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沿河

景觀沿河的亮點是沛縣在沿河興建的濱河公園一、二期景觀工程。 沿河,在歷史不同時期不同地段有多種稱謂,泡河、泡水、庖水、豐水、豐沛運河等,現在沛縣人統稱的沿河指原沛縣棉紡廠附近的張橋往東的河段。 泡水也是沛城向西的通航河流,是今日沛縣沿河的前身,“沿”通“鹽”,沿河至今仍在通航。


沛縣沿河綠化工程東起西關閘以西、西至西環路橋以西,全長約2300米,綠化面積9萬平方米,總投資約900萬元,於2013年11月上旬開工建設,主要種植苗木30餘種,包括雪松、垂柳、銀杏、重陽木等喬木6612株,紫葉桃、紫薇、石榴、山楂等灌木2080株,金森女貞、紅葉石、楠、小海桐、迎春等地被10240平方米,剛竹19200株,狗牙根、白三葉等草坪81260平方米。
“沛沿河綠化工程是全縣‘三重一大’項目之一。我縣把沛沿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和沿岸生態環境建設納入《沛縣“十二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結合河道清淤整治,在兩岸建設綠化景觀帶,著力塑造生態園林城市風貌,打造‘10分鐘公園綠地便民服務圈’,不斷美化、最佳化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綠地系統綜合效益,提升市民生活品質。

結構

沿河全長也就30公里作用。曾經的發源於河南開封的一條重要河流在歷史和地理的蹤跡中萎縮了很多,但慶幸的是,徐州段,尤其是沛縣段完整的保存了下來,而且至今發揮著重要的水利航運作用,澆灌著沿岸百萬良田,恩澤幾十萬百姓。

景觀

沿河的亮點是沛縣在沿河興建的濱河公園一、二期景觀工程。尤其濱河公園二期工程,按照人性化設計、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整體性和多樣性相統一的原則,充分利用原有水系和生態自然條件,運用“休閒綠地、文化長廊”的設計理念,注重生態,以人為本,文化建綠,為市民提供了一個身心放鬆、親近自然的休閒場所。同時文化與綠化有機結合,在沿河南岸修建了漢源廣場、觀景平台、泗水歸漁、漢風廣場、漢韻廣場等五個廣場,建設上柔和進入漢文化元素,體現了沛縣豐厚的兩漢文化蘊藏。南岸採用軟質護坡,種植了大量的草皮、蘆葦、黃菖蒲、千屈菜、湖藕等水生植物,使遊人真正體現原生態、純自然的生態環境。整體布局上,北岸以生態景觀為主,強調林帶的序列,突出層次,形成整潔大氣的河岸景觀。五個廣場,和沿河有機的成為一個整體,既是市民休憩駐足的場所,又是文化內涵的展示舞台,彰顯了“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的雄風遺韻和“漢風風化天下,漢韻潤澤九州”的華夏之魂。
沛縣近年實施湖區開發,打造濱湖生態城市的戰略,對沿河的整體保護和開發迎來了新的機遇。沿沿河而建的直通微山湖的10公里的濱湖公路已經建成通車,公路兩邊也進行了大規模的綠化建設。現在的沿河城區及東段,一條綿長的清流巨龍連線著沛城和微山湖,一條逶迤的大堤和綠化帶佑護和裝扮著沿河。形成沛縣大地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而隨著微山湖千島濕地建設的興起,沿河,近水樓台先得月,必將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保護,進而作為一條紐帶,成為漢文化和微山湖景區的一部分。

歷史

龍騰古沛
有關資料是這樣介紹沿河的。沿河(又稱豐沛運河,古稱泡河)由豐縣入沛境,經沛城向東注入微山湖,長30km,流域面積557km2,肩負防洪、排澇、灌溉、通航、工業生產用水及少量人民生活用水的重任,是沛縣中部貫穿東西的主要乾河。“古稱泡河”四個字,說明了沿河古已有之,但沿河的歷史有多久?它從哪裡來?需要我們從古籍中去探尋。
沿河,在歷史不同時期不同地段有多種稱謂,泡河、泡水、庖水、豐水、豐沛運河等,現在沛縣人統稱的沿河指原沛縣棉紡廠附近的張橋往東的河段。據《沛縣水利志》記載,明朝以前泡水入泗水處建有“飛雲橋”,跨泡水之上,橋東有水母廟,也是泗水的運鹽碼頭,附近古建築林立,街市繁華。泡水也是沛城向西的通航河流,是今日沛縣沿河的前身,“沿”通“鹽”,沿河至今仍在通航。
沿河的歷史要比我們想像要早的多,幾乎伴隨了沛縣文明的發展和興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