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養殖技術

1.2 2.1 4.1

 近年來,河蟹顫抖病蟹奴病等病害的暴發較為嚴重。1999年,江蘇部分地區的河蟹生產曾因顫抖病的暴發而損失慘重,有些生產單位幾乎全軍覆沒。對此,去年以來,在省、市、縣級各級水產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各地河蟹生產逐步開始了健康養殖的試驗示範,並且成效顯著。筆者就河蟹健康養殖的主要技術措施小結如下:

1.嚴把蟹種關

1.1 品種要純正
目前我國養殖的河蟹主要來自三大水系,即長江水系、遼河水系及甌江水系。實踐證明,不同水系的河蟹,只有在各自水系的環境條件下才能發揮其區域生長優勢,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1.1.1 長江水系蟹種的特點與優點
長江蟹的背甲為淺黃色、橢圓形、側冀尖銳,其中第四側齒明顯,額齒中間凹陷明顯;第二步足與第三步足等長,第四側齒對徑與第三步足長之比為1:20(這個比例是長江水系蟹種與其它水系蟹種區別的關鍵),步足毛金黃色,第二、三足上無剛毛。長江蟹的優點很多,最大優點是生長速度快,成蟹個體明顯大於其它水系的品種。

1.1.2 親本的優選選擇順序為:長江>湖泊>池塘

1.1.3 苗種的優選選擇順序為:天然(捕撈的)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苗種>人工培育的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苗種>以大規格產蟹為親本的人工培育的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苗種。

1.2 質量要優良
 
1.2.1 正確識別性早熟蟹種,提高蟹種成活率
性早熟蟹種是指當年的蟹苗,在培育成當年的蟹種後,個體不大,通常在20克左右,性腺卻已發育成熟的蟹。用這種蟹種翌年進行商品河蟹生產,絕大部分因蛻殼困難而死亡,從而給河蟹生產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正確識別性早熟蟹種的方法為四看:
(1)看蟹種的腹部。如雌蟹腹部已變為近似圓形,即已呈團臍,臍周圍長有絨毛,腹甲第四、五節變寬,則表明該此蟹已性早熟;雄蟹腹甲內的交接器若已發育成白色堅硬骨質化的管狀物,則表明該雄蟹已性成熟。
(2)看蟹種的螯足、步足內側掌節部有沒有絨毛,若有,也不為連續細而短的絨毛;性早熟的蟹種螯足或步足絨毛稠而密長,顏色較深。
(3)看頭胸甲的顏色及蟹紋。正常蟹種頭胸甲背部顏色為淡黃色,而性成熟的蟹種背甲為墨綠色或青色;正常蟹種背部比較平坦,起伏不明顯,而性成熟個體背部都為凹凸不平狀。
(4)看蟹種的性腺發育狀況。打開頭胸甲,若在肝上看到有二條紫色條狀物,甚至有卵粒,則為性成熟卵巢;有二條白色的條狀物,則為成熟的精巢。若只看到枯黃色的肝臟,則表明性腺未成熟。

1.2.3 有條件的最好自育蟹種。
自育蟹種成活率高,抗病力強,生長速度快,質量明顯好於外購蟹種。

2.蟹池清淤消毒

河蟹喜歡棲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灘涂洞穴里,或隱匿在石礫、水草叢中。在人工養殖中,可以改變其穴居的特性。根據調查觀察,養殖池成蟹穴居比率是比較低的,而且雌性多於雄性。絕大部分河蟹掩埋於底泥中,只露出口器以上的眼和觸角,維持呼吸。我們認為,底泥的質量要求也是大規模蟹生產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看來,河蟹發病因素的重點之一即在於底質的清潔與否。在生產中,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改良、改善底質,以滿足河蟹生活生長的需要。

2.1 所有塘在每年年底前後大多通過乾塘清淤(底泥不超過15Cm)、暴曬後,再用100—100 Kg/畝生石灰清塘。

2.2 可以通過採用水下吸泥機等手段徹底清淤。

2.3 流水增氧或使用增氧機增氧,確保水中溶氧不低於5mg/L。

2.4 努力推廣使用、投餵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可有效吸收水中、水底有毒物質。其作用如下:

(1)淨化水質,明顯改善水環境(可吸收硫化氫、氨鹽等有毒物質),降低它們在水體中的濃度;
(2)可有效提高溶氧,穩定水環境PH值;
(3)光合細菌本身為高蛋白質(含量高達65%),可明顯提高河蟹產量;
(4)可有效提高河蟹機體免疫力;
(5)可降低生產成本;
(6)可生產綠色產品、無污染產品。

3.調整放養模式
 
3.1 適當的密度。
改密養為稀放,一般放養500—600隻/畝,這樣,河蟹有一個充裕的生活、生長空間。

3.2 適中的規格。
一般為100—200隻/kg,這樣才能確保成蟹上市規格。

3.3 適時放養。
改冬放為春放,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水溫在8—12℃的時候。

3.4 先暫養後放養。
“暫養”是蟹种放養前必須的過渡階段。蟹種經過暫養後放養,可大大提高下塘成活率。注意暫養時間的長短,要視水溫和池水中水草生長情況而定。

4.種植水草
種植水草是當今生態養蟹中大力提倡的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俗話說得好:“蟹大小,看水草”。

