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石溪

江石溪

江石溪(江紹岳,1870~1933),清安徽省旌德縣白地鎮江村人。出生後跟隨父親遷至江蘇省江都縣仙女廟(原江都市仙女鎮,今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自幼聰穎好學,早年曾隨姐丈朱右村赴皖南應試秀才,後至江都丁溝鎮名醫周雲溪處學習中醫,6年業成,懸壺於江都縣頭橋鄉(今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原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鎮)岸頂河房太和堂藥店、仙女廟。由於醫術精湛,且常為貧苦病人送醫施藥,深受病家稱道。 醫德尤隆,為左鄰右舍及饑寒窮苦者治病療疾,予之以買藥,從不收取分文,眾口呼之為:“江神仙”(江石溪諧音,江都話諧音)、“救命人”。揚州吳道台宅第內的揚州中醫博物館內有關於他的介紹。 江石溪的妻子是頭橋范氏孺人(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安帖村三三組人),范氏溫柔賢淑,與江石溪共育有子女7人。

基本信息

生平經歷

江石溪(1870~1933),原名漢,石溪乃其醫名。江都文化名流。江石溪是旌德濟陽江氏的後代,出生於清安徽省旌德縣白地鎮江村,江石溪父親到揚州後定居到江都縣仙女廟河南(今江都鎮利民橋南橋堍),現為江都文化保護協會。1915年,江石溪舉家由仙女廟遷揚州東關街田家巷。從這裡開始了新生活,江石溪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1924年遷住便益門大街57 號,1929 年後搬遷至東圈門街16號。這座老房子為清同治年間江西吉安知府何廉舫舊宅的一小部分。該舊宅前後五進,前進門堂一間,左右廂房各一間,中、後進各有正屋三間,隔以天井,兩側有火巷相通。大門為雕花青磚門樓,白礬石門檻。江石溪始構此屋時,廳屋用書櫃隔間,中懸江都余小池隸書聯:“秋水掬來雙手月,青山行過半身華。” 今該宅雖有部分搭建,但原貌尚保存完好。現闢為江上青烈士故居。辛亥革命後,江石溪在仙女廟內河輪船公司任職,具有愛國民主思想。在反對袁世凱與日本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款”時,他曾撰小曲多支,教唱鄉里,以示反抗。1915年後,他受聘為南通大達內河輪船公司協理,遷居揚州。他擅長詩文、書畫、音樂,尤精簫笛、崑曲、山水畫,曾參加揚州“冶春後社”,詩風受冶春後社祭酒臧宜孫影響,近於白居易、陸游,著有《夢筆生花館詩集》,惜已散佚,現僅存《除夕》、《五十述懷》等零星詩篇;山水畫宗十三峰,用筆渾厚古逸,得者珍之。1933年9月病故於揚州,歸葬仙女廟之郊大王莊(今江都水利樞紐工程二站東側),民國志士韓國鈞輓聯云:“向秀賦方成,驚聞笛聲到邗上;江郎才未盡,尚留詩卷在人間”。

1994年,江都市政府在江都水利樞紐二站東側建碑亭1座,以示紀念。

鹹豐六年(1856年),婺源連年遭受旱澇蟲災,加之清軍洗劫太平軍,眨眼間,百姓流離失所,城鄉餓殍遍野,江灣村也是十室九空。江石溪的父親江振鑫帶著家小從蕪湖水路順江南下至南京、揚州,逃到江都。他是一位從事木工手藝的普通勞動者,精於木雕、箍桶等手藝,到江都後,在仙女鎮開了一“振鑫”木匠鋪,戰亂平息後,一直未返祖籍。後因人地兩生,家道貧窮,較早謝世。父親早逝,使他過早地承擔了家中的重任,在“才拙謀生苦,家貧償債難”的艱苦環境中,仍能堅持苦讀自學,他在青年時期在妹夫朱右村幫助下,回祖籍徽州應試秀才。江樹峰在《憶父吟》詩中說“徽州曾應秀才試,多蒙姑丈朱右村。”由於他德高望重,且知識淵博,知書達理,十里八鄉的人們家裡遇到大事,便常請他拿個主意;鄰里村舍間起了大的糾紛,也少不得請他出面調解,翹望作持平之論。

江石溪夫人祖屋頭橋范氏老宅 江石溪夫人祖屋頭橋范氏老宅

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24歲的江石溪奉命成婚。妻子范氏(1873—1956)溫柔賢淑,心靈手巧、極是純樸明理,甚得眾人褒獎。

