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7~19mm,翅展38~39mm。成蟲個體較小。觸角絲狀,伸至前翅中央,領片淺褐色,胸中央灰白色,兩側及後緣、翅基片暗褐色。腹部灰白色,末節暗黑色。前翅窄小,外緣圓斜,臀角抹圓,底色暗,有許多暗色鱗片,前緣有一列小黑點,整個翅面無明顯條紋,僅端部翅脈間有模糊短縱紋。緣毛格紋明顯,其基部有一白線紋。後翅淺褐色,無任何條紋。蟲體腹面與翅同色,為淺褐色。中足脛節1對距,後足脛節2對距。附節腹面有許多黑刺。生活習性
發生1代,以幼蟲在被害沙棘根部的蛀道中越冬,6月老熟幼蟲爬出蛀孔入土化蛹,7月羽化成蟲交尾產卵,7月下旬孵化,10月下旬幼蟲越冬。據觀察,成蟲具較強趨光性,飛行迅速。夜間在20∶00~24∶00點集中出現並交尾。平均產卵500粒,卵產在樹幹基部樹皮裂縫和靠近根基土中,每次產15~186粒,卵期平均25d。卵孵化後鑽入皮,並向下蛀食。到第2a可鑽入心材危害,並將木屑蟲糞從侵入孔排出。因4a1代,48個月,13個齡期,幼蟲大小不整齊,分為1a群、2a群,以此類推。老熟幼蟲爬出一般在樹冠周圍15cm深土中做薄繭化蛹,蛹期30d左右。主要危害多年生沙棘。危害嚴重單株蟲口達80餘頭。防治方法
營林措施
1.重度危害區沙棘林更新改造措施要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封(育)、改(調整樹種結構)、造(林)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更新改造。(1)對高山、遠山、坡度較大、土層較薄等立地條件差的沙棘林,採用封育措施予以管理。春季(或秋季)對自然條件複雜,沙棘死亡嚴重的地塊進行皆伐改造,採取沙棘與當地鄉土樹種的塊狀混交方式造林,使之形成不規則的以沙棘為主體的塊狀混交林。
(2)對集中連片、坡度在15度以上的地段的沙棘林,春季(或秋季)採取沙棘與當地鄉土喬木樹種帶狀混交方式造林,形成以沙棘為主體的帶狀混交林。
(3)對土層較厚、坡度較小、交通方便地段的沙棘林,以突出經濟效益為著眼點,春季(或秋季)採取皆伐改造方式,選擇優良沙棘品種或引進大果沙棘良種作為更新換代的主栽品種,建立高標準的沙棘果園,實行集約化經營,加強撫育管理,提高單位面積沙棘果實產量。
2.中度危害區沙棘林平茬更新措施春季(或秋季)全面清除沙棘地上部分,通過水平根系萌櫱出新的植株,迅速恢復林分,及時定乾、除櫱,加強撫育管理,確保成林。
生物防治措施
1.白僵菌防治篩選專化性強的白僵菌菌株進行人工繁殖,選擇雨後濕潤的天氣施放。2.天敵積極探索保護和利用毛缺溝寄蜂(Lissonota setosa)、豬獾等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