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布勞恩

馮·布勞恩

韋納·馬格努斯·馬克西米利安·馮·布勞恩男爵(德語:Wernher Magnus Maximilian Freiherr von Braun,1912年3月23日-1977年6月16日),普魯士火箭專家(出生於德意志帝國普魯士境內波森省),二十世紀航天事業的先驅之一。曾是著名的V2火箭的總設計師。戰敗後,美國將他和他的設計小組帶到美國。移居美國後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空間研究開發項目的主設計師,主持設計了阿波羅4號的運載火箭土星5號。NASA用以下的話來形容馮·布勞恩:“無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火箭科學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擔任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總指揮時,主持土星5號的研發,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達成人類登入月球的壯舉。”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早年

1912年3月23日馮·布勞恩出生於德國的東普魯士維爾西茨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馬格努斯·F.馮·布勞恩男爵是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農業大臣(1877–1972),母親是艾米·馮·奎斯托普,其父母家族都有歐洲王室血統。馮·布勞恩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老二,他的1919年出生的弟弟繼承了父親的姓名。在馮·布勞恩接受路德教堅振聖事後,其母贈予他一台望遠鏡,從此馮·布勞恩迷上了浩瀚星空。1918年維爾西茨劃歸波蘭後,老馮·布勞恩全家遷往德國本土,並定居柏林。

1925年起,進入了魏瑪近郊位於埃特斯堡的寄宿學校學習,在那裡馮·布勞恩看到了火箭先驅赫爾曼·奧伯特的著作《星際火箭》,並開始對星際旅行深深著迷。1930年,馮·布勞恩進入柏林工業大學,成為赫爾曼·奧伯特的學生,不久參加了奧伯特創始的德國空間旅行學會,並很快成為董事會成員,並在此後協助奧伯特的液體火箭測試。1932年,馮·布勞恩大學畢業,還獲得了飛機駕駛執照。受聘為瓦爾特·多恩伯格的主要助手。1934年7月27日,馮·布勞恩獲得柏林洪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導師為埃里希·舒曼。他寫的畢業論文論述了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理論和實驗的各個方面。柏林洪堡大學把這篇論文評為最高等級——特優。這雖只是一篇畢業論文,但它對航天事業的發展意義重大。甚至在大約30年後,德國宇宙飛行協會還將該文作為其正式期刊的特刊重新出版。就這樣,馮·布勞恩為自己的學生時代畫上了一個閃光的句號,並開始迎接嶄新的工作歷程。

納粹時期

1936年,布勞恩找到了合適的飛彈試驗基地——佩內明德,任技術部主任,開始研究新的武器計畫、領導設計A-4(即V-2)火箭計畫,即後來命名為V—2的飛彈。

1939年3月23日,馮·布勞恩第一次見到了希特勒。布勞恩曾經聽說,希特勒對現代技術和複雜的機器頗感興趣。馮·布勞恩可以想像得到,沒有希特勒站在他們一邊,他們將會遇到許多難題,由於他在V—2火箭方面的成績,在幾年可怕的戰爭之後,希特勒授予他榮譽教授稱號。1942年10月3日V—2首次發射成功。

當時,德國正在崩潰,同盟國節節勝利,馮·布勞恩則四處奔走,忙於進行一次幾乎是不可能的撤退,以免有關人類將來征服宇宙空間的各種計畫方案落入外人手中。不管有什麼危險,不管要付出什麼代價,必須在幾天之內,把全體人員和智囊團、大量的技術報告、設計圖、專利品、藍圖和工程圖紙撤出來。他說:“我要不是這樣的話,我想我就會成為老朽,我的腦子就會不管用,我就會退化……”

在空襲過程中,他只能在醫院束手無策地等待空襲結束,這真是折磨神經的痛苦經歷,他一手策劃了整個佩內明德研製班子向美國人的投降行動。當他的國家——不管是對還是錯——處於戰爭狀態時,他已經作出最大努力,盡了他自己認為是愛國的義務,幫助它取得了一種強有力的新式武器。既然大局已定,這一切已成為過去,他認為自己新的義務就是從德國崩潰的廢墟上,把對將來征服宇宙空間極其寶貴的貢獻拯救出來,並獻出他的本領,自願地為美國服務。

