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子[蟈蟈]

油子[蟈蟈]
油子[蟈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蟈蟈,別名油子、聒聒、螽斯、螽斯兒,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中過冬,成蟲或若蟲戲喜棲息於穀物田間或灌木叢中。喜食豆科植物的嫩莖與嫩果實(也有人親見其撲捉其他昆蟲和害蟲如蝗蟲、大青蟲等。雖是害蟲,但人們喜飼養,供作玩物。分布於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山西、甘肅、陝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和安徽。

基本資料

學名:蟈蟈

綠蟈蟈綠蟈蟈

別名:油子、聒子、聒聒、山蟈蟈
漢語拼音:guoguo
英文名:katydisd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ampsaocleisgratiosaBrunnerWattenwyl.
功效:利水消腫;通絡止痛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科屬分類:螽斯科
主治:水腫尿少;腰膝腫痛;濕腳氣
生態環境:生活於荒地草叢及豆地中。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捕後沸水燙死,曬乾或烘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河北及河南、江蘇等地。
動植物形態:螽斯,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雄蟲在左前翅的軛區有圓形的發音器,右前翅的基部有光滑的鼓膜。聽器位於前足脛節基部外側。
性味:味辛;微甘;性平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2-3隻。外用:適量,研末吹耳。
出處:《中華本草》

簡介

雄蟲體長35-41毫米,雌體長40-50毫米。全身鮮綠或黃綠色。頭大、顏面近平直;觸角褐色,絲狀,長度超過身體;複眼橢圓形。前胸背板發達,蓋住中、後胸、呈盾形。前翅各脈褐色。雄蟲翅短,具發音器;雌蟲只具有翅芽,腹末有馬刀形產卵管,長約為前胸背板的2.5倍。前足腔節基部具聽器,3對足的腿節下緣具黑色短刺並呈鋸齒狀。後足發達,善跳躍,腿節上常有褐色縱走暈紋。

雄蟈蟈的鳴器是用兩葉前翅摩擦發出醇美響亮的叫聲,這種鳴聲作用於吸引異性、呼喚同性、驚叫敵人。雄蟈蟈的鳴器前翅在背區,前寬後窄而扁,前翅背呈黃褐色,前翅側區多呈綠色,多翅脈網紋,翅背很厚,翅側較薄。一般雄蟲前翅長為14—18mm,也有少數的大翅者,長度可以達到20—30mm。雌蟲前翅短,一般在6—8mm左右。雄蟲前翅一般為左搭翅,即左翅蓋於右翅之上。鳴叫發聲時兩前翅斜豎起,來回摩擦,從而發出巨大的音響。兩翅愈發達(翅大且厚),摩擦就越強勁有力,叫聲愈大。

蟈蟈由於生長環境不同,體色也各不相同。體色翠綠者,稱為“綠哥”、“翠哥”或“三青蟈蟈”;體色黃中帶白者,稱為“糙白”、“白哥”或“草白蟈蟈”;體色紫紅如鐵鏽者稱為“鐵哥”或“鐵皮蟈蟈”。從體色價值來說,有“黃不如綠”“綠不如黑”之說。

蟈蟈如按眼睛的顏色來分,綠眼又稱翠眼;黑眼又稱墨眼、烏眼;紅眼又稱赤眼、朱眼、珊瑚眼。以眼色價值來講,也有“綠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說,其中尤以“紅眼翠哥”與“黑眼鐵哥”為好,因為它們顏色艷麗,色彩調和,令人青睞。此外,在端午節後出現的蟈蟈稱“夏叫”“夏哥”,聲音低弱;在立秋後十天出現的蟈蟈稱“早叫”、“秋哥”,叫聲洪亮;在晚秋後出現的蟈蟈稱“冬蟲”、“冬哥”,叫聲柔弱。

分辨蟈蟈的老嫩秘訣:1看肚皮、2看頭部、3看體色、4看吃食、5看須爪、6看行動速度。蟈蟈的引種方式與管理,國內外幾乎很少有供優良種卵的,以農曆10月至次年的3月進種卵為最好。早春引種卵前,棚內應種上植物如白菜油菜,蟈蟈一般為6至8天蛻皮一次為一齡大約七齡左右為成蟲。

