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水利樞紐工程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是位於中國江蘇省江都市境內的一座水利樞紐工程,是中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和江蘇省江水東引北調工程的起點。1969年9月23日,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工程位於京杭大運河、新通揚運河和淮河入江尾閭芒稻河的交匯處。工程全部由中國自行設計,全套設備自行製造和安裝,於1961年開工興建。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具有灌溉、防洪、排澇、引水、航運、發電以及為江蘇沿海沖淤保港、改良鹽鹼地提供淡水資源等綜合能力,為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健康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工程簡介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江都水利樞紐工程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位於京杭大運河、新通揚運河和淮河入江尾閭芒稻河的交匯處。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舉世矚目的水利工程——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終於在1961年12月揮開了第一鍬土。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歷時16年。第一抽水機站在1963年4月勝利完成,接著又投資1.7億元興建了二、三、四站及其配套工程

該工程由4座電力抽水站、12座水閘、2座船閘及配套工程組成,是一個具有灌溉、排撈、泄洪、通航、發電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樞紐。其中4座抽水站裝機33台套、53000千瓦,最大抽水站引進948項目改造,實現自動控制、最佳化調度,提高效益。

工程建成以來,已累計抽引江水1000多億立方米,排洪6750多億立方米,為蘇北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江澤民、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來此視察,並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工程還接待過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元首及友人。該工程規劃設計合理,施工質量優良,管理規範科學,先後被評為全國優質工程、省十佳建設工程,榮獲國家金質獎。管理處被評為水利部一級管理單位、全國綠化先進單位、水利部文明示範視窗單位等。

樞紐布置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到1977年3月,一個擁有遠東最大排灌能力,能灌、能排、能發電、能航運的綜合水利樞紐在世界東方巍然出現,這是中國南水北調工程的第一站。

全站共擁有33台機組,總功率為49800千瓦,每秒鐘可提引江水473噸,自引江水550噸。一小時抽水量可供40500畝田插秧。一天一夜的抽水量,如果注入寬深1米的水渠,可以繞地球一周。

第四抽水站是引江水利樞紐工程的主力站,於1973年11月動工,1977年3月竣工。該站安裝了7台3000千瓦發動機組,總裝機容量21000千瓦,總抽水流量210立方米/秒,水泵直徑3.1米,設計揚程7米。

旅遊景點

如果說引江站體是一個能令江水倒流的巨人,是壯美的,那簇擁這壯美站體的則是另一番秀美的景色。進入站區,沿人行道兩旁植有龍柏、雪松、銀杏。路旁高大的雪松,盤鏇曲折的虬枝,厚厚實實的針葉,莊重雍容。河岸,垂柳與桃樹間植成行。陽春三月,步入其間,真有“沾衣欲濕桃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美感。

江都水利樞紐旅遊區是國家級水利旅遊風景區,占地160公頃,工程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其中江都抽水站規模和效益為遠東之最,世界文明,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區內四面環水,站閘相連,綠蔭覆蓋,景色宜人,建有接待中心、園中園、明珠閣、垂釣中心和江石溪紀念亭等景點,似一幅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美麗畫卷,被譽為“江淮明珠”。

突出貢獻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江都水利樞紐工程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建成的我國最大的一座電力排灌工程。整個工程由三座大型現代化電力抽水機站、七座中型節制水閘、三個船閘等十多個部分組成。它既能自流排灌,又能電力揚水排灌。遇旱時,它能把長江水抽引到大運河的自流灌區,灌溉江都高郵、寶應、興化、淮安五個縣的三百多萬畝農田;受澇時,它可以把里下河地區的漬水排入長江,大大減輕這個地區的內澇災害。

蘇北里下河地區的十多個縣、市,連年來在遭到大雨、乾旱等自然災害襲擊的情況下,農業生產仍然獲得了豐收。1970年秋天水稻成熟前,這裡連續降雨四十多天,抽水機站抽排漬水九億零七百萬立方米,及時解除了里下河地區三百多萬畝稻田的內澇。其中受澇比較嚴重的江都、高郵、興化、泰縣、泰州市,糧食總產量比上一年增長百分之十四以上。

1971年夏天這裡連續五十多天沒有降雨,出現嚴重的旱情,影響了大面積的水稻栽插。抽水機站及時抽引江水六億二千三百萬立方米,通過大運河送到里下河地區,保證了水稻的適時栽插。這一年在乾旱的情況下,江都、興化、高郵、寶應、淮安五個縣的農業生產仍然獲得了好收成,糧食總產量比上一年增長百分之六。去年冬季,抽水機站又抽引大量江水,對里下河地區的二百多萬畝麥田進行冬灌,保證了今年夏熟作物的豐收。近來,里下河地區由於連降暴雨,河水陡漲,大面積稻田受到內澇威脅。抽水機站及時開放節制閘,把這個地區一千七百多萬立方米的漬水排入長江,使三百多萬畝秋熟作物正常生長。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江都水利樞紐工程

江淮兩川從此跨流域互調,並通過8級提水站,將水直送徐淮地區和洪澤湖畔的安徽毗鄰地區,直接灌溉360多萬畝農田。1978年徐淮地區嚴重缺水,4站往北輸送近60億噸長江水,有效解決了三麥冬灌、水稻培植和工業、交通及人民生活用水,把過去那種“江水望不到,淮水不可靠”的哀嘆拋到了九霄雲外。

1994年大旱之年,仍使偌大的蘇北倉滿囤盈。1991年百年未遇的大澇中,4站共倒排洪水達27億立方米,有效地緩解了蘇北的災情,避免了1931年水漫澤國、餓殍遍野的歷史悲劇的重演。百萬水鄉人民由衷地發出“一個甲子兩重天”的感慨。在排灌的淡季,利用淮河余水發電3千千瓦,將強大的電流輸進電網,給遠近的工廠、農村送去一片光明,顯示出巨大的綜合效益。

具有灌溉、防洪、排澇、引水、航運、發電以及為江蘇沿海沖淤保港、改良鹽鹼地提供淡水資源等綜合能力,為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健康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評價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是江都人民的瑰寶,是江淮大地的驕傲,引江以她特有的英姿,吸引了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友人前來參觀,其中包括一些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政黨領袖。一位外國總統參觀後說:“一個國家的經濟發達,起步首先在於農業發展,農業又離不開水利。中國在這方面做得太好了。”

1991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陪同朝鮮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主席一行來到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參觀;2000年4月16日,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視察了江都水利樞紐工程。

如今“南水北調”的東線規劃,即從江都引水,通過13級抽水台階和黃河河底隧道,將長江之水引到天津及河北地區,每年調水150億立方米。

大事記

1961年12月,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動工。

1963年4月,第一抽水機站建成,它是中國第一座大型電力排灌站。

1964年8月,第二抽水機站建成。

1966年12月,第三抽水機站建成。

1977年3月,第四抽水機站建成,它是整個江都水利樞紐工程中規模最大的抽水機站。它的建成,也使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成為遠東地區排灌能力最強的綜合水利樞紐工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