就在這些德國科學家準備把家屬接到美國時,馮·布勞恩寫信向表妹瑪麗亞求婚,並乘陸軍的一艘船去德國結婚,隨後把她帶回美國。

美國時期

在美國決定對月球進行載人探險的日子裡,對宇宙飛行和蓬勃發展的技術革命的哲學研究——即人類想要從事令人敬畏的征服宇宙活動的原因已經可以闡述得一清二楚了。在大多數美國人看來,開端與其說是吉利的,不如說是輕率的。甘迺迪總統宣布美國將在“這個十年內”實現載人月球著陸時,並不是為了科學目的,而是出於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原因。前蘇聯在空間科學方面的進步使美國人丟臉,美國需要用這種方法來提高人民的信心。

布勞恩有時不耐煩地抱怨:“我常常聽到這樣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搞人造衛星’,‘你們為什麼要到月球上去?’提出這些問題完全無視人類生存的主要動機。事情很簡單,我們掌握了技術手段,可以從事這些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人類在重大的挑戰面前從來是不示弱的。因此,真正的問題應該是‘我們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宇宙飛行意味著把人類的活動擴大到他自己居住的行星範圍之外。”他還說:每個人都可以多講一點道德學。人類一切科學上和工程上的努力,除非在與技術革命規模相稱的道德標準範圍內進行和利用,否則都是徒勞。技術越是進步,對人類的影響越是至關重大,如果世界的道德標準不能隨著技術革命的進展而提高,世界就會產生大混亂。許多人並不希望我們搞大規模的航天計畫,因為社會也要跟著遭受各種副作用之害。有人問我們努力想飛到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去的目的時,我們也可以用法拉第被問及他研究電磁感應的目的時所提出的不朽反問來回答:“一個新生嬰兒出生的目的是什麼?”

馮·布勞恩還能用通俗易懂的話把人類為什麼熱心於征服空間的理由解釋得一清二楚。在一次聚餐會上,一位面容嚴厲的副主祭說:“阿拉巴馬兩年來的旱災,把我們的莊稼全毀了。你們用火箭把天上的雲打得百孔千瘡,把雨都弄乾了,你們什麼時候才住手呢?”布勞恩站起來說:“我知道,你對聖經很熟悉,對雅各的天梯的故事也很熟悉。天使們在天梯上爬上爬下。我們也是如此,如果上帝不讓我們在他的宇宙里上上下下,他只要把天梯推倒就行了。”當時的掌聲震耳欲聾。

1957年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這令美國公眾萬分震驚,許多人擔心,他們下一步大概要扔炸彈了。前蘇聯第二顆人造衛星被送入軌道,引起了對艾森豪政府在航天時代固步自封的大量批評。公眾的呼聲發展成咆哮、怒吼。馮·布勞恩終於可以放手大膽實行他的航天計畫了,他終於用丘比特—C火箭成功地把“探險者號”送入太空。亨茨維爾街道上載歌載舞,艾森豪總統向馮·布勞恩頒發美國公民服務獎,到處都安排了慶祝活動,韋納·馮·布勞恩成了一位民族英雄。第一次羅伯特·H·哥達德博士紀念宴會嘉賓雲集,主賓埃絲特·C·哥達德夫人把第一枚鍍金的羅伯特·H·哥達德博士紀念品贈給了韋納·馮·布勞恩博士。後來,馮·布勞恩博士的班子轉到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展大型“土星號”航天火箭。有了“土星號”這樣巨大的運載火箭,可能還會有核動力用來進行深層空間飛行,馮·布勞恩對月球、甚至對火星進行載人探險的幻想就有可能實現了。

世界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航天時代到來了。馮·布勞恩辦公室收到很多火箭愛好者的大量來信,大部分是青年寄來的。1959年11月16日,在華盛頓謝拉頓花園旅館召開的美國火箭協會會議上,他終於決定為青年以及他們的實際火箭技術訓練大聲疾呼。他說:“青少年如饑似渴地追求知識,對那些能滿足這種追求的人應該是一種鼓舞,對那些應該提供教育手段的人應該是一種挑戰。”“教育是社會進步的保證,不要忘記,賽跑快者奪標,打仗強者得勝。”

1969年7月,通過一系列努力,布勞恩終於使人類登上了月球,許多人評論這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人類最美妙的時刻。到70年代初,布勞恩以不懈的努力使阿波羅計畫圓滿成功。1972年7月,他辭去公職以後,平生第一次為一家私人公司工作。他盼望把他的大部分時間和努力用於促進各種衛星技術計畫的發展——從野生動物保護到污染和海洋的石油溢出,乃至於提高海洋學和生態學的研究水平。

1975年8月,布勞恩大病一場,被嚴格隔離。但是健康的體格、堅強的意志使他很快又重返工作崗位。雖然他知道自己的病已很重,但他為自己的一生心滿意足。“有幸幾乎終生擔負重任,以幫助實現自己童年時代幻想的人,你還能舉出很多來嗎?如果我明天就死去,我回顧自己的一生是充實的,激動人心的,深有報償的。除了這,一個人還有別的什麼可求嗎?”