產地與分類

蟈蟈在我國分布很廣,按產地來分類,可分為北蟈蟈與南蟈蟈兩大類,北蟈蟈優於南蟈蟈。北蟈蟈又分為京蟈蟈、冀蟈蟈(易縣西山北鄉)、晉蟈蟈、魯蟈蟈。京蟈蟈又叫燕蟈蟈。主要指北京山區和郊區的蟈蟈,北京人愛講究大山的蟈蟈。北京以產黑色大鐵蟈蟈著稱。冀蟈蟈河北山區,每年蟈蟈產量大。多為鐵皮蟈蟈,紫藍臉,紅牙,粉肚皮膀大翅長蛤蟆音。綠蟈蟈通體碧綠,不帶絲毫雜色,綠臉紅牙,綠腿綠肚,紅眼棕須,一雙金黃翅,格外顯示自然之美,間或有少量草白蟈蟈與山青蟈蟈。河北省蟈蟈以保定市易縣西山北鄉的為主,名氣最大。

魯蟈蟈主要指山東北部為主的地區,魯蟈蟈又以綠蟈蟈為主,但頭項部局部泛紅褐色的邊紋,但也有個頭大點的。也有少量的草白和山青等中等身量的蟈蟈。

山西作為主產小蟈蟈的地區,氣候有些乾旱,多產中小身量蟈蟈,以小個為主的山青、草白蟈蟈以及少量的鐵蟈蟈。晉蟈蟈的物點皮實好養,皮粗翅厚,叫聲響,但不美觀罷了,尤其以宣化蟈蟈最為出名,它耐乾旱,生命力特彆強。

生長在我國南方各省的蟈蟈都統稱為南蟈蟈。西南四川成都包括長江流域等地的蟈蟈個頭較小,比札嘴略大,鳴聲也小而尖。總的來說南蟈蟈沒有北蟈蟈筋粗皮厚,皮實耐旱,鳴聲也不如北蟈蟈那樣強勁有力。在南方很難見到北方的大鐵蟈蟈。

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大思想家孔子刪定的《詩經》中,就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句,而蟈蟈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南宋宰相賈似道著作《促織經》開歷代蟲經蟲譜之先河,為養蟲者的經典祖書。人們飼養蟈蟈對身體起一定的保健作用,為消遣娛樂活動,極大的促進了身心健康。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蟈蟈也是如此!在蟈蟈的名產地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狼牙山地區的西山北鄉因該地區不施無公害農藥沒有污染,又多山區每年春夏季節蟈蟈的產量在全國為最大!且優良蟈蟈居多產品遠銷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內大中城市也非常暢銷如北京/上海/天津/廣州/蘭州/西安等等...............

種類

1、優雅蟈螽:體型粗壯,中等偏大,體長約35~40毫米,野生蟈螽的體色通常為草綠或褐綠色。頭大,前胸背板寬大,似馬鞍形,側板下緣和後緣鑲以白邊。叫聲如:“極-極,極-極”。
2、暗褐蟈螽:體形同於優蟈螽,翅面具草綠色,條紋並布滿褐色斑點,呈花翅狀,故也有“花叫”叫聲:“吱拉,吱拉”。
3、鼓翅鳴螽:體型偏小且娟秀,翅薄呈半透明,翅脈清晰可風,如婦人紗裙,故“姐兒”之尊稱。叫聲:“甲、甲、甲”
4、素色似織螽:體形中等,體大部分為草綠,頭部背面黃褐,叫聲“絲扎-絲扎”接近紡織娘,故有“小故娘”之美名。
5、斑翅草螽:是一種常見種,體型小,體色為綠色和褐色兩種。叫聲:“絲-絲”中間有小停頓。
6、悅鳴草螽:體型與草螽相似,體色艷麗,深綠或黃綠色。叫聲:“齊-齊-”可連續鳴叫。

