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作品
四卷《現代世界體系》
《歷史資本主義》(1999年)
《知識的不確定性》(2006年,中文版)
思想背景
馬克思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理論,西方新左派思潮;現代化理論尤其是依附理論;歷史主義理論和全球化思想 。
主要思想
應當把整個世界作為一個單一的整體來考量;社會科學唯一合法和有意義的分析單位是內部具有單一、完整、廣泛、自足的社會分工的歷史體系。在今天的現代世界體系中存在著知識結構的危機:各種學科都被一種信念籠罩著:仿佛知識是確定的;其實知識真正並永遠是不確定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從封建主義的“蹂躪”中興起有三個條件是必須的:剝削和殖民化導致的地理擴展,對世界經濟各地區(比如中心、邊緣)的勞動控制不同方法的發展,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心國家的強國的發展。現代世界體系分為三個維度:一體化的世界經濟體、多民族國家體系和多元文化體;世界經濟體是現代世界體系的經濟功能體,是政治體、文化體存在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世界體系一旦建立,將圍繞兩個二分法運行:一是階級,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二是經濟專業化的空間等級,即中心地區和邊緣地區;“不等價交換”和“資本積累”是這個體系運行的動力。歷史資本主義不是一種進步而是退步,產業工人只占世界人口的一小部分,而世界勞動力的絕大部分,即生活在農村或在農村與城市貧民區之間流動的勞動力,他們的狀況比他們的祖先更糟。政治民主重要的不在於是否多黨制,而在於工人是否有自己的力量;只有自己的力量才能反映出自己的意見,單純的認為通過兩黨制的黨派鬥爭使選民的意見得到體現是不現實和幼稚的,因為選民的意向不只取決於哪個黨派更優秀,而是有更複雜的因素干擾民眾的選擇。
學術理念
沃勒斯坦是世界體系理論的創始人,他的多卷本專著《現代世界體系》集中討論了三個主題,即:世界體系的形成、運作及基本趨向。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較深刻地揭示了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的危機,是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理論新範式。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在對資本主義分析和世界體系未來展望時帶有局限性和歷史悲觀主義色彩。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1930- ),在西方學術界被稱為“新馬克思主義”學者,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校的傑出教授,擔任國際社會學協會主席等數十項學術職務。他發表的一系列論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產生和發展演變的專著,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巨大影響。當今西方學術界,把資本主義的歷史作為一個世界體系的歷史來研究,已經形成一個國際性學派。沃勒斯坦就是這個學派的核心人物。
世界體系理論興起於70年代,其標誌是美國社會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於1974年出版的《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16世紀資本主義農業和歐洲世界經濟的起源》。在20世紀50、60年代,以帕森斯為代表的現代化理論家認為,西方已開發國家所經歷的道路正是不已開發國家要重複的道路,即現代化就是西化、美國化。這種“西方中心論”遭到了眾多的反對,其中“依附論”和“世界體系論”就是兩種主要的回應。與“依附論”把國家作為研究單位不同的是,“世界體系”理論將世界看作一個整體,通過對政治、經濟和文明三個層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心——半邊緣——邊緣”結構的發展變遷和運作機制。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借鑑“世界體系”理論,更全面地解讀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矛盾、困境和發展趨勢,同時更清晰地看到作為“反體系”力量的社會主義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