江石溪夫人頭橋范氏孺人現存珍貴歷史照片 江石溪夫人頭橋范氏孺人現存珍貴歷史照片

張再生《江石溪內侄憶姑父》中范朝茂、范朝盛回憶“姑父姑母憫恤我家孤兒寡母,不僅經濟上頻頻資助,而且家務方面都親自操勞,包括我兄弟倆上書攻學、娶親立業。每當地、栽秧時刻,姑父姑母就從揚州趕到沙洲的三十三圩(今頭橋鎮安帖村三三組),幫助我家農忙。姑母是家務里手,一到娘家,水也來不及喝,就更換城市會客的服裝,著手準備好的青布褂褲,赤腳下田。她有基本功,農技熟練,常打頭趟(這需要手腳快的人)。圩中莊鄰,看到就贊:揚州姑媽,不像城裡太太。我姑父是個文人,田務事插不上手。他也不閒,就在家裡帶領我們伢子們揀菜、劈柴。圍裙一系,真像個廚師,手中剁著自己帶來的魚和肉,嘴裡談笑風生,弄得我們高高興興做事,跳跳蹦蹦跑路。一到時間,就開中午飯,有菜有湯,香甜可口。還指揮我們抬著、拎著送‘小中’送‘晚茶’到田頭供應。他老人家一到那裡,與老老少少有說有笑。人家常夸:揚州姑姑(方言姑父喊姑姑)沒有文人架子,跟我們泥腿子也談得來,了不起”。1927年軍閥混戰,江石溪因避戰亂,舉家來通,住江世俊所在的南通的宿舍。

江石溪一生未仕,飽經磨難,唯有兩件事最為欣慰:一是沒有追逐“浮名”,畢生致力於實業救國、教育救國,曾協理張謇興辦實業和學校,留下了自己濟民救世的“詩囊”(《夢筆生花館詩集》);二是家庭團圓,實現了“要好兒孫各象賢”的宿願。

1933年9月,江石溪先生病逝揚州,終年63歲,歸葬於江都縣仙女廟大王莊南(今江都水利樞紐引江二站東南角)。

前江蘇省省長韓國鈞挽江石溪聯為:

向秀賦方成,驚聽笛聲到邗上;

江郎才未盡,尚留詩卷在人間。

1994年7月,江都市政府正式建“江石溪紀念碑亭”一座,作為永久紀念。在碑亭周圍,按照古典園林格局進行建設和改造,形成了一處著名的人文景觀。

政治主張

政治激進派和熱誠的民族主義者

1914年底的中國並不太平,袁世凱為了當皇帝,不惜賣國與日本人簽訂《二十一條》。將大量的國家利益拱手讓給日本人,激起了全國的義憤。江石溪也參加了這一運動,這恐怕是江家在近代史上值得一提的政治活動,當時由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在長江下游地區有一個巡迴演唱團,正在南通,江石溪就把自己譜寫的充滿愛國主義情感的歌曲,教給他們,痛罵袁世凱的賣國罪行,宣傳愛國思想。

親屬介紹

江石溪一生共有7個子女。長子世俊,擅詩詞文賦;次子、三子皆因家貧早夭;四女江世英;五子世雄在文革中去世;六子世侯,七子世伯(樹峰)。

江世傑,早夭。

江世豪,早夭。

媳胡齊德(1916—1983)。

女兒江世英(1906—約1948)。

江世俊

江世俊(1895-1973),別號冠乾。自幼受其父愛國、民主思想的影響及精醫、博學的薰陶,是非分明,酷愛文史。出生在江家村,還在他幼年時期,就隨父親一起來到揚州,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他啟蒙的私塾,但他的學業十分的優秀,因為他考上了兩淮中學堂。

吳月卿

長媳吳月卿(1897—1977)。據當地的老人們傳說,在(江都縣)長墟村附近的一戶農家,因為家境貧困,將一個小女孩賣到了江家,在那個時候江家這種行為,等於是做善事。這個孩子在江家長大,並且成了江家的長媳。

江世雄

江世雄,字慕陶(1909—1966)為人忠厚老實、剛正。在文革中受到紅衛兵的迫害,據說是一個紅衛兵小將,推了他一把,致使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突發中風,不治身亡。