是我國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愛的鳴蟲。北方人叫它蟈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時代就被人們飼養了。因它能繁殖眾多的子孫,故被古人視為興旺的吉祥物。至今,民間在小兒搖籃邊還掛著蟈蟈的籠子。

習性

在野外自然界中,若蟲共要蛻6次皮。蛻皮時頭向下,足抓住附著物,頭胸蛻裂線先開裂,再是前足、中足、後足、觸角及腹部蛻出,歷時約65分鐘,最後將蛻下的皮吃掉。在野外的天然蟈蟈成蟲多在上午羽化,經1—2周開始交配,歷時30分鐘左右,直至雄蟲排出乳白色直徑達10mm的粘性精托,並附著雌蟲生殖器內外,才算結束了交配。這時雌蟲腹部向前彎曲,並用口咬食精托,將精子擠入貯精囊中,不取食精托則不能產生受精卵。蟈蟈一生可以進行多次交配。

雌蟲交配後2—3周就開始產卵,產卵期很長,懷卵後體重可增加3倍左右。產卵時腹部向上提,產卵管垂直的插入土內,產卵瓣上下蠕動,將卵分批分散的產於土中。產完一批卵後抽出產卵管,用力向後彈土,封閉住產卵孔,再繼續產卵。白天產卵比晚上多,7月上旬開始產卵,高峰期在8月,9月末或10月上旬結束。每頭雌蟲產卵300—440粒,每粒卵重14mg。1000隻母蟈蟈理論可以產(30萬之40萬)枚卵是非常的驚人的。雌雄成蟲壽命近似,一般卻為80—90天。進入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成蟲就死亡了。蟈蟈屬雜食性。食肉性強於食植性。天然蟈蟈主要以捕食昆蟲及田間害蟲為生,是田間的衛士,是捕捉害蟲的能手。

反季節繁育
有些地區把冬季人工繁育鳴蟲叫做份蟲兒,份蟲的暖房叫份房,份蟲者叫罐家。
一,產卵留子就是每年的5-7月份全國各地罐家均到蟈蟈名產地易縣西山北收大肚雌母蟈蟈回家扎子。
二,卵的保存與孵育新產的卵[原始卵]僅重12-15毫克必須經過高溫暖籽,低溫萌動和高溫孵化才能出來小蟈蟈,這種人為通過溫度變化來控制卵的孵化方法稱為[壓子]。蟈蟈卵出來的小蟈蟈稱為“秧子”秧子在昆蟲學中叫若蟲即幼蟲,它的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8度。
三,蟈蟈的蛻;大鞘”即由若蟲羽化成蟲的最後一次蛻皮,對成蟲的好壞極為重要,一般歷時為50分鐘左右[也取決於溫度高低]待蟈蟈蛻成後2-3小時左右硬化成熟後便分裝觀賞,飼養或出售。野生蟈蟈一般農曆三月十五前後出土,六月十五左右長成,白露開始衰老死亡,霜降以前全部死亡,生長周期為60-75天左右,從長成開叫到衰老死亡為3個月,俗稱“百日蟲”,大規模科學養殖育種公母比例為1:1,不可低於1:3,切記蟈蟈的卵必須經過高溫暖籽,低溫萌動和高溫孵化3個步驟,才能出來小蟈蟈。

挑選優質的蟈蟈首先要選翅膀大且厚的。膀的背部還平面寬而長。膀的背部平面要平展,上邊的左膀緊貼於下邊的右膀。閉膀時不能有大的縫隙,要閉嚴蓋緊。音銼與刮器應該突出些,翅脈要飽滿。左上膀的右邊膀翅要足以蓋夠搭足在下膀。右下膀的鼓腹(鏡片)愈大愈好。高膀立膀,靜止時候兩膀要在蟈蟈的背上離開肚高高翹起來的為佳。膀牆愈寬愈大愈好,不論是黑蟈蟈還綠蟈蟈,膀牆均應為綠色者,真正的黑鐵蟈蟈或金蟈蟈(雄)前翅膀的特點翅蟈蟈膀牆應為黃色或淺黃綠色。

