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江西岩泉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武夷山中段,坐落於江西省黎川縣岩泉育林場內,堪稱武夷山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面積14.5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98.6%,居江西省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之首。園內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共有木本植物107科、265屬、661種,其中國家級保護樹種29種,省級保護樹種25種。共有動物707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雲豹、獼猴、蟒蛇等21種。每立方厘米高達15萬個。 保護區內森林覆蓋率達97.8%,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專家考察報告資料表明:該區擁有高等植物2000餘種,其中木本植物661種,國家級、省級保護樹種54種,且保存塊達3000標(其中胸徑1米的近千株)的香榧群落;鳥類、獸類和兩棲爬行動物186種,其中雲豹、黑熊、獼猴、蘇門羚、大貓、山貓等28種為國家級、省級保護動物果組織蟲類動物536種,其中寬尾鳳蝶、麝鳳蝶、金裳鳳蝶、魚紋環蝶等十餘種為稀有品種。
自然風光
保護區內群峰峻岭,奇石林立,風光旖旎,景色宜人。鬼斧神工造就的五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令人拍手稱絕,極具旅遊開發價值,直插雲霄仙展雄姿。海拔1355米的會仙峰,遠望如一頭雄獅昂首吼叫,故又名獅子峰,它聳立於群峰之中,直插雲霄,有“勢臨武夷俯閩贛”之氣勢。山下林木鬱鬱蔥蔥,山上岩石嶙峋,絕壁懸崖,而隨處可見石縫中生長的台灣松姿態婆娑,秀色橫溢,山頂峭壁邊依勢建一古廟,即會仙寺,坐於平台飲酒對弈,仙人般飄逸,灑脫,難怪明代地理學家黃儀、旅行家徐霞客游罷皆大為慨嘆;洋岫奇洞賞油米。在岩泉另一高峰岫峰頂千年占剎洋岫寺旁,有一花崗岩石洞,洞口約2太見方,深約3太,洞頂有1米見方“天窗”,置身洞中如坐井觀天,洞壁花崗岩經風化形成了粒粒米狀的顆粒,散落至洞中央池上,溢出層層黃色油狀浮物,陽光照射,油光泣泣,實在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林蔭石道現仙蹤,登臨洋岫峰,半坡林蔭小道有一巨石,表面有一個長達1尺、寬4寸、深半寸的“足跡”,儼然一腳印,五趾痕跡清晰可辨,大概是某位仙人經過此處欣賞美景而單足停憩留下的;層坪飛瀑,銀龍自天降。走近層坪工區,便聽見水聲淙淙,回音縈繞。溪水流峭壁邊,陡然下降至百米深的山澗,說它“飛流直下三千尺”也不為過,陽光照射下,七彩斑斕,仙女散花恐也遜色於此。置身於瀑下,人間煙火,何以再戀?山水之樂,龍頭寨水庫漾喜。保護區西面高峰之下,黎川人民依勢建造了龍頭寨水庫,攔水大廈壩採用國內先進的“對數螺旋形雙曲拱”技術,設計獨特,壩高90.7米,壩面弧長132米,頗為壯觀。水域綿長,峰迴路轉,蜿蜒數十時,水色清晰碧綠,兩岸群山連綿,森林密布,泛舟順流而下,賞美不勝收之景,懷怡然自樂之情,你咋不嘆“小山峽”之絕境?岩泉林中,兩條支流匯成岩泉河,流水潺潺,清澈見底。時而水勢平緩,時而是湍流急下,跌落數米,其曲、其險,實為勇士漂流探奇的好去處。
動植物景觀資源
古香榧林
位於麥溪洲景區,當地人把這片古樹林稱為“舉人樹”。相傳萬曆十一年(1583年),因明王誤聽,封千棵香榧樹為舉人樹。被譽為“香榧王”的一株高達20米,胸徑近1.5米。
獼猴采果
群獼猴中,猴王常帶領群猴外出覓食。特別是果實成熟時節,獼猴成群攀枝采果,上竄下跳,旁若無人,無所顧忌。當春筍長出地面時,猴子們便在竹林中肆意偷挖竹筍,竹林就成了猴子的聚餐廳。
穀雨觀蛙
在公園的常綠闊葉林中,生長著好象樹葉和樹椏的大樹蛙。在“穀雨”時節前後幾天,在山溪及水塘邊,能見到成百上千隻大樹蛙聚集在一起的奇觀。
仙峰山茶
在會仙峰上發現的紅花山茶樹姿優美、終年翠綠、花大色艷,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更顯珍貴的是它的分布格局,在會仙峰可見它的野生狀態而其另一天然產地卻在數千里之外的四川。
岩泉賞竹
