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文化古蹟拾零
□杜顯雷
位於武陵山區黔東北邊陲烏江之濱的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居住。近些年來,隨著烏江文化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境內已相繼發掘了一批鮮為人知的文化古蹟和遺址,具有較高的史料、觀賞和研究價值,尤其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就此擇推幾處,以饗讀者。
鸞塘書院
鸞塘書院位於沿河自治縣沙子鎮白泥壩村,創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為貴州省內有史可考的最早的書院,比我國四大著名書院之一的江西白鹿洞書院尚早存30年。沿河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南宋時隸屬四川紹慶府彭水縣。宋王朝統一全國後,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治,一方面求取“以土治土”的羈縻行政管理措施,另一方面也注重對這些地區施行封建傳統文化馴化教育。隨著中原文化的南移,四川文化發達起來,沿河地處川黔邊境,烏江之濱,且水上交通便利,而白泥壩又正處於出川入黔的要道,天時地利,提供了沿河與外界文化交流從而發展自身文化教育的有利條件。
鸞塘書院就是伴隨這種歷史背景的文化產物,它不僅對沿河自治縣乃至全國少數民族教育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鸞塘書院毀於何年不詳,現尚可見遺址痕跡。
沿河古墓發祥之地——洪渡鎮
據《沿河縣誌》記載,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洪杜縣,以其東岸洪杜山而得名,時隸屬黔中郡,宋嘉佑八年(1063年)廢,置縣444年之久。洪渡鎮轄區範圍內遺有大量的有價值的各個時期的墓葬。其中,該鎮洪渡村四方石出土的東漢墓尤為突出。
2005年,貴州省博物館對洪渡鎮洪渡村四方石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因該墓呈雙耳拱十字形,故稱“雙耳拱石室墓”。從出土的隨葬品及墓型結構特點,專家們一致認定該墓為東漢墓。
洪渡鎮王坨村斜岩組的明代墓(七行深基)彰顯明代墓寬大、粗糙之特點。該墓有七行,墓長6米,墓高3.5米,沒有墓碑記載,其砌墓的條石也較為粗糙。
四方石出土的東漢雙耳拱石室墓及斜岩的明代墓,為研究烏江流域文化及沿河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佐證,同時,也為貴州省考古事業填補了東漢時期這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