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發掘單位: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發掘領隊:顧萬發
基本情況
2010年,鄭州市南出口暨鄭新快速通道改建工程從遺址的東部穿過。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10年9月進入現場對遺址進行全面調查、鑽探和考古發掘。截止到2011年5月,共調查面積為400萬平方米、鑽探220萬平方米、發掘4000平方米。發現了二里崗文化城址、二里頭文化城址,並尋找到了二城址外廓城的線索,進而確定遺址總面積為168萬平方米。二里崗文化城址保存較為完整,城牆均掩埋於地表之下,平面近方形,方向為北偏東15°。北城牆長約602米、寬10~20米,東城牆長約590米、寬12~19米,南城牆長約630米、寬7~20米,西城牆僅剩兩個牆角,復原長度約560米,城牆殘存厚度為1.5~2米,面積約37萬平方米。經解剖,城牆由基槽、主體城牆及護坡組成。城牆的建造方法是先在生土上挖基槽,然後填土逐層向上夯築,主體城牆建成之後,對其邊緣進行修整後再夯築護坡。東城牆上每隔20米均勻分布有牆墩,一般為2×3米,用途應為加固城牆。護城河緊貼城牆,寬13~15米,深2.5~4.5米。目前城牆上共發現城門3座,東城牆2座,南城牆1座,東一城門和東二城門將東城牆分成三等分。發掘最為完整的為東一城門,其占地面積為2000平方米,東城牆在城門處向內拐折形成“凹”字形,有專家指出,其已初步具備了瓮城的功能,體現了濃重的軍事防禦色彩。目前城址內發現並發掘遺蹟包括道路、大型夯土基址、祭祀坑、房基、灶、陶窯、灰坑、水井、墓葬。結合鑽探結果,我們初步劃分了城內宮殿區、居住生活區、作坊區等功能區,“井”字道路網將各個功能區貫通起來。小型墓葬在城內雜亂分布,城牆護坡邊緣及護城河上部也發現有小型墓葬。城內出土遺物包括銅器、原始瓷器、陶器、石器、蚌器、骨器等。其中陶器占大宗,為城址分期斷代提供了有利依據。從地層關係及城內出土遺物可推知城牆始建於二里崗下層一期,二里崗文化下層二期和上層一期興盛,二里崗上層二期廢棄。
二里頭文化城址位於二里崗文化城址的外側,其東城牆、東南角、東北角保存較好。北城牆殘長32米、殘寬0.5~1米,東城牆長625米、殘寬2.5~5.5米,南城牆殘長41米、殘寬6.5米,厚度為0.6~1.2米。從南城牆及東城牆解剖溝可以看出,二里頭文化城牆基槽被二里崗文化護城河打破,其護城河亦緊鄰城牆,寬約11米。城內遺蹟包括夯土基址、房基、灶、灰坑、水井、墓葬,出土遺物包括銅器、玉器、陶器、石器、蚌器等,陶器尤為豐富。從地層關係及城內出土遺物可推知城牆始建於二里頭文化二期,毀棄於二里崗文化城址始建之時。
意義
在距望京樓二里崗文化城址城牆東北角約300米的馬垌村東北部及村南發現夯土跡象,且村東北部夯土外為一條東西向的人工開鑿的壕溝。據勘探,此壕溝東接黃溝水,西連黃水河,黃溝水及黃水河均為自然河流,這樣,該壕溝與黃水河、黃溝水形成一個封閉的保護屏障,望京樓遺址的二里頭文化及二里崗文化二城址均在其內。由此可見,外壕與夯土遺存的發現為下步尋找外廓城提供了有利線索。
望京樓二里崗文化城址和二里頭文化城址的發現為尋找史載夏商古國提供了線索。兩城址位於同一地點,為國內首次發現,對於探討二里頭文化晚期與二里崗文化早期兩種文化更替及王朝更迭,對於研究夏代晚期與商代早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學術意義,是非常重要的考古新發現。望京樓二里頭文化城址和二里崗文化城址既是考古新發現,又是夏商考古的新突破,為認識夏商都城軍事防禦體系、城址布局及中國早期城池建設等問題提出新問題及新認識。
點評專家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劉緒
望京樓是迄今為止除二里頭遺址之外、唯一一處出土二里頭時期青銅容器地點明確的遺址,其在學術上的重要地位可想而知。二里頭和二里崗兩個時期的城址同見於一地,此為首例,也是目前僅見。此外,望京樓是黃河流域發現的第4座二里頭時期城址,面積僅次於大師姑城址。
二里崗時期城址發掘出“凹”字形城門目前僅在偃師商城發現過,主城牆內側的“護牆墩”更是前所未見。城內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時期大路上,有同時期雙輪車車轍,再次證明中國在夏代確有雙輪車。城內發現多種遺蹟,包括大型和中小型建築、灰坑、墓葬等,有的灰坑內埋有多個人頭。集中大量埋葬人頭的現象,以前僅在殷墟和鄭州商城發現過。
以上種種發現,均不可多得,甚至填補了空白,充分顯示瞭望京樓遺址在夏商時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為夏商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