竹子是岩泉森林公園植物資源中重要的成分。具有較高觀賞性的有觀竹竿的方竹,其竹竿呈方形,基部數節常有圈刺而與眾不同。此外,毛竹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斑竹是釣魚桿的上等材料,連珠實心竹,竹竿實心,基部節密膨大,稍加修整就是一根別致的拐杖……
麥溪伯樂
伯樂樹是我國特產的珍稀植物,屬於國家保護樹種,隸屬於單屬單種的伯樂樹科。廣布於長江中下游各省,但多零星分布,在麥溪州卻成片生長,最大一株高達24米,胸徑約49厘米。伯樂樹的花粉為紅色,花萼如鐘形,又稱鍾萼木,果暗紅色,結果時紅珠滿枝,逗人喜愛,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長坑雨林
位於會仙峰景區長坑,生長有熱帶雨林的主要樹種之一的樂東擬單性木蘭群。該樹種主產廣東、海南,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在江西能夠生長並高達15米,胸徑最大30餘厘米,極為罕見,岩泉也是目前發現的其分布最北界。
溝谷木蘭
在岩泉森林公園的長坑、十里坑一帶溝谷中木蘭科植物雲集,成片的乳源木蓮群落,樹木高大挺拔,有近20米的大樹;花大香郁的白蘭花;花紫色極芳香的紫花含笑,還有深山含笑,野含笑、金葉含笑等等。此處木蘭科植物種類繁多,分布集中,可謂天然的木蘭植物種質資源保存地和天然木蘭園,具有重要的科研、科普教育和觀賞價值。
地貌景觀資源
會仙峰
會仙峰為岩泉森林公園的主峰,遠望象一匹昂首的雄獅,又名獅子峰,海拔1355米,相對高度達1000米,聳立於群峰之中,直插雲霄。明代偉大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於1633年農曆十一月對其及周邊諸峰作過細緻的地理學考察。他在《江右游日記》中記載:“……對會仙之山名迷陽洞,南即為邵武之建寧,其大山東南為泰寧,其西南為建昌之廣昌,則會仙南之大山,乃南龍北來東轉之處也。自過脊至會仙,(望之甚近,而連逾四峰皆峭刻。)其下亂壑縱橫,匯水成潭,疑所云金龜湖即此水也。(四下四上,又四里而登會仙絕頂,則東界大山俱出其下,無論簫曲、應感矣。自會仙西至南豐百里,東南抵建寧縣亦百里。其側有數家斜界迷陽洞南,為大山寥絕處。)”
洋岫峰、油米洞
洋岫峰,與會仙峰遙遙相望,是岩泉又一高峰。峰頂有千年古剎洋岫寺和飽含神話傳說的油米洞。油米洞是一個花崗岩山洞,洞口約6米見方,深10米,洞頂開一圓形“天窗”,抬頭可見外面的樹木、藍天、白雲。洞內懸有一小洞,洞壁花崗岩經風化形成了粒粒米壯的顆粒,散落至洞中央池上,溢出層層黃色油狀浮物,陽光照射,油光閃閃,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傳說有一仙人為救助窮苦農民,用仙術將滾落下的石子變成了米粒,流出的泉水變成了茶油。當地人因此將這山洞稱為油米洞,後來被貪心的財主知道了,他嫌流出來的油、米數量太少,把洞強行鑿大,而觸怒了山神,此後再也不見洞中流油、出米了。
仙人足印
登臨洋油峰,半坡林蔭小道有一巨石,表面有一個長達20厘米、寬約7厘米、深1.5厘米的“足跡”,儼然一腳印,五趾痕跡清晰可辨,傳說仙人見自己為窮苦農民造就的仙人洞為貪心財主利用時,頗為憤怒,趕來制止時在洋岫峰半山坡的一巨石上留下的。又或是某位仙人經過此處欣賞美景而住足停憩留下的。仙人之說固是傳說,但如此景觀卻不能不令人遐想不已。
僧尼迎客
位於會仙峰景區,在通往會仙寺的蜿蜒陡峭山路邊,有一組石頭,外形如僧尼同立,其面部朝下,仿佛在此迎接由此登山前往會仙峰朝拜的客人。
松石攬月
會仙峰約900米以上,岩石嶙峋、絕壁懸崖林立,崖間石縫中的黃山松姿態婆娑、秀色橫溢。蒼穹間,在山下鬱鬱蔥蔥的常綠闊葉林的映襯中,恰似一片松石入九天攬月。
仙峰石佛
在會仙寺下約300米處的登山道邊有一石頭,其上五官俱全,栩栩如生。傳說是一個虔誠的香客前往修行,一步一叩道,神靈深感其虔誠,將其收為門下,肉身化為石佛,留於會仙峰之巔,遂成當今仙峰一景。
天象景觀資源
會仙峰因其海拔高、相對高差大,既可觀日出,亦可觀日落。迎日可一飽高山觀日出的壯觀景象。日出之時,但見太陽似火紅的圓球,帶著橙黃的光環,慢慢地從山峰中冉冉升起,又似一個巨大火球在無際山崖逐漸攀升。把天涯染成火紅,並透過山巒峰巔,雲層,噴射出萬道霞光,把那原本翠綠的群山,霎時染變成金黃,似乎群山和大地都換了新妝,讓人不勝感嘆。日落之時,殘陽裹著一抹紅霞,慢慢下沉,霞光逐漸自然柔和,暈染著淺蘭色的天空,隨後太陽一點一點的淹沒在群山之間。霞光山色相互映襯,美不勝收。
水體景觀資源
層坪飛瀑
走近層坪工區,便聽見水聲淙淙,回音縈繞。溪水流峭壁邊,陡然下降至百米深的山澗,若銀龍自天降,說它“飛流直下三千尺”也不為過,陽光照射下,七彩斑斕,仙女散花恐也遜色於此。置身於瀑下,人間煙火,何以再戀?