蟈蟈膀與蟋蟀膀是不同的:
1、蟈蟈膀一般翅短且厚,革質化程度較強。
2、蟈蟈膀都是左膀在上,右膀在下,都是左搭翅,沒有右搭翅。也只有左搭翅才能叫的響,摩擦出聲。
3、蟈蟈的左右膀在構造上不同,左膀下面有摩擦脈與刮片,摩擦脈末端處有刷毛;右膀上面有凸起的摩擦脈,更為明顯的有透明的發音鏡,在發音鏡的左側邊緣有特別厚的凸起新月形的摩擦邊。
4、蟈蟈的前翅側區寬大厚長,特別發達,大多呈翠綠色,與革質化的黃褐色前翅背區、臀區相連線,構成了一個直角,組成芒鳴的音箱。故雙翅磨擦鳴叫聲音響亮,音量大大超過蟋蟀,但蟈蟈的後翅已完全退化了。

蟈蟈膀(前翅)的點藥技術:蟈蟈膀的叫聲可以通過人工點藥來改善,這是餵養鳴蟲中一項古老傳統的技術,也是欣賞鳴蟲中的一種藝術。紅色的點藥是硃砂,綠色的是銅

蟈蟈膀點藥蟈蟈膀點藥
渣,其點藥技術與點油葫蘆、點蛐蛐的基本上相同。蟈蟈膀上點藥的輕重、大小與位置是都很有講究,可以根據蟈蟈的類型、大小、形狀、厚薄來具體決定,酌情下藥。蟈蟈膀(前翅)的點藥技術可分為三種:
1、把藥點在膀根,左上膀紅點弧形溝摩擦脈的後方,膀側膀溝的裡邊;右下膀點在與它相對稱的位置上,即右膀鼓腹(鏡片)與膀根中間的翅脈膀筋上,靠近鏡片邊緣的上方的背面,右膀下邊為暗藥。
2、藥點在左右膀背區與側區之間的左右兩邊縱向平行的兩個膀溝中間,左右膀均為明藥。
3、藥點在左上膀背區後方三分之二的地方,在左上膀兩個弧形膀溝中間最凸起的翅脈上為明藥;左下膀藥點在與它相對稱的位置,即右膀鼓腹(鏡片)邊緣下側向的翅脈筋上的背面,右膀的下方為暗藥。點膀下暗藥時要用特製的支子把蟈蟈的雙膀都支起來,從膀下伸進點藥。

自然界中的蟈蟈等支翅目昆蟲經常因為無法忍受身上一種叫線蟲的寄生蟲而跳水“自殺”。研究人員長期以來對其中的具體原因並不清楚。法國發展研究所的科學家最近終於找到了答案。
據法國國家科研中心3日發布的公報介紹,當線蟲還在幼蟲時期,會藏身蛐蛐或蟈蟈等支翅目昆蟲的體內。然而,當線蟲幼蟲發育到一定程度後,就必須生活在水中,以度過其成年階段,並在水中進行繁殖。於是,線蟲幼蟲會“迫使”寄主離開自己生活的環境縱身跳入水中。

線蟲幼蟲對寄主如此驚人的控制能力引起了科學家的好奇。法國發展研究所的戴維·比龍等人研究了有寄生線蟲的蟈蟈以及沒有寄生蟲的蟈蟈的細胞中蛋白表達的差異,還研究了蟈蟈跳水“自殺”前與“自殺”後細胞蛋白的表達差異,結果解開了蟈蟈等跳水“自殺”之謎。
科學家們首先發現,控制蟈蟈中樞神經細胞生長的特定蛋白,可以控制蟈蟈晝夜更替的節奏感和神經活動等。他們進一步研究後還發現,線蟲可以分泌化學元素,這些元素可以在結構上模仿蟈蟈等寄主的特定蛋白。如此生成的假蛋白能夠嚴重破壞寄主的中樞神經,從而使蟈蟈等失常,並被假蛋白“誘導”而跳水“自殺”。

