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左山寺,又名左山禪寺,於定陶縣馬集鎮郭莊村南300米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名興華禪院,建於東漢年間,隋、唐、宋時最為興盛。明代寺院占地2.67餘公頃,自南至北依次建有戲樓、寺門、鐘樓、鼓樓、關帝廟、白衣奶奶廟、龍王殿、祖師廟等300餘間,以天王殿、十八羅漢堂、立佛殿、睡佛殿、藏經殿和百神殿最為雄偉。殿中的神像雕刻精巧,造型優美,百神殿百尊神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寺院西南角有寶乘塔,下藏舍利子6顆,山後有左丘明墓。
“文革”期間,寺院遭到嚴重破壞,僅存石碑50餘塊和一些殿柱底座。1995年,原力本屯鄉黨委、政府為更好地保護這一歷史文化遺產,專門成立了左山寺保護修復委員會,多方尋找失落的碑刻,現存有石碑40餘塊,其中北宋時期的透龍碑最為珍貴,該碑高2.2米,寬1米,上有“左山寺”三字,中間有三個圓孔,上下相距0.5米,無論從哪個孔往同一方向看,效果完全相同,由此可見古代藝人的別具匠心。該碑與龍王廟、白衣奶奶廟的位置呈三角形,看去卻如一條直線,故民間有“向南望到南天門(白衣奶奶廟),向北望到九龍潭(龍王廟)”的說法。浙江圓覺寺出資修建的大雄寶殿重檐歇山式,高大雄偉,比例適度,裝飾華麗精細,殿內用楠木雕刻的釋迦牟尼、阿難、迦葉兩弟子、送子觀音和眾羅漢,刀法純熟,構思精細,姿態優美,神態逼真。
歷史
東漢時期
左山禪寺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時期,就已在左山前建寺,林蔭深處建一 佛堂---堂林寺。隋朝時,名為法源寺,並於寺內西南角處建造寶乘塔,塔下藏定光佛牙舍利六顆。定光佛又稱錠光佛、燃燈佛,是時代最早,輩分最高的佛祖。佛祖舍利在佛教中石一種至高無上的聖物,舍利在即佛在,因而受到佛教信徒的頂禮膜拜,法源寺從此聲名顯赫,被稱為“全國六大名寺之一”。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該寺名為興化禪寺,又名左山寺,該寺仍保持著占地120畝和殿堂客房200餘間的規模。民國時期,廟堂被扒,佛像被推倒,天王殿和陪殿被拆除。一代宗師臨濟法師在此剃度、唐朝高僧趙州從諗和尚落髮出家的古老寺廟,落入悽慘境地。
看到千年古剎、一片荒涼,一來法師決心重振左山禪寺昔日輝煌。經過幾年殫精竭慮的發展,寺內終於建起了大雄寶殿、念佛堂、客房、寮房、女眾院、齋房等,院內樹草茂盛,環境優美,生機盎然。對此,一來法師有著清醒的認識,“在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左山禪寺才得以快速發展。”早中晚時,僧人和居士(未出家的佛教信徒)在大雄寶殿誦經。當日午時誦經後,記者有幸和10多名居士以及寺內常住僧人在齋房共同用餐。男東女西落座,合掌誦經後,廚師上菜上飯,豆腐白菜燉粉條、冬粉黃瓜,一熱一涼兩道菜,大米飯、蒸野菜,饅頭、大米湯。每人面前有兩個碗、一副筷子,全經過消毒櫃消毒。“正月十五來寺里的客人眾多,這座六間齋房曾容納過500人就餐,10分鐘後,清場,再進來500人。”飯後,一來法師介紹說,這裡的廚師都是附近村民自願擔任,沒有工資,所有的客人吃齋飯全部免費。
午飯後,客人可在寮房小憩,也可在登記後住宿。和吃齋飯一樣,住宿也實行免費制。“每年菏澤國際牡丹花會期間,客房裡住滿了客人。”一來法師帶領記者走進寮房,一色的大通鋪,床鋪乾淨整潔。而女眾院內,有常年居住於此的老年女居士,“為方便她們生活起居,房內配有衛生間。”
這座被山東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寺院,建築面積70畝。“在不久的將來,這裡還將繼續擴建,建設一座萬佛樓。”一來法師說。
其實,在當地政府的規劃中,圍繞著這座古老的寺院,還將建設近千畝的左山文化園,龍山文化遺址、堯舜禹廟、左丘明紀念館、吳起紀念館、素齋一條街、佛文化一條街等,以文化旅遊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文革期間
“文革”期間,寺院遭到嚴重破壞,現僅保存石碑50餘塊。以其中北宋時期的 透玲碑最為珍貴,該碑高2.2米,寬1米,上有“左山寺”三字,中間有三個圓孔,上下相距0.5米,無論從哪個孔往同一方向看,效果完全相同,由此可見古代藝人的別具匠心。該碑與龍王廟、白衣奶奶廟的位置呈三角形,看去卻如一條直線,故民間有“向南望到南天門(白衣奶奶廟),向北望到九龍潭(龍王廟)”的說法。重修的大雄寶殿重檐歇山式,高大雄偉,比例適度,裝飾華麗精細,殿內用楠木雕刻的釋迦牟尼、阿難、迦葉,刀法純熟,構思精細,姿態優美,神態逼真。
著名原因
