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州刀剪

"以後,周圍村莊也陸續從盧家學藝,從而擴大了沂州剪刀的生產規模。 1958年,該社遷至九曲,改名為臨沂剪刀廠。 1986年後,沂州剪刀被列入國家計畫,年產能力可達70多萬把,總產值可達90多萬元。

沂州刀剪馳名蘇、魯、豫、皖,並遠銷東北三省,已有250多年的生產歷史。因剪刀上面印有沂州字樣和圖案,故名。
相傳沂州剪刀在清朝乾隆年間,出自鐵匠杜氏之手。杜氏老家在青州府,因家境貧寒,逃荒到沂州府,在沂州府南門裡的一棵大槐樹底下架爐鍛造剪刀,後來收城內姓王和城東桃園村姓盧的兩人為徒。二年後,徒弟盧回到本村自設紅爐造剪,苦心鑽研,在繼承和發揚杜氏剪刀工藝的基礎上,又有創新和提高,發揚了沂州剪刀的特色、特點,贏得了信譽。1935年《續修臨沂縣誌》中記載:"桃園卞家坊一帶出剪刀,不亞於城中杜姓所制。"並說:"這裡的剪刀,遠銷于山西和東北三省。"以後,周圍村莊也陸續從盧家學藝,從而擴大了沂州剪刀的生產規模。當時民間流傳著歌謠說:"尚學鈴鐺馬家的刀,杜家的剪子不用挑。" 
五十年代初,在桃園村成立了剪刀生產合作社,生產發展較快。1958年,該社遷至九曲,改名為臨沂剪刀廠。1981年,又建立了臨沂沂州工具廠。上級業務主管部門非常重視這一傳統知名產品的生產,從1983年開始,沂州剪刀被列入山東省日用工具生產的計畫。臨沂日用工具廠在手工操作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制剪刀由手工轉為半機械化生產。使該廠年生產能力達20萬把,產值為24萬元。1985年產量40萬把,產值48萬元,利稅近8萬元。1986年後,沂州剪刀被列入國家計畫,年產能力可達70多萬把,總產值可達90多萬元。產品不僅暢銷國內,而且列入外貿出口計畫,成為創匯產品。 
臨沂沂州刀剪有限公司在生產傳統沂州剪刀的基礎上,開拓了新產品――羊毛剪、園藝剪、白鐵剪、菜刀、鐮刀、剃刀、鑿子、錘子等系列產品。在該廠的影響和帶動下,許多老藝人重操舊業,收徒傳藝,出現了夫妻爐、父子爐、兄弟爐和專業戶、聯合體,使沂州剪刀大放光彩。據統計,該公司所在的九曲鎮生產剪刀等日用工具的已達40個村,2000多戶,年產剪刀600多萬把,菜刀200多萬把,創產值4000多萬元,利稅400多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