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市輔延中心國小

江陰市輔延中心國小

江陰輔延國小創建於公元一九0三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初創時校名為輔延兩等學堂,校舍借大巷湯宅,一九0四年遷於三公祠並祠右何孝烈祠內。一九0一八八一年(清 光緒七年),曹仔、章錫智曾在祠內設立“三公祠文社”三年廢科舉、興學堂,城鄉各地所有書院、義塾、文社辦學堂。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當時熱心於辦教育事業的江陰士紳吳汀鴛、祝丹卿、王希玉、章霖(慰農)等集資在三公祠園內建校舍。學校占地面積九千八百八十二點七平方米,其中基建面積二千三百二十七平方米,操場面積四千七百四十平方米。當時由章奉三任校長,王希玉任教師.輔延學校已走過了一百年的風風雨雨,近年來,我校在各方面都有了顯著提高。連續幾年被評為無錫市電教實驗學校,無錫市德育先進學校江陰市先進學校, 素質教育四星級學校,管理一類學校,等等。輔延人正在為一個現代化的輔延中心國小而努力奮鬥!

辦學理念

“崇實耐勞”立根基“自強厚德”建功業。輔延願景——成就思想型百年老校,輔延思想——開啟智慧,潤澤生命。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輔延中心國小堅持“樹人為本、師德為先、質量為根、特色為翼”,立足課改,走內涵發展之路。

百年輔延

創立到解放

江陰輔延國小創建於公元一九0三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初創時校名為輔延兩等學堂,校舍借大巷湯宅,一九0四年遷於三公祠並祠右何孝烈祠內。三公祠位於江陰城內東南角棲霞巷東面,東隅臨城牆,是清嘉慶二十三年為紀念明末抗清英雄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而設的祠堂。一八八一年(清光緒七年),曹仔、章錫智曾在祠內設立“三公祠文社”。一九0三年廢科舉、興學堂,城鄉各地所有書院、義塾、文社辦學堂。當時熱心於辦教育事業的江陰士紳吳汀鴛、祝丹卿、王希玉、章霖(慰農)等集資在三公祠

園內建校舍。學校占地面積九千八百八十二點七平方米,其中基建面積二千三百二十七平方米,操場面積四千七百四十平方米。當時由章奉三任校長,王希玉任教師,一九0五年有首屆畢業生四人。一九0五年由吳汀鷺負責籌建兩層樓房一座,上下八間為教室,建平房八間為宿舍。一九0六年受靖江紳氏委託附設師範速成班,又另設輔延女子補習學校於大巷袁祠,添設接應室於三公祠饗後,並築教室於樓後。一九一0年(宣統二年)添建室內體操場一片。一九一一年因來學者眾,屋不敷用,汀鷺又籌款建教室七間於前湖之南,建宿舍七間於舊舍之南,總計九年建校舍購標本器械圖書什物約數銀一萬元,籌之公家者十之三,出之借貸者十之三,其十之四及常年支款”則皆由校董教員籌墊募集。女子班由章養吾主持,讀古文、經書、學四則算術,學生少,年齡在二十歲以上,沙慕新當時是女子班的學生。

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教育部公布新學制,輔延兩等學堂高小部改為江陰第二高等國小校,學制為三年;初級部改為市立第一初等國小校,學制四年。初小春季開學;高小秋季開學。學生在初小畢業後,再進補習班過渡半年才能入高小,在國小實際讀七年半。各級都是單軌。高等國小經費由縣負擔,初等國小由市鄉負擔。校長是薛曉升,教師有沙慕濤等。祝詮壽當時在此讀書。

一九一六年一月,初等國小一律改稱國民學校,市立第一初等國小又改名市立第一國民學校。一九一九年縣立第二高等學校為避免當時城鄉激烈之爭,由原輔延校董校友決議收歸私立,改稱私立輔延高等國小校,把“二高”移設於西石橋。

一九二三年學制變更,定國小力六年,前四年為初級可單獨設立,後兩年為高級不單獨設立,輔延國小成為六年制學校,校長謝守先。一九二九年重編全縣學區,各國小一律改用地名為校名,市立第一國民學校改名為仙霞巷初級國小,學校掛兩塊校牌:一塊是縣立棲霞巷初級國小;一塊是私立輔延高級國小。校長是鄭長齡。一九三一年輔延國小第十三屆高級部畢業生達四個人。

一九三二年七月,輔延高小有教員九人,教室七隻,學生二百九十四人,年支經費二千四百二十四元,學校設備較為完善。棲霞初小有教員十一人,教室九隻,學生五百零九人,年支經費二千九百五十丸元,教學成績優良。

