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資源
汴泗河為山洪性河流,多年平均流量為12.2立方米/秒,徑流變差係數0.65。河水主要由降水補給,汛期洪水集中,常形成洪澇災害。1949年後,為根治水患開發水利,先後修建了賀莊、華村、龍灣套和尼山等120多座大小水庫及其他治山治坡工程,下流河道也進行了疏浚,基本上解除了水害。
流域內煤炭資源豐富,兗州煤田即坐落其中。汴泗河流域現有耕地9.6萬公頃,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花生和棉花、山丘區林果業也較重要。
河流支流
古汴泗河原為淮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在魯橋鎮以南循今京杭運河至南陽鎮,穿南陽湖而南,經今昭陽湖西,江蘇省沛縣東,又南至今徐州市東,東南經今泗陽縣至今淮陰縣碼頭鎮(即古淮陰縣)北入淮河。1128~1855年黃河奪淮入海期間,今徐州市以下河道被黃河侵奪。黃河北徙後失去入淮的流路。從此,汴泗河之稱僅限於上游魯橋鎮以上一段。
河流現狀
目前汴泗河除雨季有些水外,其它時間基本處於乾枯狀態,加之上游工礦企業排污嚴重,生態環境已經相當惡劣。
河流歷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裡的“川”正是說的汴泗河。朱熹的“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亦是在汴泗河邊上所吟借黃河的洪水侵擾南宋,致使暴虐的黃河在無遮無擋的淮北平原,一瀉千里,搶去淮河入海的水道,自此,黃河開始了長達七百多年的奪淮歷史。
形勢
挾帶一萬多億噸泥沙的黃水,使魯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蘇北淮陰以下入海河道被夷為平地,逼淮從洪澤湖南決入江;無數支流和湖泊被淤淺或被荒廢,整個淮河水系遭到徹底破壞。黃河使淮河環境的變遷,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見的變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
1546年後,人為地把黃河引入汴泗河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而言。由於黃強淮弱,淮河下游積沙漸高,形成地上河。淮河不再成為一條暢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較低地方,即在淮泗匯口以上的洪澤湖區,首先積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連起來,成為洪澤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