4.1 種植水草的主要目的
起分散作用,可充分利用水體,利用河蟹的立體良性分布,即上、中、下水體分布適宜。

4.2 水草品種
可以選擇伊樂藻、苦草、輪葉黑藻等,但以伊樂藻為最佳,其營養價值較高,且生命力特強,一年四季均可生長。

4.3 種草面積
一般控制在水面的60%左右,若過密,要每隔10—15m開一寬為3—5m 的通道,以確保池底有足夠的光線。

4.4 種草時間
一般選擇在清明前後,不宜過早過晚。

4.5 種植方法
伊樂藻和輪葉黑藻以無性繁殖為主,採取切莖分段扦插的方法,每畝用量25—30kg;苦草以播種為主,每畝用種量0.1kg。

4.6 管理要點
(1)要適時適時施肥(複合肥、基肥要足;無機肥要適量,要努力推廣磷酸二氫鈣的使用)。
(2)水草種植要在蟹种放養前進行,確保蟹種下塘前已有水草長出,否則草的嫩芽被河蟹攝食,影響水草生長。

5.改進投餵技術
飼料質量要求是大蟹、好蟹生產的物質保證。
3 月份,當水溫達到10℃以上時就開始投餵。餌料主要有動物屍體及其屠宰下腳料、蚌肉、螺螄肉、小蝦等以及麥、谷、餅類、水生或陸生鮮嫩的草類。投餵必須堅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則。4—5月,池塘中的水草萌發,生物餌料孳生,且剛放的蟹種個體小,水溫又低,河蟹攝食強度不高,可少投餵動物性飼料,多投青、粗飼料。6—10月,河蟹個體逐漸長大,水溫增高,河蟹的攝食強度大,尤其是8—10月,河蟹肥育聚黃,體重顯著增加,要多投餵動物性飼料。每天傍晚前後投餵1次,飼料投在池邊淺水處,設定多點的食台上。每次投餵量占蟹全重的10—20%左右,並視季節、水溫、天氣、攝食、生長情況適當增減。另外,在實際操作中還應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1)清明時分要每畝投放300 kg以上鮮活的螺螄蜆蚌等,以作為全年的基礎餌料。
(2)投餵要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
(3)人工配製混合飼料時,最好將飼料製成麵條狀或團狀等利於河蟹採食的形狀。
(4)在河蟹生長中前期主要投餵小麥、南瓜、谷、餅類等,在這期間提倡投餵麥芽(麥芽投餵可保證其1—2天不會腐爛變質),其餘飼料宜煮熟投餵。
(5)河蟹的一生,要經過多次蛻殼。體軀的增大,形態的改變,以及斷肢再生等都在每次蛻殼之後形成。蛻殼貫穿著河蟹整個生長、生活過程。因此,平時要適度投餵蛻殼素,而且蛻殼素投餵與飼料投餵在時間上要適度分開;另外,在河蟹蛻殼期間,要勤注換新水,保持微流水,可以有效刺激河蟹的蛻殼。
(6)在整個養殖周期內,還要適量潑灑生石灰,一方面淨化水質,一方面給水體增加鈣的含量,以備多次蛻殼之需。

6.科學調理水質

健康養蟹對水環境的質量要求非常高,必須科學地調理水質。

6.1 水質指標
要求透明度35—40cm,溶解氧在5 mg/L以上,PH值7.5——8.5,氨氮濃度0.2—0.5mg/L。以上水質指標在臨床上可通過採用水質測試盒等手段進行檢測,從而採取一些措施(主要是模擬自然生態環境)對水環境進行必要的、有益的、及時的調控。

6.2 池水調控
2月底3月初蟹种放養初期,水深控制在0.6—0. 8 m,5—7月份水深在0.8—1.0 m,8—10月份水深掌握在1.0—1.2 m之間。春秋兩季,每周換水1次,每次加深30—40 cm。換水時要邊排邊灌,換水溫差不要超過±5℃。如池底積淤較多,透明度低,水色變濃,河蟹背甲色深黑,腹部出現水銹,步足末端變黃,每畝用新鮮生石灰7.5—15 kg,化成水全池潑灑,連續使用2—3次,每次間隔5—7天,可調節水質,增加水中鈣的濃度,有利於河蟹生長和蟹殼色澤的變化。

6.3 注意事項
(1)要及時換水、適量換水,以改善環境、降低溫度。河蟹的適宜蛻殼水溫為25—28℃。
(2)生石為不宜多用、重用、常用。若經常使用,水體硬度會偏大、溶氧會降低、磷酸鹽濃度會降低。
(3)為保持池水一定肥度,促使螺螄蜆蚌等餌料生物繁殖生長。
(4)實行蟹魚混養。蟹魚混養可充分利用水體空間,提高餌料利用率,淨化水質,有效改善池塘水質條件。但要以養蟹為主,可適應放養少量的鰱、鱅、草、鯿、羅非魚,但不可放養鯉、青魚等底棲肉食性魚類。要注意防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