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我國穀子栽種的歷史相當久遠,黃河流域是小米的故鄉,西安半坡村發掘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里就有盛穀子的陶罐。小米在古時也叫粟或稷,是農耕文明中最早的產物。粟古稱禾即“和”之初文,謂中和的意思;是指粟的品質溫和,用以養生。谷中上等精良的又稱“粱”,如黃粱、青粱、白梁,都是指粟類而言,現一般稱穀子。自商代至秦漢,粟都被列為五穀之首。小米就是脫了皮的穀子。小米色澤金黃,顆粒渾圓,晶瑩明亮,粘糯芳香,油脂豐富,久貯不變,用小米麵做餅子和窩頭等,成品色鮮黃,形小巧精緻,香甜細膩。
穀子經過長期的馴化選育,迄今已培育出了1萬6千多個品種,山西產的“沁州黃”最是上品。
山西東南地區的沁縣古為沁州,這裡出產的“沁州黃”顆粒小,金黃色,被當地人稱為“金珠子”。在晉東南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話“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換沁州黃。”相傳古時沁州檀山上古廟裡的和尚都是受苦人出身,為了產糧度日就把附近貧脊的山坡地開墾出來種上“糙谷”。經過幾年馴化,所種糙谷變得米色蠟黃,顆粒圓潤,晶瑩明亮,吃來軟綿噴香。用這種米熬稀粥鍋邊不掛米粒,悶飯、蒸飯不就菜也越嚼越香,遂取名“爬山糙”。清代康熙年間保和殿大學士吳琠是沁州人,人稱“吳閣老”。他衣錦還鄉時聽說“爬山糙”品質極佳,便親自到檀山廟內品嘗,方知名不虛傳就把“爬山糙”的名稱改為“沁州黃”,並帶回皇宮進貢給康熙皇帝,康熙食後大加讚賞。這樣“沁州黃”便成了年年向皇帝進貢的珍品。因吳閣老使“沁州黃”名揚朝野,“吳閣老”也就成了“沁州黃”的代名詞。
生長環境
沁州黃的品種特殊,它擇土性很強,只適宜在山區瘠薄幹旱的土地生長,集中在沁縣次村鄉檀山、王朝、石料、鈔溝、東莊等十多個自然村,約1333公頃的土地上耕種,每公頃產量約1500公斤。把沁州黃在別處引植隔一年就完全退化。它與山東金鄉縣的金米、章丘縣的龍山米,河北蔚縣的桃花米,並稱為我國“四大名米”。 沁縣地處太行山深處,由於特殊的地理、氣候,特別適宜穀子的生長發育,因此“沁州黃小米”才谷香味濃,該產區海拔1131米,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年均日照1865小時,年平均氣溫16.5℃,全年無霜期330—340天,平均相對濕度70—80%,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略帶紅色,十分宜於農作物生長。
營養價值
小米本來就有滋補功效,在北方婦女生孩子以後要喝小米稀飯窩雞蛋,可以滋補產後的虛弱。沁縣地處太行山深處,由於特殊的地理、氣候,特別適宜於穀子的生長發育,因此“沁州黃”才谷香味濃,植物脂肪、可溶性糖類、粗纖維、蛋白質含量均優於普通小米、大米等。常食此米可治療脾胃虛弱、反胃嘔吐、腹瀉等,還具有養陰、壯陽、清熱、利尿、等功能,對高血壓、皮膚病、炎症均有一定的預防和抑制作用。有腎病者直常食,脾胃虛者宜久食。
特點
沁縣五穀神嶺的沁州黃有機小米,是優良黃小米的米種源傳承,數百年皇家貢米歷史。精米、米色蠟黃,顆粒圓潤,晶瑩明亮,烹味食味濃香四溢,吃來軟綿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