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集鎮

汶上集鎮

成武縣汶上集鎮是山東省建制中心鎮,地處成武縣、定陶區、巨野縣三縣區交界處,轄63個行政村,7.3萬人,11萬畝耕地,轄區面積110平方公里。境內地勢平坦,土壤中性,溫帶氣候,光照充足,雨熱同期,四季分明。 汶上集鎮是全國重點鎮、全國生態鎮、全國平原綠化先進鄉鎮、全國億萬農民健身先進鄉鎮、山東省首批中心鎮、山東省小城鎮建設明星鄉鎮、山東省“百鎮建設示範行動”示範鎮、山東省環境優美鄉鎮、山東省文明鄉鎮、山東省宜居小鎮、菏澤市“十大魅力”鄉鎮。 汶上集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民風淳樸,誕生了中國第一位武狀元陳超、全國學雷鋒標兵司春玉。 汶上集是一個古老集鎮,明代為成武縣三十七里之一。其名稱來歷為:古菏水有小支流叫汶河,人們傍河成村,因居汶河上游而得名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汶上集鎮 汶上集鎮

汶上集鎮地處成武、定陶、巨野三縣區交界處,距成武縣城20公里,東豐公路、德商公路兩條省道穿過境內,橫跨萬福河、東魚河北支、安濟河、南坡河四道河流。汶上集鎮交通十分便利,東臨津浦鐵路和京福、京滬高速公路,西靠京九鐵路,北依新(鄉)石(石臼所)鐵路,南傍隴海鐵路幹線,東接105國道,日(日照)東(東明)高速公路和德(德州)商(商丘)高速公路交錯,省級東(山東省東明縣)豐(江蘇省豐縣)公路、德(山東省德州市)商(河南省商丘市)公路在境內縱橫交匯,橫貫全鎮的東漁河北支、萬福河直接與京杭大運河通航,水路、陸地交通四通八達。

土地人口

全鎮總面積110平方公里,11.5萬畝耕地,轄63行政村,113個自然村,6.6萬人。

經濟發展

辣椒 辣椒

汶上集鎮是山東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建制中心鎮。該鎮大力實施“工業立鎮,工業興鎮”戰略,促進了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2005年,全鎮共完成GDP2.3億元,財政收入730萬元,人均純收入3211元。汶上集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全國平原綠化先進鄉鎮、菏澤市蔬菜生產示範鄉鎮、成武縣較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和辣椒生產基地。並誕生了新中國第一位武狀元陳超、全國學雷鋒標兵司春玉。汶上集鎮是菏澤市以蔬菜、棉、林、糧生產和畜牧養殖為基礎,以農副產品加工為支柱的經濟強鎮,是全國平原綠化先進鎮、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山東省小城鎮建設明星鄉鎮、菏澤市蔬菜生產重點示範鄉鎮、新農村建設示範鄉鎮、平安建設先進鄉鎮、林網建設基地、辣椒生產基地。

產業特色

“牛郎織女”並肩創業

種植示範園 種植示範園

汶上集鎮是一個勞務輸出大鎮,每年外出務工經商的逾1.2萬人,精壯勞力外出,婦孺老人留守,對廣大育齡婦女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不便。既要照管老人孩子,又要從事農田勞作,護守家園。有的丈夫外出數年不返,夫妻多年分居,導致夫妻不和。有的老人受孤單,孩子受冷落,為社會的安定和諧布下陰影。汶上集鎮黨委政府採取興建工業園區、養殖小區、特種種植示範園等基地,組織成立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鼓勵外出人員返鄉創業,為他們打造平台,激發了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熱情。2006年以來,在汶上集鎮各村湧現出雞鴨養殖夫妻棚242個,搞運輸、販運的夫妻車500多輛,從事送客服務和服裝銷售的夫妻店300多家。