如何飼養

室內養的蟈蟈
1、棚養。棚養包括大棚、拱棚和土暖棚等,初養蟈蟈可選用拱棚,建造和管理比較容易和方便。蟈蟈喜歡生長在背風向陽高燥之處,建棚時應避開地勢低洼潮濕和風口處,選好地形地塊後,先種上黃豆或小麥,以備蟈蟈自由採食,等黃豆或小麥齊苗後再扣棚,根據走向選3--4米的竹片,把竹片插入土內20厘米左右,竹片的上部和下面的兩端都要用木棍或竹竿扎牢,風大的地方最好加立柱,拱棚成形後,罩上沙窗布,以防蟈蟈逃跑和天敵的侵害,沙窗的目數以小蟈蟈鑽不出為好。
2、室內養殖。室內養殖占地面積小,管理方便,不受氣候條件所影響,可用水泥和磚建成高80厘米左右,寬以木板或水泥板的長度為準,間隔或通長均可,一般為三層最好,低了浪費空間,高了不容易管理。每層板上面放一層10厘米厚的沙土(沙土的比例為1:1),以備蟈蟈日後產卵,然後用鐵網或沙窗布固定到板的上面,形成一個多層立體式的蟈蟈養殖地。

自清代時起,皇宮內外的官宦人家都喜愛聆聽蟈蟈清脆的叫聲,特別是在冬季里。每逢雪季,他們都要聚集在一處,把各自的蟈蟈擺放在溫暖的房間裡,一邊賞雪,一邊享受蟈蟈悅耳的歌聲。這個習俗歷經百年延至今日,如今竟成了平民百姓們冬日裡的一大樂事。說起冬天養蟈蟈,寇金寶老先生要算是其中最正宗的一脈了,100多年以來,寇家積累了不少飼養蟈蟈的經驗,並且代代相傳直至今日。寇先生告訴記者,凡是能在冬天飼養的蟈蟈,一般都是經過人工繁殖培育出來的。每年的8月至9月底,寇先生都要前往山區收購一大批成年的母蟈蟈(也叫驢駒,尾部有一根長長的產卵管,無翅,不會鳴叫),帶回飼養基地,交配後,在土中產卵。

蟈蟈產卵

10月初,新孵出的幼蟲最需要精心的照顧,它們一般吃一些塗裹了黃豆粉的胡蘿蔔,環境溫度和日曬量都會影響到蟈蟈將來的顏色和體形。這些幼蟲到了11月初,基本上結束蛻變,進入成蟲期。簡單地說,成年蟈蟈根據顏色、體形,大約分為四個品種:青色的叫做“山青”,在它不動的時候,看起來就像是蠟製品似的鮮艷、清亮;黑色(或深咖啡色)的叫做“鐵蟈蟈”;類似枯草顏色的叫做“草白”;另一種純綠色的叫做“綠蟈蟈”。這些成年蟈蟈基本上屬於肉食動物,飼養者可以每天餵它們一些“麵包蟲”,間或也可以餵一些蔬菜及瓜果,以做到營養均衡。

在冬天餵養蟈蟈,最重要的是掌握好餵養蟈蟈的環境溫度。一般情況下,在高於27--28攝氏度時,蟈蟈就會開始大聲鳴叫,但是切忌把養蟈蟈用的葫蘆放在暖氣上烘烤,並且長時間的鳴叫也會縮短蟈蟈的壽命。當環境溫度低於20攝氏度,大約在16攝氏度左右時,蟈蟈就會停止鳴叫,當然,溫度也不能太低,0攝氏度以下時就容易造成蟈蟈的死亡。這些冬蟈蟈一般都可以活到第二年的五一前後,不過,也有許多飼養高手能讓它們一直活到第二年的8月份左右,這就在於精心地為它們搭配飲食,並且控制好它們生活的環境溫度。

不僅餵養冬蟈蟈本身充滿樂趣,盛蟈蟈用的葫蘆也十分講究。那些葫蘆的外表有著相當複雜的花紋圖案,這些花紋並非雕刻而成,是通過模子使葫蘆在生長的過程中就形成的。在清代也有“官模”、“民模”和“本長”之分。葫蘆的構造也非常巧妙,通常在葫蘆口內會放置一個盤絲狀的銅製線圈,再加上一個有著許多透氣孔的蓋子,這樣一來,蟈蟈在葫蘆腹內鳴叫時傳出的聲音就會更加清脆、優雅。