龍頭寨水上樂園
森林公園西面高峰之下,依勢建造了龍頭寨水庫,攔水大壩採用國內先進的“對數螺旋形雙曲拱”技術,設計獨特,壩高90.7米,壩面弧長132米,頗為壯觀。水域綿長,峰迴路轉,蜿蜒數十里,水色清晰碧綠,兩岸群山連綿,森林密布,泛舟順流而下,賞美不勝收之景,懷怡然自樂之情,不亦樂乎。
漂流探奇
岩泉林中,兩條支流匯成岩泉河,流水潺潺,清澈見底。時而水勢平緩,時而湍流急下,跌落數米,其曲、其險,實為勇士漂流探奇的好去處。可通過適當環境改造開展岩泉漂流探奇活動。
三跌瀑
位於岩泉景區,高20餘米,從高崖之上三跌落而下至岩上,玉珠紛飛,如雲煙、如薄霧。銀色瀑布衝擊著暗綠色的潭水,立於其下潭邊,便覺得陣陣涼風襲人。
人文景觀資源
距今3000多年以前,已經有人類在黎川這片土地上生息。三國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曾被分置為永城、東興二縣,歷時332年。隨後數次分和,至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三月廿五日,將南城縣之東南五鄉劃出置新城縣。因縣內主河黎灘河又名中川,故縣名別稱黎川。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因當時全國有4個新城縣,為避免重名,將本縣正式改名為黎川縣。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遺產,為旅遊開發建設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增添了旅遊產品的魅力。主要人文景觀資源有:
會仙寺
會仙寺位於會仙峰山頂陡崖之上,每年七月初一開山門時,近在岩泉,遠至福建邵武、光澤的香客經各繹不絕前來進香。有石砌小道通山上,下部尚平緩,愈上,山勢愈陡險,明代地理學家黃儀,游罷會仙峰後曾感嘆道:“孤峰群嶺,幃卒拔天;磴道懸古藤,幽洞吞絕漢。頂摩三曜斜,氣噓九雲亂;鐘磬下高風,杳杳空中散。“對於會仙寺的來歷還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在宋朝年間,建昌府(當時黎川屬建昌府轄)邱、王、郭三個在外奔波多年的屠夫返鄉途中遇到了橫行霸道,無惡不作的張惡霸向他們索要財物,爭執中殺死了張惡霸,為避官腐追捕,逃上了獅子山。就在他們饑寒交迫之際出現了一銀須老人,老人同情他們的遭遇,收他們為弟子,並設法為弟子們安置一容身之所。適逢獅子山周圍二百多里,久旱不雨,田地龜裂,禾苗枯黃,百姓盼雨心切,老人託夢山下百姓,說山上有三仙人在山上為百姓祈禱求雨,教他們速帶供品上山。百姓上山後,他即令東海龍王來此呼風降雨,使百姓得救。百姓感謝不盡,便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不出三個月,就在山頂建起一座鐵瓦蓋頂的寺廟。三個屠夫為了報答銀須老人救命之恩,就把這座寺廟稱為“會仙寺“,隨後人們把這座獅子山也稱為會仙峰了。
洋岫寺
位於洋岫峰景區,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寺廟遭到嚴重破壞,後民間重新修葺。現在從石壘山門、登山踏步、石香爐、土地神像和周邊鬱鬱蔥蔥的古樹上依稀還能看出當年鼎盛的香火。現在的洋岫寺座落於懸崖陡壁之間,由樓上樓下共七間木結構建築組成。
層坪古亭、古橋
從層坪向會仙峰出發,行至山腳,有一亭一橋,供人們登峰前短時休憩之用,現也有很多人在這進香。亭為木結構、翹檐、頂部蓋瓦,約16平方米。橋為石質拱形構造,橋身已經長滿了植物,但橋面依然整潔、平整。
洋岫石亭
此處原來為通往洋岫古寺的必由之路,當年過往香客、行人頗多,於此修建了半山石亭供人們中途歇腳之用。石亭為花崗岩製作,拱形花崗岩頂,僅有向路的一側開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