“娘子軍”致富路上展風采

在汶上集鎮活躍著一群致富娘子軍。她們從思想上轉變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紛紛補腦子、闖路子、想法子,廣泛參與能源結構調整,依靠勤勞雙手和聰明智慧,在新農村建設的致富路上大展風采。補腦子,農業結構調整異軍突起。學科技、用科技,眼下已成為該鎮廣大育齡婦女的共識。鎮裡積極為她們搭建科技致富信息平台,利用農閒季節或晚上,組織她們到村科技夜校或人口學校去學文化、學知識,讓她們把學到的“科學種植、養殖”專業知識用於農作物種植、配方施肥、果樹嫁接、特種養殖等。通過多渠道學習,該鎮大多數育齡婦女都掌握了至少一門實用技術,湧現出蔬菜、毛兔、生豬等養殖以及製衣、刺繡等手工製作大戶200多個,500多名育齡婦女成為科技致富帶頭人。闖路子,抓市場,爭做商海弄潮人。汶上集鎮處於成武、巨野、定陶三縣交界處,人流如潮,物流似河,市場活躍。很多育齡婦女利用這一優勢,自願執行晚婚晚育政策,離開“鍋台”上“櫃檯”。有的在服務行業當工人,有的不出門就成了上班族,到窯場、建築隊當“泥腿子”都是育齡婦女掙錢的好門路。還有人辦起了小飯店、小攤點、服裝店、美容店等店鋪,自己當上了小老闆。據統計,該鎮從事服務行業的育齡婦女達2000餘人,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著名景點

苗好謙先塋碑

苗好謙(約公元1240年-約公元1312年),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縣汶上集鎮前苗樓村)人,我國古代著名農學家。苗好謙死後,皇帝賜其中書省參知政事,謚訓肅,安葬於今成武汶上集鎮前苗樓村,並立有苗好謙先塋碑。

現該碑下半部淤埋於地下,碑身地上部分高340厘米、寬120厘米、厚33厘米,碑帽高140厘米,額曰“廉訪苗公先瑩墓碑銘”,背額曰“苗氏宗系之圖”,國子博士從侍郎江南諸道行御史台監察御史劉泰撰文,中順大夫陝北諸道行御史台治書侍御史馬敬之書丹,資善大夫御史台中丞翼德方篆額。

歷史名人

苗好謙,我國古著名農學家,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縣汶上集鎮前苗樓村)人。初任都察院屬員,延祐三年(1316)年升任淮東廉訪司僉事,因“善課桑農”,皇帝“賜衣一襲”,後入朝為司農丞,著有《栽桑圖說》和《農桑輯要》,受到皇帝讚許:“農桑衣食之本,此圖甚善”。遂命刊印千冊,散之民間。並晉升苗好謙為御史中丞。

苗好謙出仕為官之後,先任都察院屬員,後任工部、樞密院吏曹,大德改元升為大宗正府都事。他剛正不阿,秉公執法,頗得民心。有一次,一官庭豪門的一袋貨物遺落在運輸途中,被幾個老百姓撿到私分。官庭尋找貨物的下落,追查到了這幾個人,打算處以死刑,以殺雞儆猴。苗好謙認為這是濫用刑法,草菅人命,於是據理力爭。最後貨物收回,並對當事人進行了批評教育,之後息事放人。
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苗好謙升任丞務郎、大都路總管府推官,不久再拜御史台監察御史。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遷江南諸道御史台都事。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任奉訓大夫、淮西江北道肅政廉訪史。他執法嚴明,不徇私情,貪贓枉法之人無不戰戰兢兢,心驚膽寒。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升任淮東廉訪司僉事,因“善課桑農”,皇帝“賜衣一襲”。
後來,由於苗好謙在農學方面成績卓著,遂令其入朝為司農丞,全面指導全國農業生產。苗好謙傾注多年心血,大展平生所學,繼先前編著成《農桑輯要》六卷之後,又完成《栽桑圖說》一書。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經大司農買住等向仁宗推薦,受到皇帝讚許:“農桑,衣食之本。此圖甚善。”遂下令刊印千冊,散之民間,並晉升苗好謙為御史中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