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西台
![3](/img/5/17c/nBnauM3XzADN3czN3gTO2kTN2QTM4QjN2EDOzQTNwAzMxAzL4k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歷史介紹
吳龍征:明·萬曆十一年癸未(1583年)進士、 翰林庶吉士、監察御史,因其官任東觀侍讀、西台御史,故稱“東觀西台”,明、清沿襲為地名。清代狀元吳魯亦居此。
晉代衣冠南渡,中原吳氏南來散居晉江一帶很多,支脈繁多(據現在初步調查散居泉州境內吳氏人口達30多萬人)。
清·光緒年間,泉州各地吳氏宗親共議興建府級合族吳氏大宗祠,吳龍征的九世孫吳朝詮慨然將“東觀西台”第宅前三進獻出,留後一進自居。於是族人在1890年4月開始改建,由於清末民不聊生,籌建工作進展緩慢,歷時5年。當建至第4年,晉江錢頭村人吳魯(字肅堂)以光緒庚寅一甲一名進士殿選狀元,為閩南吳姓千百年來所未有,族人額手稱慶,遂加速完成宗祠建築,並於祠前豎起狀元旗桿。由於吳魯從翰林院修撰,典試陝西,後又督安徽學政,稽延5年,至1895年才衣錦還鄉,於是狀元大會族親,並在大宗祠舉行春祭典禮。而後吳狀元親自為大宗祠撰書《溫陵合族吳氏祠堂記》,經刊刻後與原有由西埔村清光緒乙丑恩科舉人吳拱震所作《溫陵吳氏大祠堂記》、進士吳增作文吳拱震書寫的《東觀西台族史和吳氏大宗祠》三碑並立於大宗祠內。宗祠正廳有一匾額《狀元宰相》係為南宋·狀元吳潛所立。吳潛以四子分四溪後裔散居南安、晉江一帶。吳潛是南宋大詞人,著有《履齋集》等。卒後墓葬在南安境內,由此吳氏大宗祠為其立匾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