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寧都師範學校

寧都師範,創建於1914年,原名江西省立第九中學,1953年定名為江西省寧都師範學校。 1958年,增設了師範大專班。學校教學設施齊全,師資力量雄厚。1989年至今連續被省委、省政府評為“江西省文明單位”,近十年來學校獲得國家、省、市級各種獎勵100餘項。

基本信息

簡介

寧都師範,創建於1914年,原名江西省立第九中學,首任校長為前清進士邱璧先生。1925年易名為省立第十一中學,1936年更名為省立寧都鄉村師範學校,1946年改名為省立寧都師範學校,1953年定名為江西省寧都師範學校。江西教育學院贛南分院是一所經江西省教育廳批准,在寧都師範學校基礎上成立的具有大學專科招生資格的公辦高等專科院校。分院以開設符合國小師資方向師範類專業為主,同時兼辦適應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非師範專業。經批准招收高中起點的學生實行三年學制,招收國中起點的學生實行五年學制。分院與寧都師範學校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辦學模式。位於贛南之東北寧都縣城,座落在翠微峰之南,梅江河之濱,東臨蜿蜒流淌的梅江水,西眺風光奇麗的翠微峰,南有寶塔山麓青松翠柏的幽靜,北有晶廈公路與319國道交匯的繁華。校園占地面積400餘畝,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教學樓、實驗樓、藝術樓、科技樓、圖書館、學生公寓、綜合樓、禮堂、膳廳等一應俱全。校園內碧草如茵,花團簇錦,綠樹成蔭,環境優美。
清代進士邱璧先生放棄江西省審計處處長的官不做,回寧都創辦江西省立第九中學,親任校長,該校即為寧都師範的前身。1936年,改名為省立寧都鄉村師範學校,1946年正式命名為“江西省立寧都師範學校”。學校雖幾易其名,幾番搬遷,飽經滄桑,但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如,解放前曾任江西省教育廳廳長的周邦道行政管理是寧師畢業,也是學校第五任校長。台灣清華大學核物理專家曾德霖、台灣大學教授黃群英、華中師大副校長鄧宗琦教授、湖北師院黨委書記周維新,還有省內外大中專院校的一些教授,都曾是寧都師範畢業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興國簡師和瑞金簡師相繼併入寧都師範,學校生源除來自本贛州地區外,還擴展到吉安、撫州等地區,以及福建、廣東、湖南等省份,學生三千多人,譽“中南第一”師範。1958年,增設了師範大專班。六十年代初成為全省四所省屬重點師範之一。“文革”期間大中專一度停止招生,寧都師範於1973年復辦,是全省最早復辦的中師之一,後又設了瑞金分校。改革開放後,尤其是1993年以來,學校提出了“愛國愛校,求實求真”的校訓,確立了“勤奮、嚴謹、團結、進取”的校風,古老的寧都師範煥發出青春的生機與活力。
近幾年來,學校加大投入,進行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硬體建設。學校校園網、計算機和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普遍運用於教育教學實踐和管理中。有先進的語音室、多媒體教室、理化生實驗室、標準的田徑場、籃球場;有計算機360多台,單人琴房130個,鋼琴30架,現有藏書15萬餘冊,各種教學儀器設備總價值近1000萬元。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214人,專職教師130人,其中高級講師36人,講師63人,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36人,形成了一支年齡和專業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
分院現有語文教育、數學教育、英語教育、現代化教育技術、學前教育等師範類專業,在校學生達4000多人。
學校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強化教育管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努力辦出自己的特色。近百年來,學校形成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校風與學風,以教學見長譽稱於省內外。省、市各級政府多次授予:“辦學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1989年至今連續被省委、省政府評為“江西省文明單位”,近十年來學校獲得國家、省、市級各種獎勵100餘項。

硬體設施

寧都師範探求發展的半個世紀,為國家培養各類教師和各種人才二萬多人。寧都師範立足於建設一流的硬體設施和師資力量,進一步擴大辦學規模,為贛南的教育作出貢獻。近幾年,學校先後征地,校園面積擴大到430畝(其中校本部110畝),正在規劃新校園增加面積1000畝。現已建起了綠草如茵的有400米跑道的田徑運動場,設計科學的膳廳禮堂,裝飾優雅的藝術樓,以及教學樓、科教樓、教工宿舍樓、學生公寓,總建築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設有語音室、微機室、多媒體電教室,安裝有校內閉路電視網路系統。彩電進教室,電話進宿舍,部門辦公初步運用微機管理。