媳楊桂芬(1911—1944)。

江上青

江上青(1911-1939年),革命烈士,原名世侯,曾用名蕃臣,1911年4月10日生於揚州。白面長身,博學多才,人們呼之為“江郎”、“生花妙筆的江淹”。上青與其弟樹峰之名,取之“江上樹青峰”詩句。 1927年7月,江上青在揚州代用商業學校國中畢業後,參加了南通中學招生考試。同年9月,江上青(生於1911年)被錄入南通中學高中部讀書,在劉瑞龍、顧民元等同學影響下,積極投身進步學生活。1928年,江上青回揚州高中讀書,繼續從事秘密的學生運動,為敵人注意而被捕。在獄中,敵人施盡種種逼供手段,年僅十七歲的江上青堅貞不屈,一字未吐。在他父親的詩友、著名律師胡顯伯出庭辯護下,敵人無奈,將江上青釋放。江上青出獄後,更加嚮往民主,追求革命的意志更為堅定。江石溪為使兒子在文學上有所作為,湊了一筆錢,送江上青去上海藝術大學文學系學習。在上海藝大,江上青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共正式黨員。同年10月,經中共法南區委決定,江上青擔任藝大黨支部書記。任支部書記後,江上青同上海進步人士聯繫更加廣泛,經常邀進步作家郁達夫、蔣光慈、陽翰笙等到學校講演,讓同學們提高思想和寫作水平。這期間,在上海黨組織領導下,他積極從事對工人、學生的宣傳工作。“七·七”事變後,江上青在家鄉揚州創辦《抗敵周刊》,宣傳黨的團結抗日主張。揚州淪陷前夕,他帶領“江都文化界救亡協會宣傳團”溯江西上,於1938年5月到安徽六安,與中共安徽省工委接上了關係。安徽省黨組織決定成立皖東北特別支部,任命江上青為書記,並派他帶領特支成員到皖東北去,與國民黨安徽省第六行政區督察專員、第五游擊縱隊司令盛子瑾建立統一戰線,打開了皖東北抗戰局面。1939年8月29日遭反動武裝伏擊,不幸犧牲,年僅29歲,安葬在泗洪縣崔集。1982年遷至泗洪縣烈士陵園。

媳王者蘭,上海人,有較高文學修養,品德高尚。1935年他和江上青結婚後,生二女,長女澤玲,次女澤慧。

江樹峰

江樹峰(1914.6—1993.11.3)享年80歲。幼年與江上青一起在揚州瓊花觀國小讀書。1927年,由於北伐戰爭,當地局勢混亂,與江上青一起到江蘇南通的大哥江世俊處。後江樹峰和他六哥江上青在揚州中學讀書,他們同時認識了當時的革命者,共產黨員顧民元,經他介紹兄弟二人加入了共青團,從此走上革命道路。他與江上青一起創辦《夜梟》雜誌,抨擊國民黨反動統治,宣傳革命。1933年於吳淞公學經濟系畢業後到天長縣中學任教。1937年抗戰爆發後,江上青與江樹峰和其他戰友們一起組織了“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流動宣傳團”,先後到達合肥、六安、大別山區、商城、浠水等地宣傳抗日。1937年11月以後從事抗日救亡宣傳工作,創辦《抗日周刊》。新四軍東進以後,曾任啟東縣政府秘書長、第四分區專署文教科科長。1941年主持新四軍《東南晨報》(“江海報”前身)的工作(這是東進後的報紙)。後因母親病重要人照顧,而回到揚州中學教書。後還在通州師範、上海市私立中學、美漢中學任教直至全國解放。建國後,創建了揚州師範學院,江樹峰是第一批來到這個學校的教師,教授語文,直到1993年去世,他也有很好的詩詞功底,有《夢翰詩詞抄》在香港圖啟圖書公司出版。他的書法和繪畫有很有名氣,他從1955年起還是揚州政協的副主席,為革命和教育事業貢獻了一生。還先後任揚州市文聯副主席、市政府委員、市政協副主席、市中蘇友協副會長、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外國文學教研室主任、江蘇省文聯常委、省作協理事、揚州市民盟副主任委員、江蘇省民盟委員等職。老年移居北京,是中華詩詞協會發起人之一,任中華詩詞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主要著作《水滸傳自然風景的描寫》、《揚州名勝》等。