1977年6月16日,馮·布勞恩因大腸癌在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德里亞逝世,終年65歲,並被葬於當地的Ivy Hill公墓。  

水星計畫

馮·布勞恩計畫設計出一架能夠乘坐一名太空人的"水星"號飛船,並把飛船送入軌道,檢驗太空人在空間的活動能力,最後像飛機一樣,把太空人安全地載回地球。這一構想得到了美國宇航局的同意,並命名為水星計畫。

實施水星計畫的過程是艱難的。大力神火箭被定為把太空人送入軌道的運載工具。但出師不利,幾次不載人的試驗接連失敗。1960年7月29日的第一次試驗,隨著一聲轟鳴,"大力神"拔地而起,直衝雲霄。60秒鐘後,火箭幾乎到達參觀者的頭頂上空,並漸漸地沿著巨大的弧線軌跡飛向天際。突然,一聲巨響,火箭一下子粉身碎骨。火紅的碎片紛紛揚揚,似乎就要落到人們的頭上,幸好火箭飛行的慣性把這些碎片衝到遠方。這可怕的情景,使觀看者們無不大驚失色。還有二枚攜帶"水星"飛船的火箭試驗,一枚自行爆炸;一枚由地面遙控引爆,因為它錯誤地直奔聖彼得堡。

但是,馮·布勞恩和他的同事們並未因此而泄氣。他們認真地總結試驗失敗的教訓,比較前蘇聯火箭的長處,很快又研製出"水星--紅石"1A號火箭。這次試驗終於獲得了成功。按照馮·布勞恩的指令,在210公里的高空上,"水星--紅石"1A號飛船在預定的時間裡脫離了運載火箭,進入大氣層。隨後,在距卡納維拉爾角380公里遠的地方安全著陸。

水星計畫的大幕終於拉開來了。就在"水星"號發射和回收取得成功的同時,18個經過嚴格挑選的大猩猩正在進行著進入太空的模擬訓練,它們將成為征服太空的開路先鋒。大猩猩是自然界最接近於人類的高級動物,尤其是年輕的大猩猩,有著極強的模仿能力.在對18個大猩猩進行嚴格訓練的過程中,一名叫哈姆的大猩猩表現特好,操縱機器的能力最強,在70分鐘之內,它連續操縱7000次,誤差只有28次。終於,哈姆登上了"水星--紅石"2號火箭飛上了藍天。那一天,哈姆緊握著操縱桿,充分施展出它在訓練時學到的東西,使"水星--紅石"2號飛船在太空中劃了一個660多公里的大圓弧,安全地降落在預定的海面上。

水星計畫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可是,就在這時,傳來了前蘇聯尤里·加加林首次邀游太空成功的訊息。為了與前蘇聯人開展太空競爭,美國宇航局和布勞恩等專家決定立即進行載人的航天飛行實驗。但是,由於載人進入預定軌道飛行的條件尚不成熟,美國宇航局決定先進行像大炮炮彈那樣作彈道飛行的亞軌道載人飛行實驗,以完成載人軌道飛行前的實戰學習。

1961年5月5日,艾倫·謝潑德身著臃腫的太空衣,在億萬雙目光的關注中,鑽進了“水星”飛船系列的“自由”7號,成為美國第一位進入太空飛行的太空人。這次飛行非常順利,全部飛行時間總共是15分22秒,其中失重狀態5分4秒,飛行距離約480公里,飛行高度186公里。嚴格地說,這次飛行只是上升與下降,並未進入衛星軌道。但是,這次飛行卻是美國第一次把太空人送上了太空,它證明“水星”飛船的構造和性能已經達到設計要求,完全可以承擔起載人軌道飛行的使命。

1962年初,美國宇航局宣布,不久就要進行第一次載入軌道飛行的實驗,這是水星計畫最高潮的一幕。

太空人格倫被挑選為人類軌道飛行的第一人。格倫的當選,使得熟悉他的人激動不已。1959年,美國宇航局宣布計畫在軍隊中招考一批太空人,當時的約翰·格倫已經37歲,又沒有大學文憑,按照規定,他就沒有報考資格。然而格倫是一位倔強又自信的青年,凡他認定的事,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他居然說服了海軍太空事務局,破格讓他參加選拔。這次,從全美三軍**挑選出了510名志願應徵人員,在經過了項目繁多的選拔考試之後,格倫終於被選定為第一批太空人,而它總共才7名。