左山寺之所以著名,還因為寺中藏有佛教聖物——定光佛舍利。定光佛又稱錠光佛、燃燈佛,佛經《大智度論》里說他出生時,周身放光,亮如明燈,故名“燃燈”。在佛教諸體系中,定光佛為前世佛,與現世佛釋迦牟尼佛、來世佛彌勒尊佛共同組成以時間為序的豎三世佛。在大乘佛教中,既有按時間分的豎三世佛,還有按空間分的橫三世佛:中央娑婆世界為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為阿彌陀佛,東方淨琉璃世界為藥師佛,豎三世佛與橫三世佛構成佛教的縱橫時空體系。傳說如來佛還是孩提時,曾經將青蓮花供養燃燈佛,燃燈佛對他授記(預言)道:“經過九十一劫後叫賢劫,那時你會成佛,號釋迦牟尼”。
文獻考證
左山禪寺歷史上可謂高僧輩出。唐朝高僧趙州從諗和尚最初就是從龍興寺(現左山寺)落髮出家。趙州和尚,又稱從諗禪師,俗姓郝,曹州(現菏澤市)郝鄉人,後因久居趙州(現石家莊趙縣),被稱為趙州和
尚。從諗禪師曾在池州南泉寺普願禪師門下參禪,因體悟心法禪機,受到普願的嫡傳,成為南泉普願禪師的法嗣。他離開南泉後參訪各地,直到晚年才到趙州的觀音院(現柏林禪寺)居住傳法。趙州和尚在趙州一帶傳法40餘年,於唐乾寧四年(897年)圓寂,世壽120歲,後皇帝謚“真際大師”。從諗的禪法為世人所重,《景德傳燈錄?趙州和尚傳》謂:“師之玄言布於天下,時謂趙州門風,皆悚然信伏矣”。
梁普通元年〈520〉由南天竺菩提達摩來華,中國始有禪宗,經慧可、僧璨、道、弘忍至惠能〈638-713〉,約二百年間,於初唐以惠能為代表的南宗一派,是實際的禪宗創始人,影響到全國的發展,並形成以後的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黃龍及楊岐五家七宗。自唐至元、明,一直不衰,發揮了自悟本心的頓悟禪,打破了教下的三祇成佛之說。唐末臨濟宗創始人,為黃檗的著名弟子義玄禪師,以單刀直入,簡明扼要的禪法,接引學人。涅盤經云:“眾生皆有佛性。”即有佛性,如何成佛?臨濟提出“一心既無,隨處解脫。”可謂是精闢深入,開悟超絕之言,諸佛無心,故證無上道,凡夫有心,故墮入在生死。《黃檗斷際傳法心要》云:“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何故?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心自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卻成有,默契而已,絕諸思議,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心是本源清淨佛,人皆有之,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心離真,皆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於心,不可以佛更求於佛,不可以法更求於法,故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
臨濟早期故里資料未定,因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祖堂集》二十卷散佚,宋《景德傳燈錄》三十卷,於景德元年(1004)入藏,其卷十二載:鎮州臨濟義玄 禪師,曹州南華人。直到1912年日本學者於韓國發現《祖堂集》古本,本書卷十九:”師諱義玄,姓邢,曹南人也。“始知南華與曹南並非一地。據《曹南文獻錄》、《山東省曹縣地名志》、《邢氏家譜》、《臨濟錄抄書集成》、《曹州府縣誌》、《史記會注考證》等書證實,臨濟並非曹州南華人,確係曹南(曹縣)邢寨村人。於村鄰隆興寺出家,義玄為俗名。臨濟弘法主要在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至宗鹹通八年(867)。這十四年中,以臨濟四喝、三玄三要、四賓主、四料簡、無位真人、一心也無,為接引學人之重要宗旨,嗣法弟子二十餘人,得法弟子不計其數,法布全國,且傳至越、韓、日等國。曾獲各家好評。《臨濟錄》之各代刊定及其流傳分五代、兩宋、明清。《臨濟錄》內容,分上堂、示眾、勘辨及行錄,蓋括全文。自美國於1893年召開世界宗教大會後,中日禪宗已受到歐美各國的重視,美、英、 法、德及意等國,普遍興建禪寺,參研禪理,臨濟之”無心見性“,更是受到國際學者的重視與探討,窮根究底,直探靈源,在無中彰現出本有之妙心,所謂:”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國際是一座莊嚴無瑕的蓮花世界,和平吉祥,清淨不染,芸芸眾生,於此大海中孕育及臨濟心燈的傳承密印,終成無上正等正覺。偈云:拈花微笑一枝蓮,不染清淨天自然;碧海波影清涼月,跳得月過牢獄關。其覺悟眾生之功,既溥且遠矣!