一九三四年一月,省廳對江陰學校全盤整理,規定在一所學校內不可同時設立兩種性質不同的學校,於是私立輔延高小與縣立棲霞巷初小合併為私立輔延國小,經費另予津貼,同時改進教學,提高程度。教材不再用文言,課外活動亦較注重。當時教師二十一人,班級十六班,學生達八百零三人。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抗比戰爭時期,校舍被日寇侵占作兵營,學校停辦,校舍校具遭到破壞。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復校,由薛景中任校長,整修校舍,並由教育局將設在大巷沙家祠堂內的立達國小和設在花園巷通惠公所內的通惠國小均併入輔延國小。一九四八年開始由謝龍升任校長,直至一九五一年離任。

奮力前進時期

一九四九年四月江陰解放時,學校有十一個班級,學生五百八十人,其中有幾十個寄宿生,學制為六年。一九五一年開始學校附設一個幼兒班。從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八年八月,校長是鄒邦俊。從那時起,校園進行了整修,園中亭子修繕一新,四季冬青常綠,花木茂盛。

一九五六年私立輔延國小收歸公立,校名為江陰縣輔延國小。一九五八年上半年,設在東門外的澄江國小,因校舍讓給縣裡做招待所,併入輔延國小,班級增至十六班,學生八百多人,教師二十六人,幼兒班一班。下半年改名為江陰師範附屬國小。學校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開門辦學,建立各種興趣小組。學校又貫徹了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國小

附設了一個民辦班。張文瑞從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0年上半年任校長,一九六0年八月起李瑾華任校長。

一九六0年教育部在部份學校搞五年一貫制的學制改革試點,該校是縣學制改革的試點校,文教局加強了對該校的帥資配備,又撥款二千五百無添置教學設備,教師經常對全縣上觀摩課,為學制改革作了一番探索。

在花園巷通惠公所內的通惠國小均併入輔延國小。一九四八年開始由謝龍升任校長,直至一九五一年離任。

十年動亂時期

由於江陰師範停辦,一九六六年上半年學校改名力“江陰縣澄江鎮東方紅國小”。此時學校已設有十上班,學生八百多人,公辦幼稚園二班,幼兒八十多人,教師有三十五人。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被打亂,教育工作受到嚴重干擾。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七年,校長被奪權,教師中成立戰鬥隊造反組織,少先隊改名力紅小兵。一九六八年標準件廠工宣隊進駐學校,搞鬥批改。一九六八年九月成立校教育革命委員會,李瑾華任副主任。

一九七0年一月,教工八人下放勞動。

一九六八年二月設在東修街的二管區民辦國小和幼兒班共七個班併入該校,該校的校舍改為該校附設幼稚園,此時國小達二十二班,學生一千零三十六人,教師三十二人;幼稚園五班,幼兒達二百多人,幼兒教師七人。一九六九年、除了朝西的一幢兩層教學樓及三公祠堂,由文教局和澄江鎮撥款建造朝南平房三進二十四間,總計七百二十平方米。

一九七0年對朝南的一座老樓進行了大修和擴建,計二百四十平方米,大禮堂也在同年進行了原地翻建。

恢復振興時期

一九七六年撥亂反正,學校逐步建立各項規章制度,恢復教學秩序,使教育工作走上了正軌。 一九七九年開始,學校大力貫徹了教育部頒布的<小學生守則,學校中樹立了新校風、新教風、新學風。一九八一年,文教局為改善校舍設備,拔款六萬多元,拆去大禮堂七間,建了一座新教學樓三層共二十一間,九個教室,在兩幢新樓之間新辟校園取名‘前湖園,園中砌有四個花台。一九八五年九月+日第一個教師節前,經澄江鎮人民政府批准恢復原校名——江陰縣澄江鎮輔延國小。一九八五年末學校占地面積八千九百三十三點二平方米,校舍面積三千一百五十六點九平方米,操場面積四千四百四十平方米,並在東橫街建造幼兒大樓一幢一千零五十六平方米。學校規模為二十四班,學生一千一百十六人,幼稚園七班,幼人,三百二十一人;全校共有教職工五十六人。 一九八三至一九八五年,一縣市檢查驗收達到教育部規定的普及教育基本要求,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均達到百分之百,受到縣教育局表彰獎勵。 一九八四年下半年開始學制又改為六年制。一九八五年十一月起陳寶順任校長。

初創校旗歌訊花

校旗,校旗的標誌是芙蓉寶劍。

校歌(王希玉作詞於清末)

歐旋渦,墨颶風,檣折舟傾持舵工:柳絮粘,楊花狂,

輕薄桃花逐水忙。

揚於江邊暨陽左,大殿廣明蘊星火。新學炭,舊業鋼,併入洪爐一冶中。

國土四百州,一寸溢黃金,歷史五千年,文明無盡燈。燈有擎,擎有引,遲汝農工商學人

校訓:崇實耐勞。

校花:木芙蓉。

學校地址

江蘇省江陰市環城東路47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