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培育黃顙魚魚種技術

待魚種長到8厘米時,即可進行分池,再放入成魚池塘中飼養成魚。 在投放2厘米的苗種時,池塘中浮遊動物量可以基本上滿足幾天的需求量。 (4)苗種培育期間,也是蝌蚪和各種有害水生昆蟲繁衍的旺期,應隨時撈出池塘中的蝌蚪,以免蝌蚪搶食魚種的飼料。

根據此時黃顙魚苗規格增大、攝食習性基本上與成魚相似,集群體較強、攝食量增大以及對生態環境適應性較強等特點,在培育過程中水溫均較高的情況下,必須根據黃顙魚的特點,抓住幾個主要技術環節,才可獲得成活率高、體質健壯的優質魚種。其培育可在池塘、網箱中進行,但要注意池塘培育魚種的面積不宜過大,否則不利於投餵及日常管理。

1.池塘條件及清理 培育池面積一般1~2畝較為適宜,因為面積過大,易造成魚種攝食不均,並給捕撈操作帶來困難,池塘水深在1.5米左右,池底平整,排水口處約20%面積降低20厘米左右較為理想,淤泥少,保水性能較好,便於進、排水,周圍環境安靜,且稍微有些遮光物。在投放苗種前首先要進行池塘除野消毒,培育出浮遊動物後進行放養魚苗。

2.苗种放養 放養2厘米左右的小規格夏花魚種(亦稱火片魚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傷無病,遊動敏捷,行動有力,並將魚體進行嚴格藥浴消毒。根據生產情況和池塘條件而確定苗種的放養密度,一般將魚種飼養到越冬前後放養到成魚池進行成魚飼養的飼養密度較大,每畝放養量為8000~10000尾。如短期飼養到7~8月,分池飼養商品魚的每畝放養量為4000~6000尾。待魚種長到8厘米時,即可進行分池,再放入成魚池塘中飼養成魚。

3.飼料及投餵 在投放2厘米的苗種時,池塘中浮遊動物量可以基本上滿足幾天的需求量。在魚種2~3厘米之間,最好飼料是輪蟲、橈足類、枝角類、搖蚊幼蟲和水蚯蚓等活性飼料,隨著個體的增大,池塘中天然飼料減少,必須要投餵人工混合飼料才能滿足苗種的攝食需求。首先在池塘搭一個餌料台,其材料要用竹蓆、草蓆和彩條布等物,每畝池塘餌料台的面積約6~8平方米即可,將餌料台最好能升能降。將餌料台用竹樁固定在離池底約10~20厘米處,然後將餌料投餵在餌料台上。餌料配製方法有以下三種:

(1)生產中使用較多的方法是將小雜魚絞碎後摻拌部分魚粉、蠶蛹粉、豆粉、麥麩和三等麵粉等揉成團狀飼料投喂,也可以將魚絞碎成漿後用三等麵粉黏合一下直接投餵。

(2)將粉狀原料混合均勻後加一定量的水揉成團狀投餵。

(3)人工配合成加工顆粒飼料,再經破碎成微型顆粒飼料投餵。

後兩種配合餌料的配製方法為:魚粉23%、蠶蛹粉8%、肉骨粉8%、血粉8%、酵母粉6%、黃豆粉17%、標準麵粉23%、植物油3%、維生素合劑1%、無機鹽合劑1.5%和黏合劑1.5%。另外,較多的養殖者採用小雜魚絞成肉泥後直接投餵在池塘中。投餵量及次數,一般投餵量開始轉化食性時為10%,在以後逐漸下降到占體重的5%~6%。每天投餵2~4次,在3厘米長以前每天投餵3~4次,在身體全長5厘米前每天投餵2~3次,其後為每天投餵2次即可。黃顙魚魚種配合飼料的營養標準是:粗蛋白質40%~43%、脂肪8%~10%、碳水化合物18%~23%和纖維素3%~5%。

4.飼養日常管理 在整個魚種培育過程中,池塘日常管理是一項細緻的、多方面的、經常性的工作,是提高魚種成活率,使其達到大規格的關鍵。

(1)每天投餵飼料要特別注意“四定”,即定時、定位、定量、定質。

(2)每3~5天清整食場1次,每半個月用漂白粉(0.3~0.5千克)消毒1次。如投餵的是顆粒飼料,次數可適當減少。經常清除池邊雜草和池中腐敗污物,保持池塘環境衛生,防止有害昆蟲、病菌的滋生。

(3)每天清晨巡塘1次,觀察水色和魚的活動,特別是浮頭情況,如浮頭較嚴重,應及時加注新水。觀察水質變化情況,掌握施肥、投飼的數量。下午應結合投飼或檢查吃食情況巡視池塘,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苗種培育期間,也是蝌蚪和各種有害水生昆蟲繁衍的旺期,應隨時撈出池塘中的蝌蚪,以免蝌蚪搶食魚種的飼料。發現水蛇、水蜈蚣、水蠆等敵害時,應及時處理。水鳥較多的地區要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驅趕和殺滅。

(5)適時注水,改善水質。池塘中每天投飼量大,排泄物多,池塘水極易過肥。因此,經常加水,可改善水質,預防缺氧泛池,促進魚類生長。在飼養期間,一般10~15天加水1次。

(6)魚種培育階段,是魚病最易流行時期,在此段時期中要注意觀察,並採用各種預防措施。黃顙魚此時期最常見的病為出血性水腫病,除池塘用消毒劑消滅細菌,還應在黃顙魚的餌料中加添四環素,每千克飼料中加20克投喂,每天1次,連續3~5天。
(本文已被瀏覽 1526 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