定位疑點
詳細地點
漢代古乘氏縣(今巨野龍堌鎮西南清涼寺、張表集、馬營里一帶,詳細地點有待考證)之南部的汶上集鎮西窯廠發現有記載左山寺的《唐碑》,北魏太和乘氏縣(今菏澤城西偏南處,劉宋廢后、北魏太和十二乘氏縣從北魏太和十二年設定到金大定六年撤縣,歷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金八朝678年,再沒有設定乘氏縣,今有古乘氏縣城遺址)之南部的馬集鎮郭莊處的左城,在《菏澤市地圖》上看:(巨野縣龍堌鎮的)古漢乘氏縣古城和(成武縣汶上集鎮)西窯廠(距政府駐地西1公里)的連線與(今菏澤城)北魏乘氏縣古城和(定陶縣馬集鎮)郭莊的連線基本平行,好像平行移動一般,從定陶的東部平移到定陶的西部,兩線的長短也相當,只不過汶上集鎮的左山寺(筆者語,倘若有的話)的地點有待考證,地點有不確定的性。
這咋能么巧合?難道不值得有關專家學者探究嗎?
古唐碑和左花堌堆
陶丘的論述:《漢 典 》:(1)。兩重的山丘。《爾雅·釋丘》:“丘一成為敦丘,再成為陶丘。” 邢昺 疏:“丘形上有兩丘相重累者,名陶丘。” 郝懿行 義疏:“陶從陶,陶是瓦器,丘形重累似之。”(2)。古地名。在今山東定陶西北。《書·禹貢》:“導沇水 ,東流為濟,入於河 ,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 孔穎達疏引郭璞曰:“今 濟陰 定陶城 中有 陶丘 .”《後漢書·明帝紀》:“ 陶丘之北,漸就壤墳,故薦嘉玉絜牲,以禮河神。” 李賢注引孫炎曰:“形如累兩盂也。”(3)。複姓。 春秋齊有大夫陶丘德 ;漢侍御陶丘仁 。見《通志·氏族三》。《說文解字》:陶丘,又名斧丘、釜丘,兩重的山丘。這就說明:遠古時期的陶丘中間有敦(堌堆)丘,外圍一周有類似大堤的土丘 ,當然堤丘高低不平,堤丘和敦丘之間有古菏水、古汶水、古趙王河等等。這裡不談古陶丘的南、北、西方的堤丘,而談陶丘之左(東)的堤丘,是不是叫陶左丘,或左丘或左山呢?,當然這個左丘包過左花堌堆、瓦崗寨遺址、寶峰禪寺堌堆、羅漢堌堆、崗子祝樓、玉皇廟堌堆等等所代表的高丘地帶。唐開元年間此地至少還有8米以上丘陵存在(開元唐碑可做為佐證,現存於成武縣文化局),隨著歷朝歷代的水患淤積,陶丘之左的堤丘即左丘被洪水基本淤平,因西面的地勢高,左山之寺隨時向西沿堤丘遷移,這就演變成現在的馬集鎮的左山寺(筆者如此認為)。
定位參照物
左山寺的定位參照物是以古乘氏縣做參照物,還是以左城、左山、左丘明生活地點作參照物,如若以左城定左山,以左山再定左山寺,那左山寺就應在定陶的馬集鎮;如若以乘氏縣古城的遠近定左山寺,以漢朝乘氏縣古城地定位左山寺,那左山寺應該在成武縣的汶上集鎮。以北魏太和乘氏縣古城地定位左山寺,那左山寺應該在定陶縣的馬集鎮;若以左丘明生活地定位左山寺,左丘明為魯國史官,成武縣汶上集鎮為魯國的可信度要比定陶縣馬集鎮的要高,因定陶縣馬集鎮在左丘明時代應為曹國地,這樣看來左丘明是魯國人而不是曹國人,左山寺應在成武汶上集鎮。左山寺建於漢代已無可爭議。
左崗而定左山
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以前,在今成武縣汶上集鎮就有左山寺,而臨濟大師是公元742年出生,他名義玄,離狐南華人(今曹縣安仁集),安仁集距定陶馬集鎮郭莊與成武汶上集鎮西窯廠的距離非常接近,均在30里左右。而馬集鎮郭莊村的左山寺在東漢稱堂林寺,在隋朝稱法源寺,唐朝叫龍興寺,在宋、元時期仍名興化禪院,明代仍稱興化禪寺,又名左山寺,從這點看出定陶馬集鎮的左山寺只在明朝以後成名,以前從沒叫過左山寺,只有清朝學者考證左城、左崗而定左山,再有左山寺之名。
馬寺是否是左山寺
據《成武縣地名志》和《董氏族譜》記載:董希聖於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村西當時是過古濟水河去成武的交通要口,時常停船,故村名為董口。董口村位於汶上集鎮東南4公里,其西鄰就是古濟水河道。筆者認為:臨濟大師也可能在這裡的寺院裡修行,離此處最近的寺院當屬寶峰禪院——即寶峰禪寺,該寺敬拜的為西天佛祖。相傳此高丘出過寶物(是否是舍利子呢,筆者心想),故稱寶峰寺,後馬氏建寺又稱馬寺。馬寺是否是左山寺有待考證。