梁慕園

女婿梁慕園是江都老字號鼎豐紙行創始人梁鑒泉的三兒子。他聰明過人,文才出眾,寫得一手好字,得到當時冶春後社詩人江石溪厚愛,江遂將女兒江世英許配給他,1920年左右,江梁二家喜結良緣時,鼎豐紙行正是頂峰時期。1930年梁鑒泉長子耀華過早去世,梁鑒泉失去了“左臂”悲痛萬分,接著1931年蘇北遇到百年未遇的洪澇災害,里下河地區一片澤國,鼎豐紙行的賒帳無法收回,大傷了元氣,但紙行仍可勉強支撐。1935年,梁鑒泉病逝,紙行遂由他的次子梁慕楨、三子梁慕園經營,兩年不到,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冬,鼎豐紙行與鎮上的其他紙行從南方用船運來的貨源行至瓜洲,遇到國民黨軍隊攔擊,欲用其船運兵,船上的紙張全部被拋入江中,鼎豐紙行損失慘重。同年12月,揚州、仙女廟等地被日軍占領,沿途封鎖甚嚴,人民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紙行無法收回各地欠款,鼎豐紙行又遭到日軍洗劫一空,在一無貨源,二無資金的情況下,鼎豐紙行無路可走,於日軍侵占仙女廟不久,便關閉歇業。

江石溪夫人揚州頭橋鎮范氏孺人與范家老宅

《揚州晚報·江石溪岳丈家在頭橋》 《揚州晚報·江石溪岳丈家在頭橋》

江石溪先生的妻子,是民國江都縣九帖洲開沙三十三圩(今揚州廣陵區頭橋鎮安帖村三三組)人氏--------“范氏孺人”,頭橋“范氏”的祖屋“范氏老宅”,位於今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安帖村三三組。“范氏”於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出生在這座頭橋老宅中。范氏成年後,於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嫁入江家,成為江石溪先生的妻子。由於范氏溫柔賢淑,心靈手巧,純樸明理,故而,甚得時人褒獎。范氏古宅保存完好,距今以有200多年歷史,建築形制基本保持原來模樣,“范氏老宅”坐北朝南,前後兩進,按照四合院的結構布局,玲瓏別致,系頭橋鎮安帖村少有的百年古宅之一。進入古宅大門,迎面大廳正門有六扇木門,正中兩扇門上方是精緻的雕花雞翅木。大廳兩側各有一間耳房,東側耳房內雕花古床為現存古董。古宅東西各有廂房一間,東廂內亦有民國雕花大床現存。1937年冬,因日軍侵華戰火燒至揚州,“范氏”離開揚州城家中,帶著兒媳、孫女和時年12歲的孫子等親人,回到娘家祖屋“范氏老宅”中居住,而江澤慧女士便出生在其祖母的“范氏老宅”中。2000年,江澤慧女士專程返回揚州頭橋鎮,尋訪當年曾居住過的頭橋“范氏老宅”。

頭橋醫院前身系江石溪坐堂懸壺的太和堂藥店 頭橋醫院前身系江石溪坐堂懸壺的太和堂藥店

頭橋鎮是江上青先生母親“范氏”的祖居之地,“九帖洲”是組成頭橋鎮的主要大洲,“三十三圩”所在的“開沙(小)洲”,是九帖大洲轄下的若干小洲之一,“開沙洲”與“連興洲”等頭橋沙洲,組成了今頭橋鎮安帖村。頭橋鄉境史上原屬江都,後屬邗江,現屬廣陵。1956年,根據“蘇民辛字第27697號”文和國務院“第25次會議”同意,析原“江都縣”之一部為“邗江縣”,頭橋隨屬,“開沙三十三圩”當時屬江蘇省邗江縣頭橋鎮安帖村。“邗江縣”的縣名由時任國務院內政部長的謝覺哉查考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史料後確定並沿用至今。2000年,根據“國函(2000)130號”文,撤銷原“邗江縣”,批准設立“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隨屬,2011年,經國務院、江蘇省批准,揚州市區行政區劃再度調整,析原邗江區之一部入廣陵區,頭橋再次隨屬至今。故而,原“江都縣九帖洲開沙三十三圩”即今“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安帖村三三組”。正因“范氏”是名醫江石溪先生的夫人,故而,她的娘家頭橋“范氏老宅”,則是江石溪先生的岳丈家。江石溪當年在頭橋鎮岸頂河房的“太和堂”藥店(又名頭橋“彭泰和堂”,“蔡錦藥店”),坐堂懸壺濟世,故頭橋鄉民對江石溪頗有口碑。史載,江上青先生的父親江石溪曾懸壺的那家“太和堂藥店”,於上世紀1958年,與頭橋鄉境的“衡山堂”(原名吳“慶生堂”)、魏“太和堂”、魏“天和堂”以及3個聯合診所,一起併入頭橋鄉賢“王大地主”(“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的舅舅王鑑人,本名王繼先,頭橋鄉鄉董,鄉議長,頭橋王裕泰醬園掌柜)家中的醫院之中,現該院(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醫院)以從古橋路遷至頭橋鎮交通主幹道朝陽路99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