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東鎮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東鎮,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東部,總面積24.86平方公里,轄7個村。

基本信息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東鎮基本概況

水東鎮位於江西贛州章貢區東部,東經114°—115°56′,北緯25°50′—25°56′。地處貢江下游和贛江上游東岸,東與贛縣的梅林鎮桃源村、梅林村、章貢村交界,東北與贛縣的儲潭鄉幸福村、田心村、儲潭村交界,西南與本章貢區水西鎮及城區和沙河鎮隔江相望。基本廓呈半月形。鎮政府設在沿坳村崗上村35號。
水東鎮位於贛州市東郊,地處貢江下游和贛江上游東岸,與市區一橋之隔,基本輪廓呈半月形。總面積24.86平方公里,轄7個村,4個居民委員會,全鎮人口3.3萬,其中農業人口12236人。水東鎮交通四通八達,基礎設施完備。323國道和贛儲公路貫穿全鎮,京九鐵路穿鎮而過,距贛州鐵路貨運站2公里,距鐵路客運站3公里。水東鎮歷史悠久,風光秀美,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贛州古城曾兩度建在水東,文物古蹟遍布全鎮,馳名中外的省、市級文保單位有七里宋代古瓷窯址、風景如畫的市級森林公園、贛南道教玉虛觀、蔣經國先生舊居、虎崗兒童新村、馬祖廟、仙娘古廟、萬壽宮等。
2004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22億元,其中鄉鎮企業總產值4.6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當年入庫633萬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520元,出口創匯2250萬美元。出現了諸如虔東實業(集團)、時間控股、三利飼料等一大批有實力、有活力、上規模上檔次的企業,而時間公園建設更是未來最佳化美化城區區位優勢的集中體現。
名勝古蹟
水東山川秀麗,歷史悠久。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蘇軾題詩描繪的虔州八景,水東就有兩景,即馬祖岩和塵外亭。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由於景觀發生了變化,知縣張照乘便在宋代八景的基礎上重新評定了贛州八,水東占了兩景,即天竺睛嵐和馬崖禪影。1997年贛州市政府組織專家重新評定宋城八景,水東仍占而兩景,即馬崖禪影和榕風窯韻。明代右丞相、贛州知府汪廣洋在贛州為官時曾寫下讚美水東風景秀麗的詩篇《贛城水東》:“煙江水花淨,風潭雲樹齊。倒藤懸宿鳥,絕壁掛晴霓。岑嶺步忘返,空冥思欲迷。塵纓如可浣,予亦賦幽棲”。
水東名勝古蹟遍布全鎮,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為了保護好境內的文保單位,市文化局和當時的水東鄉政府1992年聯合下文成立水東鄉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黃聖茂,有業餘文保員12人。
七鯉鎮古瓷窯遺址
坐落在七里、沿垇兩村境內,323國道南側,貢水北岸,因窯址集中於七里鎮而得名。始燒於唐代,宋代最為興盛,是宋代江南四大窯場之一,宋代外銷瓷產地之一 ,元代開始衰落。現遺址總面積達2平方公里。出土瓷器主要為民間日用品,有青釉、影青釉、白釉、褐黑釉瓷,器形多碗盞、杯、碟、壺、缽、罐、枕、瓶等,並有獅、蟾蜍等形象精美的高檔瓷,器表有刻花、劃花和模印的連、菊、鳥、雲、山、水、乳丁刻等紋飾。七鯉窯的青白釉瓷器可與同時代景德鎮的同類產品相媲美,各類瓷器曾出口到歐洲、日本、韓國等地。七鯉窯的裝燒工藝在唐末五代時採用墊柱支釘疊燒,宋代以後,則採用墊餅匣缽裝燒,窯型以龍窯為主。1986年曾在張家嶺清理出兩座並列的宋代龍窯,各長30多米。該遺址1957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馬祖岩
