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岡·凱特納

三位科學家獲得2001年諾貝爾物理獎的理由是取得了在淡氣中實現鹼性原子的博斯-愛因斯坦冷凝,揭示了一種新的物質狀態:博斯-愛因斯坦冷凝物。 200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們使得原子能夠“合諧地歌唱”,這樣就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狀態:博斯-愛因斯坦冷凝。 1924年印度物理學家博斯提出了一個關於光粒計算的重要理論,並將結果發給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將這一理論擴展擴展到了特定類型的原子。

沃爾夫岡-凱特納(W.Ketterle) (1957-)
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授予美國科學家艾里克A.科納爾、德國科學家沃爾夫岡.凱特納以及美國科學家卡爾E.威依邁。
三位科學家獲得2001年諾貝爾物理獎的理由是取得了在淡氣中實現鹼性原子的博斯-愛因斯坦冷凝,揭示了一種新的物質狀態:博斯-愛因斯坦冷凝物。人們都知道雷射與普通燈光不同,在雷射中所有光粒都具有相同的能量與振盪,因此如何控制其它光束達到同樣的狀態一直就是對物理科學家的一種挑戰。
200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們使得原子能夠“合諧地歌唱”,這樣就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狀態:博斯-愛因斯坦冷凝。1924年印度物理學家博斯提出了一個關於光粒計算的重要理論,並將結果發給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將這一理論擴展擴展到了特定類型的原子。愛因斯坦預計,如果這種類型的原子氣體被降低到極低的溫度,那么所有的原子就會突然聚集在一種儘可能低的能量狀態。這種過程與從氣體中滴下一滴液體相似,因此稱為博斯-愛因斯坦冷凝,上述三位物理學家的成就在於成功證實了這一理論。
與康奈爾和維曼使用銣原子不同的是,克特勒使用的是鈉原子,他製造出來的“冷凝物”包含更多的原子,因而對研究“玻色-愛因斯坦理論”有更重要的意義。
沃爾夫岡-凱特納1957年出生於德國海德堡,1986年在德國獲博士學位,目前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教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