汧陽間

首聯寫登高所見,描寫汧陽的水和山,汧水悠悠遠去,汧山橫亘靜臥。一幅山橫水縱、動靜並存的遠景圖展現在詩人的眼前。頷聯轉寫近景,暗襯出天色將晚,點明是秋日的黃昏。頸聯深入一層描摹邊地風貌,尾聯則以閣上所聞,敘寫邊地景色,說明這裡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全詩,詩人運用貼切的比喻,生動的形象,語淡情濃的文字,描繪出祖國的邊地的壯美風光。

作品原文

汧水悠悠去似絣,遠山如畫翠眉橫。
僧尋野渡歸吳岳,雁帶斜陽入渭城。
邊靜不收蕃帳馬,地貧惟賣隴山鸚。
牧童何處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聲。

作品欣賞

汧(qiān千)陽,即陝西省汧陽縣,縣內有發源於汧山南麓的汧水流經全境。這首七律描述了詩人於黃昏時分佇立於縣城頭閣樓上的所見所聞。首聯寫登高所見,一連用帶子(bēng,崩,帶子)、女子的粉黛眉痕兩個比喻,描寫汧陽的水和山:汧水悠悠遠去,汧山橫亘靜臥。一幅山橫水縱、動靜並存的遠景圖展現在詩人的眼前。頷聯轉寫近景,“僧尋野渡”,暗襯出天色將晚;“雁帶斜陽”,點明是秋日的黃昏。孤僧獨尋,寒雁飛歸,夕陽落照,展現出邊地獨有的風光。頸聯深入一層描摹邊地風貌,說“邊靜”,補以“不收蕃帳馬”;寫地貧,續以“唯賣隴山鸚”,其貧、其靜則無以復加。尾聯則以閣上所聞,敘寫邊地景色:牧童羌笛吹奏《梅花落》古曲,說明這裡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縱觀全詩,詩人運用貼切的比喻,生動的形象,語淡情濃的文字,描繪出祖國的邊地的壯美風光,樸素之中透示著光華。

作者簡介

韋莊(約836~910),唐初宰相韋見素後人,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為人疏曠不拘,任性自用。廣明元年(880)四十五歲,在長安應舉,正值黃巢軍攻入長安,遂陷於戰亂,與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始離長安赴洛陽。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歲作《秦婦吟》。不久避戰亂去到江南,五十八歲回到長安,一心想要應試,以伸展其治國平天下之抱負。乾寧元年(894)五十九歲登進士第,授校書郎。乾寧四年(897),時年六十二歲,被“宣諭和協使”李洵聘為書記,同至西川,結識了西川節度使王建,回長安後,改任左補闕。天復元年(901)六十六歲,應王建之聘入川為掌書記。天祐四年(907),朱溫篡唐。唐亡,力勸王建稱帝,王建為前蜀皇帝後,任命他為宰相,蜀之開國制度多出其手,後終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歲卒於成都花林坊。主要作品 詩詞都很有名,詩方面今傳《浣花集》十卷。韋莊曾經家陷黃巢兵亂,身困重圍,又為病困。 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陽,著《秦婦吟》。長詩《秦婦吟》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遭遇,在當時頗負盛名,但詩中對黃巢農民起義軍頗多詆毀。後人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韋莊的《秦婦吟》並稱為“樂府三絕”。所作詞語言清麗,多用白描手法,寫閨情離愁和遊樂生活,情凝詞中,讀之始化,以至瀰漫充溢於臟腑。其詞無專集,散見於《花間集》、《尊前集》和《全唐詩》等總集中,近人王國維、劉毓盤輯為《浣花詞》一卷,凡五十四首,蓋取其詩集為名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四]、[五])、《浣溪沙》(五)、《應天長》(二)、《荷葉杯》([一]、[二])、《清平樂》(三)、《謁金門》([二]、[三])、《河傳》(二)、《天仙子》([二]、[四])、《訴衷情》(一)、《女冠子》([一]、[二])、《木蘭花》等。韋莊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的重要詞人,並稱“溫韋”。溫穠麗,韋清新。詩人韋應物四世孫。至韋莊時,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