位於馬祖岩村第10村民小組,沿垇村第11村民小組境內,離市區3公里,岩巔為佛日峰,海拔264米。據清同治《贛縣去》記載:“馬祖岩在城東六里許,昔馬祖曾欲棲於此,故名”。
馬祖,唐代著名僧人,本姓馬,名道一,或稱馬祖道一。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年)住南昌附近的鐘陵開元寺傳法,被稱為“洪州宗”,貢水東岸的馬祖岩即以馬祖為名,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馬祖岩古木參天,離鬧市而入山林,似脫“紅塵”而入“仙境”,居雲端而觀人間。宋代,馬祖岩已是贛州著名的遊覽勝地,當時,山上建有塵外、雲端、駒岩、一憩、吸江5亭供遊人休息和觀賞。蘇軾、李朴、廖剛、文天祥等人均登岩觀賞,並留下詩篇。
明代萬曆(1573~1619)初,僧人悟學與其徒本慧在佛日峰建馬祖岩真如寺,當時香火旺盛。清後期,香火逐漸冷落,民國時期僅存寺一座。建國後,香火清淡。1966年,馬祖岩附近的幾個生產隊將寺拆毀。寺廟前峭壁上有一洞穴,穴內原有宋代以來的題刻6品,現仍保存元、明、清題刻4品。1988年12月,贛州市人民政府將馬祖岩題刻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渤公祠
李渤公祠是李老山村的李氏先民為紀念其祖先李渤而興建的宗祠,位於李老山村的西北角,始建於唐代,迄今已1100多年。
李渤(773~831),字浚之,河南洛陽人,唐貞元年間(785~804),在廬山白鹿洞隱居,號白鹿先生。長慶年間(821~824)來贛州任刺史。在任期間,為贛州百姓免除賦米2萬石,廢冗役1600人,移稅錢200萬,深受贛州老百姓的愛戴。後任信州、江州刺史等。李渤為人孤操剛直,精通詩文書畫。李渤次子李默隨父親來到贛州,非常喜愛贛州的山水風光,因家虔州水木洞(今李老山村)為虔人,從此在贛州定居,迄今已49代、1100多年。贛江之濱的水木“山水奇勝,大姓李氏,世居其先,以仁者之道,表示其鄉,鄉人尊敬之,尊稱其山為老山”,說明李氏在此處定居久遠,影響巨大。李渤公祠自唐代建立後,歷代不斷維修,香火不斷,現該建築物牆上仍保存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4)的銘文磚。1995年冬,李老山村的李姓村民又自籌資金對李渤公祠進行維修。
李渤公祠坐西北,朝東南,土木結構,是典型的贛南客家建築風格,唯有中間的正廳部分高出數10公分,祠堂進深9.25米,寬11.20米。門前右邊一株,左邊兩株古樟將祠堂覆蓋。三株古樟的樹齡均在500年以上,祠堂四周綠樹成蔭。李渤公祠1997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狀元橋
位於沿垇村竹山自然村,為贛縣桃源通住貢江小溪河上的一座條石單孔拱橋,原名白塔橋。北宋真宗年間(998~1022)邑人郭世傳、郭紹宗建。南宋淳祐元年(1241),進士王庸立橋碑。南宋鹹淳十年(1274),邑人池夢鯉中恩科狀元,為慶祝池夢鯉中狀元而將此橋改名為狀元橋。明正德十三年(1518),郭仁重修並立碑亭。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因洪水盪擊,橋被沖壞。乾隆三十六年(1771),貢生袁家祺倡建,袁家德作白塔橋記。乾隆四十二年(1777),袁家保在橋頭建茶亭。嘉慶十七年(1812),知縣邱安校又組織邑人重修。狀元橋長22.6米,寬4.9米,用紅石砌成。1997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1221
16310
14911
家庭戶戶數 8096
家庭戶總人口(總) 28918
家庭戶男 14627
家庭戶女 14291
0-14歲(總) 5834
0-14歲男 3080
0-14歲女 2754
15-64歲(總) 23305
15-64歲男 12335
15-64歲女 10970
65歲及以上(總) 2082
65歲及以上男 895
65歲及以上女 118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2490
下轄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