然而,發射的準備工作一開始就進行得不順利,光是發射的時間前後就變更了10次,這對格倫的心理素質無疑是一種強烈的考驗。他一次次地穩重地鑽進飛船,又一次次沉著地從飛船中爬出來。他的身體雖然顯得很疲憊,但他的臉上卻依然顯出一種昂揚鬥志和堅定的信心。

1962年2月20日,"水星--大力神"火箭總算狂吼著沖向了太空,準確地將"友誼"7號飛船送入了繞地球飛行的軌道。此時,格倫的心情激動不已,他正站在一個常人無可企及的位置上,觀察著星辰的面貌、地球的容顏和日落的壯觀……

忽然,格倫發現飛船出現向西甩的現象,雖然能很快地自動糾正,但每次糾正都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格倫很快判斷出是駕駛器發生了毛病,沒有辦法,只得改由人力操縱飛行。這使預定計畫中的兩頓飯只好放棄了,預備拍的照片也大大地減少了,許多預定的觀測工作也不得不停止。

"水星計畫"控制中心的測航儀器忽然發出了警報:"友誼"7號頭部的隔熱層殼體鬆脫,變成半開狀態。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故障。如果這個隔熱層殼體在飛船進入大氣層之前或進入大氣層時全部脫落,那么飛船和空氣間的巨大摩擦所產生的高溫,就會把整個飛船熔化掉。這一不幸的訊息,使得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焦急萬分,他們立即投入到緊張的研究之中,試圖找出挽救的辦法。此刻的格倫,正全神貫注地在太空做著各種試驗和觀測,而對於就要發生在眼前的危險卻全然不知。

"保留反射火箭箭座。"來自地面指控中心的指令把陶醉於實驗之中的格倫一下子驚醒了過來。"這莫非是一個反常的指令?"他感到事情有些不好。"請解釋一下指令。"格倫向地面詢問。

"請速發射反射火箭,切記保留箭座,否則隔熱層殼體將會脫落,並速速返回。"從地面上傳來了艾倫·謝潑德焦急的聲音。

格倫一切都明白了,但他卻表現出極大的冷靜和鎮定。他開始集中精力,嚴格按照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執行。

還是地面專家們的判斷正確,他們提出的方案發揮了重要作用。當飛船頭部的反射火箭射出之後,由於保留了位於飛船頭部中心的火箭底座,使箭座上的三條箍子箍住了隔熱層殼體。隨著大西洋一根水柱的激飛,格倫安全地回了地球的懷抱。顯示屏上清楚地顯示,軌道飛行繞地球三圈,歷時4小時55分23秒。

當格倫被人們從船艙里救護出來時,在場的人們一下子狂歡起來,歡呼之聲響徹雲霄。至此,水星計畫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個人榮譽

1944年獲德國帶劍騎士戰功十字勳章

1959年入選英國星際航行協會榮譽成員

1967年獲史密森尼學會航天先驅獎章

1969年獲NASA傑出貢獻獎章

1970年獲世界公民獎

1975年獲德國技術科學最高榮譽:魏納獎

1975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

年表

1912年3月23日生於德國維爾西茨(今波蘭維日斯克)。

1932年畢業於柏林工學院。

1934年獲柏林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1932年受聘於德國陸軍軍械部,作為W.R.多恩伯格的主要助手從事火箭研究。

1934年研製A-2火箭,並在庫默斯多夫附近的試驗場試射火箭成功。

1937年轉到佩內明德研究中心,任技術部主任,領導設計A-4(即V-2)火箭。

1945年德國投降,布勞思到美國陸軍裝備設計研究局工作。

1950年轉到紅石兵工廠研製彈道飛彈。

1956年任陸軍彈道飛彈局發展處處長。在他的領導下先後研製成功“紅石”、“丘辟特”和“潘興”飛彈以及“丘辟特”C火箭。

1958年1月31日,用他設計的“丘比特”C火箭(改名為“丘諾”1號火箭)成功發射了美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探險者”1號。

1958年10月,布勞思成為新建立的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領導成員。

1960~1970年任馬歇爾航天中心主任。1961年任J.F.甘迺迪總統的空間事務科學顧問,分管“阿波羅”工程,領導“土星”號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

1969年7月,用他領導設計的世界上最大的火箭(“土星”5號火箭)第一次把人送上了月球。

1970年他擔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主管計畫的副局長。

1972年辭去副局長職務,擔任費爾柴德工業公司的技術發展副經理。

1977年6月16日,因大腸癌於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德里亞逝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