是否與左丘明有關
汶上集鎮有許多左氏、邱氏人家居住,是否也與左丘明有關呢,只得人們深思和探究。汶上集鎮北部陳前朱樓等村仍傳七十二眼井和七十二座廟的故事,這些是否也與左山寺和臨濟大師有關呢?筆者近期隨成武縣同仁搞文物普查所知。
保護
現任主持上一下來法師,慈眉善目,談吐睿智,應眾居士拜請,從山西五台來至左山寺。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殫精竭慮,一磚一瓦,苦心經營。得到了菏澤市政府和定陶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大德善信的大力支持。率四眾弟子,先後重建了兩棟寮房、念佛堂、齋堂、山門、古井石亭,正在建的有天王殿、放生池、兩座佛塔等。
左山寺
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排練,一部以菏澤市定陶縣左山禪寺為背景,充分展現菏澤禪武文化魅力的大型原創功夫舞台劇《左山傳奇》,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8月6日,《左山傳奇》首度公演,立即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人們普遍認為,《左山傳奇》的精彩亮相,是繼《狗娃鬧春》、《水滸少年》之後,我市打造的又一張展示菏澤武術文化的名片。
《左山傳奇》首演震撼觀眾
菏澤電視台主任記者 張興彥
一部以”中國功夫,震撼演繹;左山禪武,書寫傳奇“為主題的大型原創功夫舞台劇《左山傳奇》,經過精心趕排,於8月6日正式與觀眾見面。
首場公演在菏澤電視台800平方米演播大廳舉行。市領導王文升、宋新立、孫豐華、湯建梅、李法洪、黃秀玲,和400多名觀眾一道,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演出。
打造視覺盛宴
《左山傳奇》講述了左山等僧將為了用佛法普渡眾生,救萬民於水火,歷盡艱辛,捨生忘死,護送定光舍利子遠赴中原的經歷。
該劇不同於影視功夫片《臥虎藏龍》和《功夫》,也不同於武術院校的傳統套路和武術絕技表演。它通過劇情,把左山弟子在左山寺的一切生活情節,以及習武、坐禪、護法等情景全部融合在舞台演出中。全劇劇情全部通過肢體語言來實現,沒有一句台詞。配樂則選用菏澤本土民樂,使觀眾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方位感官的衝擊,來領略”禪靜如水,武烈似火“的中國功夫的魅力。同時,進一步加深對中國佛教文化,尤其是禪武合一的菏澤左山武術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菏澤左山禪武文化是中國北方武術文化的傑出代表,具有哲理性、技擊性、健身性和娛樂性,並與世界體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菏澤百姓歷來崇文尚武,流傳下來的武術拳種有,梅花拳、洪拳、猴拳、少林拳、太極拳等近40種。尚武精神在這裡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清朝光緒年間的曹州大刀會和1899年的曹州義和團高舉滅洋反清的旗幟,抗擊侵略,抗擊壓迫,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抗戰時期,國民革命軍二十九軍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將軍手下的大刀隊更是讓日寇聞風喪膽。大刀隊砍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砍出了中華民族的骨氣。
新中國成立後,優秀傳統武術藝術得到了弘揚,目前,全市有80%的鄉鎮開展有武術健身活動,各類武術社團達1800多個,常年習武者超過30萬之眾。在山東省歷屆運動會的武術比賽中,菏澤選手都取得了驕人成績。共獲獎牌 636枚,其中金牌192枚,銀牌120枚,銅牌144枚。參加全國”武士杯“武術比賽累計獲獎牌225 枚,其中金牌34枚,銀牌18枚,銅牌26枚。1992年,鄆城、牡丹區、單縣、巨野、鄄城等五縣區相繼被國家體委命名為”武術之鄉“。全國武術全能冠軍張玉萍、現代中國武狀元陳超,是菏澤市培養、輸送的優秀代表人物。
