長度長大10千米,對大橋的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無論是結構安全、礙事施工運營安全,始終是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
4、泉州市是中國東南沿海極其重要的港口城市,橫跨泉州灣的大橋是泉州市的門戶,橋型方案應具有獨特性、標誌性和技術先進性,不但要實現連線晉江與惠安兩岸的重要交通通道功能,二橋要成為地區新的人文景觀。
價值意義
泉州灣大橋工程是省、市重點項目,海西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橋建成後使泉州市環城高速公路“成環”、凸顯整體效益,盤活環泉州灣980平方公里的區域資源,推動泉州從濱江城市快速邁向環灣城市。 ( 閩南網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