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F.

沃爾夫,F.

沃爾夫,F.,德國劇作家。 1888年12月23日出生在萊茵河畔諾伊維特的一個商人家庭。曾在杜賓根、波恩、柏林學醫,1913年獲博士學位。他對繪畫有濃厚興趣。青年時代曾遊歷荷蘭、英國等地,1914年任遠洋海輪醫生,目睹許多勞工的苦難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前線當軍醫。1918年德國爆發十一月革命,沃爾夫被選為薩克森地區中央工人士兵委員會成員。1919年因參加抗議謀殺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的示威遊行被捕。1920年在魯爾區當醫生,參加領導工人反對“卡普叛亂”的鬥爭。1921年參加共產主義移民村的實驗。1923~1928年當鄉村醫生。1928年參加德國共產黨。1931~1932年參加德國工人運動的戲劇活動,曾遊歷蘇聯。1933年希特勒當政後,沃爾夫被迫流亡國外。1938年赴西班牙參加國際縱隊,中途被阻。1939年流亡國外期間被法國當局投入集中營。1941年赴蘇聯,在蘇德戰爭前線做德國戰俘宣傳工作。1945年返回柏林。1950年獲國家獎金。1950~1951年出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駐波蘭首任大使。1953年10月 5日因患心臟病在柏林逝世。

沃爾夫,F.

正文

沃爾夫,F.德國劇作家。
生平 1888年12月23日出生在萊茵河畔諾伊維特的一個商人家庭。曾在杜賓根、波恩、柏林學醫,1913年獲博士學位。他對繪畫有濃厚興趣。青年時代曾遊歷荷蘭、英國等地,1914年任遠洋海輪醫生,目睹許多勞工的苦難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前線當軍醫。1918年德國爆發十一月革命,沃爾夫被選為薩克森地區中央工人士兵委員會成員。1919年因參加抗議謀殺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的示威遊行被捕。1920年在魯爾區當醫生,參加領導工人反對“卡普叛亂”的鬥爭。1921年參加共產主義移民村的實驗。1923~1928年當鄉村醫生。1928年參加德國共產黨。1931~1932年參加德國工人運動的戲劇活動,曾遊歷蘇聯。1933年希特勒當政後,沃爾夫被迫流亡國外。1938年赴西班牙參加國際縱隊,中途被阻。1939年流亡國外期間被法國當局投入集中營。1941年赴蘇聯,在蘇德戰爭前線做德國戰俘宣傳工作。1945年返回柏林。1950年獲國家獎金。1950~1951年出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駐波蘭首任大使。1953年10月 5日因患心臟病在柏林逝世。
劇作 沃爾夫的一生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他長期以醫生為職業,了解下層人民的疾苦和呼聲,這對他的戲劇創作起了良好作用;二是他踏上革命道路以後,就把戲劇創作當作工人階級革命事業的一部分。最初他在德國表現派文學影響下開始戲劇寫作。劇作《穆罕默德》(1917)把主人公作為解放奴隸的英雄來歌頌,表現出人道主義精神。《這就是你》(1919)、《塔瑪爾》(1921)、《黑色的太陽》(1921)反映出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滿情緒。《窮苦的康拉特》(1923)是他創作道路的重要轉折點,從此擺脫表現主義,逐步走上現實主義創作道路,藝術技巧也漸趨成熟。這部劇本取材於民間傳說,描寫16世紀德國農民革命先驅者的英雄事跡。《黑暗中的男人》(1924)描寫三個姑娘在一個島上的生活,表現了厭惡現代文明的遁世思想。《氰化鉀》(1929)是他加入無產階級革命行列後的第一部劇作,通過表現反墜胎法的鬥爭,把批判的鋒芒指向造成罪惡的統治階級,劇本1929年在法蘭克福首演後,1930年和1932年分別在哥本哈根和東京演出,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沃爾夫因此被當局逮捕,後經民眾示威抗議而獲釋。
1930年沃爾夫創作的名劇《卡塔羅的水兵》,是以1918年卡塔羅港口水兵起義失敗的事跡作題材寫成的。它表現出沃爾夫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堅強信念。之後,沃爾夫創作了反映30年代中國工人鬥爭生活的劇本《泰揚覺醒了》,表達了劇作家對中國革命的關注,指出機會主義是工人階級團結對敵的障礙。
自1933年起,沃爾夫流亡國外,開始了一個新的創作階段,寫了幾部奠定他在德國戲劇史上地位的劇作:《馬門教授》(1935)、《弗洛里茨多夫》(1935)、《特洛伊木馬》(1937)、《博馬舍》(1941)和《愛國者》(1943)。他以工人階級戰士的姿態,以洋溢的激情和藝術才華,從各個側面反映了各國人民現實鬥爭生活。《馬門教授》是沃爾夫的代表作,戲劇衝突圍繞猶太籍外科醫生馬門洛克教授展開,有兩條情節線索,一條是馬門洛克與助理醫生、納粹分子希爾巴赫之間的矛盾衝突,一條是馬門洛克與他的兒子、共產黨員羅爾夫之間的矛盾衝突。馬門洛克企圖在兩種政治勢力鬥爭中去尋求第3條道路,但是納粹黨徒的排猶政策,粉碎了他逃避現實鬥爭的幻想,使他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遭到破滅,最後,他自己成了希特勒恐怖政策的犧牲者。馬門洛克在臨死前認識到自己的生活道路是錯誤的,承認兒子羅爾夫走的是一條正確道路。劇本揭露了法西斯主義的罪惡,對為德意志民族生存而鬥爭的共產黨人給予了熱情的歌頌,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動搖軟弱和小市民的庸人習性做了有力批判。《弗洛里茨多夫》反映了1934年 2月間奧地利維也納工人階級的一次起義,作者把這部劇作稱為《卡塔羅的水兵》的續篇,它的主題思想著重表現國際工人運動中的鬥爭策略問題。《博馬舍》是沃爾夫於1941年在法國集中營里寫成的一部歷史劇,它以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喜劇作家P.de博馬舍的生平事跡為題材,創造了一個真實而性格複雜的藝術家形象。另一部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劇作《愛國者》,用詩的語言描寫了法國人民反對德國法西斯侵略者的英勇鬥爭,斥責了德國法西斯的暴行,歌頌了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
戰後,沃爾夫回到東柏林。這個時期,他的劇本有《種豆得豆》(1945)、《最後的考驗》(1946)和《好似森林中的野獸》(1948),主題思想轉向引導青年人對法西斯罪行的思考,更多地著力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喜劇《女村長安娜》(1950)表現了勞動人民在建設新生活時清除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惡習和污濁。他逝世前完成的最後一部劇作《托馬斯·閔採爾》,以嫻熟的技巧成功地塑造了德國著名歷史人物閔採爾的藝術形象。

沃爾夫,F.沃爾夫,F.
沃爾夫一生共創作了20餘部劇作,他是德國社會主義戲劇奠基人之一。他繼承席勒戲劇傳統,善於有條不紊地展開尖銳的戲劇衝突,層次分明地敘述事件,眉目清晰地塑造人物性格。他的劇作題材廣泛,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富於藝術魅力。沃爾夫還寫詩歌、論文、電影、廣播劇和小說。
1941年《馬門教授》和《特洛伊木馬》曾在中國延安上演。1959年中國出版了《沃爾夫戲劇集》兩卷。
參考書目
 Pollatschek,von Henschelverlag, Das Bühnenwerk Friedrich Wolf, Berlin,1958.
 Henschelverlag Kunst und Gesellschaft, in der Zeitenwende, Berlin, 1972.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