軟體設施

圖書館藏書10萬餘冊,訂閱各類報刊400多種。寧都師範為正縣級事業單位,現有校長1人,黨委書記1人,副校長3人。設有黨政辦公室、教務處、學生處、總務處、教研室、實驗室、圖書館、保衛科、團委、工會、勤工儉學辦公室等12箇中層機構。有教職工163人,在職教師中有高級講師21人,講師37人,助理講師43人。目前,學校引進在讀碩士研究生2人,公派去師大脫產攻讀教育碩士6人,還資助20多名青年教師參加研究生課程班培訓,以提高業務素質和學歷層次。近幾年,學校主動適應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重視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1999年,學校經國家勞動保障職業技能鑑定中心批准,設立國家計算機高新技術考試站,成為贛南的計算機培訓基地。2001年3月,省教育廳、省發展刻劃委員會決定寧師試辦“3+2”分段學制,培養專科學歷的國小教師。學校現設有大專國小教育、英語教育、信息技術教育、普師、幼師、普師英語、普師計算機、經貿英語、工藝繪畫等多種專業,面向贛州市18個縣市區招生,在校學生達到2600多人。寧都師範辦學水平不斷提高,校容校貌更加秀麗。1997年以來,學校被評為省衛生庭院單位、省園林化單位,自1989年起,學校連續6次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在當前師範教育體制三級逐漸向二級過渡的形勢下,寧都師範正抓住機遇,不斷改革創新,以更快的步伐,謀求更大的發展。資源整合(與贛南教育學院籌辦贛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2007年12月26日市政府第十五次常務會議和2008年1月18日市委三屆二十二次常委會議決定,整合贛南教育學院(贛南師院師範專科部)和寧都師範學校的教育資源,在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高校園區內建設學院新區:贛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該建設項目的業主單位是贛南教育學院,主管單位是贛州市教育局,建設地點在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校園區、105國道以東、江西套用技術職業學院以南,占地1000畝,學校建設初期規模為在校學生約10000人、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項目於2008年12月正式開工建設。
必要性
籌建贛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是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贛州是江西的南大門,是江西省最大的設區市,轄18個縣(市、區)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39379平方公里,占江西省總面積的23.6%;全市人口845萬,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改革開放伊始,贛南成為全省最早的經濟體制改革試驗區,經濟建設走上了快車道。但是,贛州教育的發展相對滯後,滿足不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整合兩校資源籌建贛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所培養的畢業生面向老區、面向農村、面向邊遠山區,服務基礎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為“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提供良好的人力資源,適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籌建贛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是我市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2007年,贛州市尚缺國小教師5000餘人,尚有國小代課教師3331人,國小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相當突出。籌建贛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將有效解決國小、幼稚園新教師的培養和在職教師提升學歷層次問題。
籌建贛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是適應國家關於師範院校布局結構調整政策的需要。地處我市的贛南師範學院面向全國招生,主要培養國中和高中教師,無法滿足我市國小和幼兒師資培養的需要。根據教育部《關於師範院校布局結構調整的幾點意見》《關於加強專科以上學歷國小教師培養工作的幾點意見》精神,籌建贛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可進一步最佳化師範教育配置和布局結構,實現三級師範向兩級師範過渡,提升辦學層次和提高辦學效益。
可行性
一方面,省政府對我市的申辦工作一直十分重視,今年已將設立贛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列入江西省“十一五”學校布局規劃報教育部。省教育廳領導多次到學校指導,督促我市加快申辦工作步伐。
另一方面,盤活兩校資產可基本解決建設資金。贛南師院師範專科部現有校園面積252畝,校園依山傍水,風景優美,是開發商住樓的好地方。經初步評估,如將土地規劃為商住用地,土地價值約為1.51億元(按60萬元/畝估算),如將土地公開拍賣,預計可以拍到2億元以上。寧都師範學校及其農場共有面積440畝,地理位置優越,改為商住用地價值約為1.32億元(按30萬元/畝估算)。若市政府允許將兩校的盤活資金用於新校區建設,可基本解決建設資金。
兩校教育資源整合後基本具備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辦學條件。贛南師院師範專科部前身贛州師範學校以及寧都師範學校在百年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色。贛南師院師範專科部固定資產總價值7780萬元(不含土地價值),近五年來,已投入5000餘萬元用於基礎建設和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的添置;贛南教育學院併入師範專科部後,兩塊牌子都在招收全日制大專生,2007年在校生已達5272人。寧都師範學校教學儀器設備價值600多萬元,圖書資料12萬冊,2007年在校生有4201人。兩校現有專任教師313人,教授、副教授36人,高級講師39人,專任教師中獲得碩士學位的43人,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18人,基本滿足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育教學的要求。兩所學校整合,優勢互補,可基本滿足贛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申辦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