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良

基本信息

地質工程師

沈國良 男,1931年4月生。新疆煤田地質局一六一勘探隊,原一六一隊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55年畢業於東北地質學院地質與勘探系。同年進入東北煤田地質局工作,翌年3月調入107煤田地質勘探隊。同年10月隨隊進入新疆工作至今。先後任地質組組長、主管技術員、項目負責人、地質科長、隊技術負責人、副隊長、黨委委員兼總工程師、1982年任烏魯木齊河—白楊河會戰指揮部技術總指揮。1988年晉升高級工程師,後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曾任新疆地質學會理事。主編和組織編寫各類地質報告和設計30餘件,科研報告1件,地方生產地質報告若干件,撰寫了數篇地質論文、地質報告,生產地質報告和科研報告均被國家批准,被生產、科研、長遠規劃、煤田預測所利用,為建設邊疆做出應有的貢獻。主編的烏蘇四棵樹報告獲全國儲委三等獎。幾十年來除忙於地質勘探工作外,1986年又承擔了“伊寧盆地中生代含煤地層”國家二類科研項目,任該項目的技術總負責人,主編《伊寧盆地中生代含煤地層》科研,報告,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此外,還撰寫有《天山南麓陽霞一阿克蘇地區(長達600公里)煤的變質規律探討》、《庫車中生代沉積鋤陷的論述》和《論南疆缺煤地區找煤方向》等論文。

副院長

男,漢族,副教授,高級工程師。1983年畢業於蘇州大學,電工電子及機械電氣專業,國家職業技能鑑定高級考評員。歷任蘇州吳江市城建局建築職業中學教導處副主任、南京化工學校團委書記、黨委辦公室副主任、後勤與產業副校長(校黨委委員)。2002年1月至今任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院黨委委員。江蘇省高校科技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化工教育協會華東區職教後勤工作研究會秘書長。

著名中醫

沈國良(1894~1987),字高袍,福建永定縣湖山鄉里佳村人。

15歲往漳州保生堂拜名師胡伯良學醫,經7年苦學,紮下深厚的中醫學功底。民國5年(1916),國良別師到平和縣秀峰村創辦保生堂,民國15年(1926)前往漳州竹林參藥行、平和山格沈李濟等藥行開診。民國25年(1936),他遠渡重洋,到馬來西亞吉林丹的永生堂開業行醫。抗日戰爭爆發,他積極參加華僑愛國團體,帶頭捐資支援祖國抗戰,被推選為籌賑祖國難民委員會委員。民國32年(1943),他毅然回國,重返平和,在縣城太和藥房行醫,直至解放。1951年當選為平和縣首屆醫協會主任,1962年當選為第二屆衛協會副主任,翌年,受聘為省醫藥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歷任縣政協一、二屆委員、縣科協委員、省中醫學會會員、縣醫學顧問、城關衛生院副院長、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沈國良擅長中醫內科。他運用中醫氣、血、水的生理、病理觀,獨創“四消飲”基本方,套用於多種疾病治療,治癒許多疑難重症患者。他善於吸取民間驗方,對草藥的根、苗、花、果有深入獨到的研究和見解,提出“以核散核,以藤穿徑,中空通絡”的用藥規律,對補法的見解獨到,主張“氣以通為補,血以和為補,水以行為補”,反對盲目進補的世俗偏見,提倡病後進補應以“五穀為壽,五果為充,五味為調”的養生之道。他還潛心鑽研有關婦科疑重症的治療方法,對兒科也頗有建樹。他研製“降病丹”等10多種藥散,經臨床套用,療效顯著。沈國良醫師很重視在積累治療經驗基礎上總結經驗,著書立說。早在民國25年,他就在馬來西亞的《星州日報》發表《痰飲》論文一篇。解放後,他在省、市、縣各種期刊上發表學術文章16篇。1981年以後,《龍溪地區老中醫經驗彙編》收載他撰寫的學術資料16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撰寫約7萬字的《沈國良醫案醫話》3輯。

沈國良行醫70載。1984年,福建省衛生廳授予他福建近代名醫稱號。他曾多次榮獲省、市、縣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歸僑老模範、先進標兵等稱號,1982年、1985年兩次參加省政府召開的先進代表會,受到省委書記、省長及國務院衛生部領導的接見,1986年12月29日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3月24日逝世,終年94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