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戎

據《聃季公支下兩浙老譜世系》,聃季為沈氏一世。其二十六世沈抉濟務農,於周烈王二年(前374),丁未遷菰城(今湖州)。這是吳興沈氏之始。二十七世沈蕃《抉濟長子》於周顯王十二年(前347),甲子遷防風氏山以避亂;二十八世沈尚律(蕃子)娶陳氏佐夫教子。有二子,長子定皋,“篤志好學”、“壯年不祿”,次子鳴垓,“去魏適齊”,從孟子受業。此後“譜諜罔存”,至秦末有沈逞,“有才名”,征丞相,不就而“辭徙江南”。沈氏遷居江南是在秦漢之際。自沈逞起,沈氏歷代有官。上述沈戎即沈逞第十二世孫,為武康/吳興沈氏之始祖,自此後,沈氏定居現境。至沈約七世祖沈延稍有遷移,仍不出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武康鎮)。
吳興沈氏與汝南周氏、會稽顧氏、隴西李氏、東海陳氏、中山張氏並稱中國六大世家。諺云:天下沈氏出湖州。實出湖州之德清縣。
附相關歷史資料:
*沈約《宋書·卷一百·列傳第六十·自序》:
昔少暤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台駘。台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帝顓頊嘉之,封諸汾川。其後四國,沈、姒、蓐、黃。沈子國,今汝南平輿沈亭是也。春秋之時,列於盟會。定公四年,諸侯會召陵伐楚,沈子不會,晉使蔡伐沈,滅之,以沈子嘉歸。其後,因國為氏。自茲以降,譜諜罔存。秦末有沈逞,征丞相,不就。漢初逞曾孫保,封竹邑侯。保子遵,自本國遷居九江之壽春,官至齊王太傅、敷德侯。遵子達,驃騎將軍。達子乾,尚書令。乾子弘,南陽太守。弘子勖,河內守。勖子奮,御史中丞。奮子恪,將作大匠。恪子謙,尚書、關內侯。謙子靖,濟陰太守。靖子,字威卿,仕州為從事,說降劇賊尹良,漢光武嘉其功,封為海昏縣侯,辭不受。因避地徙居會稽烏程縣之餘不鄉,遂世家焉。順帝永建元年,分會稽為吳郡,復為吳郡人。靈帝初平五年,分烏程、餘杭為永安縣,吳孫皓寶鼎二年,分吳郡為吳興郡,復為郡人,雖邦邑屢改,而築室不遷。晉武帝平吳後,太康二年,改永安為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史臣七世祖延始居縣東鄉之博陸里余烏村。王父從官京師,義熙十一年,高祖賜館於建康都亭里之運巷。
*《元和郡縣誌·卷二十六》:
武康縣本漢烏程余不鄉之地。漢末童謠云:天子當興於東南三餘之間。故吳大帝改會稽之餘暨為永興,而分余不鄉置永安縣,屬吳興。晉平吳改為武康。
*胡桑按
余不鄉,在今德清中部乾元鎮、武康鎮一帶。
沈戎宅,在武康鎮東北鳳凰山,南朝宋時為懷德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為皇覺寺,已毀。皇覺寺遺址在今武康鎮龍山村方安自然村。附近農家尚存武康石門楣,題刻:“宋紹興五年(1134)二月二十七日入皇覺寺”。近有羊沒山(俗謂羊毛山、楊梅山)。
*雍正《浙江通志·卷四十二》:
沈戎宅,《吳興掌故》在武康東北鳯凰山,舍為懷德寺。《路史》:沈戎居烏程余不溪。
*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九》:
皇覺教寺,《湖州府志》:在(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武康鎮)東北一十里。《吳興掌故》:漢沈戎故宅,後舍為懷德寺。宋治平間,改為皇覺寺。《武康縣誌》:元毀。明洪武四年(1371),重修。萬曆四十八年(1620),僧德顗重建。
*萬曆《湖州府志·卷四》:
皇覺教寺,(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武康鎮)東北一十里(《武康縣誌》作一十五里),漢述善侯沈戎故宅建,初名懷德,宋治平二年(1065),改今額。
*道光《武康縣誌》:
皇覺教寺,在縣東北十五里鳳凰山,後漢述善侯沈戎故宅。宋元嘉三年(426),戎後裔懷文、演之、慶之等表請以始祖宅為寺。文帝以述善侯有功於世,人懷其德,賜名懷德。宋治平二年改今額,元毀,明洪武四年(1317),僧妙定復建。萬曆四十八(1620),僧顗重修,國朝康熙五十七年(1718),僧宜重建。
*《明一統志·卷四十》:
金鵝山,在德清縣西北五里,後漢海昏侯沈戎葬其上。有金鵝飛集,三鳴而去。其後沈氏通顯。諺云:金鵝鳴,沈氏興。
*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七》:
漢述善侯沈戎墓,成化《湖州府志》:在金鵝山。
《西吳里語》:戎,字威卿,為光祿卿,以九路從事,說降劇賊尹良光。武嘉其功,封海昬侯,不受。既而避地於烏程之餘不鄉,遂家焉。卒葬於鄉之金鵝山。葬時有金鵝飛集,三鳴而去,故以名山。《吳興志》後漢善述侯沈戎於永平元年(58)葬金鵝山。童謠云:金鵝鳴,沈氏興,代代出公卿。山上有《沈氏祖德碑記》。《德清縣誌》:《沈氏祖德碑》沈麟士制,立之金鵝山,忽有樹生其股間,盤旋夾持,碑有所倚,嶷然不動,號慶樹碑。
*胡桑按:
金鵝山,在今德清乾元鎮西。
*駱文盛《皇覺寺詩》:
五里蒼松石徑迂,乾坤此地可安居。
閒心不共人來往,長日春風一卷書。
*蔡汝楠《蒼山八詠詩·皇覺嶺》:
西南攢秀嶺,一山更殊榮。
金仙列上方,舊是休文宅。
*胡桑按:
古武康名諺云:“滿朝文武半朝康”。康即武康,指南北朝時期,時沈姓為大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