冬天養蟈蟈的人越來越多了,似乎已經成為老百姓生活休閒里的一大樂子,這不,寇先生飼養基地里的蟈蟈在半個月前已經被搶購一空了。當然,還有很多餵養蟈蟈的經驗,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據了解,北京的各大花鳥蟲魚市場都出售這種冬蟈蟈。

孵化蟈蟈

人工孵化蟈蟈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為蟈蟈準備產床。自然中的蟈蟈是將卵產到土壤里,並在土壤里過冬,來年孵化,以延續後代。人工孵化蟈蟈也需要準備蟈蟈產卵所需要的土壤環境。為提高蟈蟈的成活率,需要對土壤和盛器進行消毒處理。將篩過的細沙和土按一定比例混合經過高溫消毒放入敞口容器中,厚約6~7厘米(一般蟈蟈將卵產在2~3厘米的深度),用手抹平壓實,但不宜過硬,否則幼蟲無法鑽出。然後噴水,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濕度。這就是蟈蟈的人工“產床”。
第二步:產卵。可以選擇自然中已經受孕的蟈蟈直接產卵,也可以選擇品種優良的雌雄蟈蟈數隻(不宜過多)放入產床的容器中,交配後兩周就可以產卵。此時,可以直接將產床置於溫室中,進行孵化。但由於蟈蟈卵在土中深淺不一,一些幼蟲無法鑽出土壤而死掉,幼蟲成活率比較低。為了提高幼蟲成活率,便於保存蟈蟈卵,人為控制蟈蟈的孵化季節,可以再進行第三步操作。
第三步:篩卵與布卵。用篩子將產床中的蟈蟈卵篩出,可以集中保存(可以放在冰櫃里),或進行重新布置(布卵),再進行孵化,以提高幼蟲的成活率。布卵前期工作與第一步差不多。將沙和土混合鋪在敞口容器底部,厚度約6~7厘米,將蟈蟈卵均勻排開,再在上面覆蓋2~3厘米的沙和土。適當噴水,使土壤保持較好的透氣性。
剛孵化出的小綠蟈蟈
第四步:加溫。蟈蟈的最佳孵化溫度在25~33度左右。夏季氣溫比較高,直接在陽光下可以孵化,並隨時給孵化器表面噴水。如果在溫室中,最好人為控制好溫度的波動範圍。溫度控制是蟈蟈孵化成敗的關鍵所在,是最難掌握的一個環節。一個月後,卵上出現蟈蟈的眼睛;兩個半月,幼蟲基本雛形已具;三個月後,幼蟲破土而出。剛出殼的蟈蟈顏色很淺,然後逐漸變深。經歷七次脫殼,就可變成成蟲。在蟈蟈第三次脫殼時,就可以辨認出雌雄,雌者可以被淘汰,雄者可以分罐飼養。蟈蟈自破殼到成蟲,如同嬰兒的成長過程,食物營養非常重要,特別要餵一些含鈣或維生素D比較豐富的食物,如豆類、胡蘿蔔、羊肝等。
領回蠶種後,將蠶種保護在適宜的環境中,使胚子正常發育,具體做法是:在消毒好的蠶室內,將蠶種平鋪於蠶匾中,卵面向上,第1—4天要求室溫24℃,乾濕差2—2.5℃,第5—10天要求室溫27℃,乾濕差1.5—2℃。當胚子發育到後期,發現有少量蠶卵呈青色小點時,立即把蠶種用黑布遮暗,約經過40小時即第三天黎明前4—5時,除去遮暗黑布,把蠶種用白紙包好,卵面向上,開燈感光,讓蟻蠶咬破卵殼孵化出來。蠶的卵怎樣孵化。其發育溫度是7-40℃,孵化之前撒些水,保持蠶種濕潤保持溫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