大型原創功夫舞台劇《左山傳奇》的出爐,就是想走出一條有別於一般武術舞蹈表演和武術絕技表演的路子。通過劇情展示,為觀眾打造一場衝擊靈魂的原創功夫視覺盛宴。
醞釀全球巡演
該劇由左山禪寺武僧團總教頭卞方擔綱導演。卞方原為河南少林寺武術館國際教學部總教練,曾在《禪武不二》、《十三棍僧》、《鐵血少林》等大型功夫劇中擔任武術指導和總導演,出訪過26個國家和地區。
卞方對孕育著菏澤禪武文化的左山寺有著深厚的感情,一直想以左山寺為背景,創作一部充分展示菏澤武術文化特殊魅力的功夫劇。2007年6月,他和中國梅花拳傳人、武術大師賈其倫先生的弟子、菏澤市牡丹區政協委員、菏澤市第一屆”十大傑出創業家“楊國鋼先生再次相遇。兩人經過切磋和探討,隨即投入緊張的籌備工作。2008年年初,《左山傳奇》劇組在菏澤成立。
劇目在編排過程中,得到了左山禪寺住持一來法師的大力支持。劇組主要演員均來自左山禪寺護寺武僧。左山禪寺護寺武僧現有成員50餘人,平均年齡21歲,全部為全國各地的青年武術精英。其中,左山寺護寺武僧教頭程志酉、張濱領銜主演劇中人物左山和煉獄。程志酉和張濱均出任過河南少林寺武術館教練,曾在多部功夫劇中擔任男主角。
據了解,目前,《左山傳奇》正在積極申請參與山東文化產業國際博覽會(2008年9月27日-30日在濟南舉辦)。同時,一項面向世界的全球演出計畫也在醞釀中。海外演出的第一站將選在法國。
另據該劇總出品人楊國鋼先生透露,《左山傳奇》全球演出計畫將著眼菏澤地域文化,深挖左山寺佛學禪武精髓,讓國外人士更多地了解菏澤的風土人情,為推進菏澤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加強菏澤與世界旅遊文化的交流與合作,發揮應有的作用。
為配合全球演出計畫的實施,《左山傳奇》的情景地左山寺也在加緊整修。一期工程的地藏王殿和觀音殿,已完成了六大判官和十八羅漢泥塑的雕刻,彩繪不久即可進行。
左山寺原名興化寺,興建於東漢時期,距今有著1900多年的歷史。它坐落在菏澤市南20公里處。據史料記載,明代時,左山寺院的占地面積一度達到200畝,自南至北依次建有戲樓、寺門、鐘樓、鼓樓、關帝廟、白衣奶奶廟、龍王殿、祖師廟等建築群,殿堂樓閣總計300餘間。其中尤以天王殿、十八羅漢堂、立佛殿、睡佛殿、藏經殿和百神殿最為雄偉。殿中的神像雕刻精巧,造型優美,百神殿百尊神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寺院西南角有寶乘塔,下藏舍利子6顆,山後有左丘明墓(也有傳說稱是左父墓)。然而,此建築群於抗戰時期被毀,僅存的大雄寶殿屬明清建築。該殿重檐歇山式,高大雄偉,裝飾華麗精細,殿內用楠木雕刻的釋迦牟尼、阿難、迦葉兩弟子、送子觀音和眾羅漢,刀法細膩,構思精細,姿態優美,神態逼真。
1982年,左山寺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傳承和弘揚左山禪武文化,進一步挖掘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12月,在有關部門的倡議下,菏澤左山禪武文化交流中心正式成立。
楊國鋼先生認為,《左山傳奇》全球演出計畫付諸實施後,對菏澤武術文化和菏澤武術旅遊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同時,此項事業有助於傳承和開發菏澤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於推進菏澤市的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
人們普遍認為,《左山傳奇》的精彩亮相,是繼《狗娃鬧春》、《水滸少年》之後,我市打造的又一張展示菏澤武術文化的名片。 (原載《菏澤廣播電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