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通常意義上的“贛南”,其他分布在吉安部分地區、贛西北的銅鼓,修水也有部分的客家人。
本文所指的“贛南”,是指今江西南部現屬贛州市管轄的(古代分屬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的18個縣市區,即章貢區、贛縣、於都、興國、信豐、會昌、安遠、尋烏、龍南、定南、全南(以上為贛州府)、大余、上猶、崇義、南康(以上為南安府)、寧都、石城、瑞金(以上為寧都直隸州)。面積為3.96萬平方公里,人口790萬,除贛州市區及個別城鎮因其方言(屬西南官話)和民居形式(屬民居)與和縣客家方言的土木混合結構為主的民居不同,當屬人約占總人口的10%以上。現存贛南客家民居大致可分為一種類型,即“圍屋”民居。其分布形勢:“組合式”呈由東北向西南發展逐漸減弱的狀況;“圍屋”則呈由西南向東北發展逐漸減弱的態勢,其建造年代,據現有資料最早的可達明代晚期,在此試將贛南的客家民居作此基本介紹。
一、圍屋民居
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每間房子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它的大門門額上多有“某某圍”的題名,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之屬,故有是稱。當地人也多有稱之為“水圍”者,也有的將之與村圍及有堅固圍牆的民居統稱為“土圍子”或“圍子”。
(1)分布狀況 圍屋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地方習稱:“三南”),以及尋烏、安遠、信豐的南部,大致恰好分布在江西地端嵌入粵東北的那部分版圖。此外,在石城、瑞金、會昌三分布有少量的小土樓和零星圍屋;於都、寧都、興國三縣交界處則多行村圍。
圍屋以龍南縣的最具代有性,也最為集中。據不完全調查統計,往往一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形式上也最全,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攏屋式圍屋,近圓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結構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壘砌的;體量上既有贛南最大的方形圍屋──關西圍屋,也有最小的圍屋──里仁白圍(俗稱“貓櫃圍”形容其小如養貓之籠)。定南縣幾乎各鄉鎮均有圍屋,但較零散,精品少,多用生土夯築牆體。故屋頂形式也多為懸山,此為別縣所少見。全南縣圍屋基本上採用河卵石壘砌牆體,為了爭取到多一層的射擊高度,大部分圍屋頂上四周砌有女牆和射擊孔,以便必要時上屋頂作殊死抵抗。安遠縣圍屋主要分布在以鎮崗、孔田為中心的南部鄉鎮,現約存100余座。信豐縣圍屋較破殘,今多存見小江鄉。尋烏縣屬珠江水系,過去向受粵東文化影響,故這裡南部鄉鎮多行圍攏屋,但許多是在正面兩隅設炮樓的圍攏式圍屋。以上各縣圍屋,估計總數在600座以上。
(2)主要特徵 典型的圍屋,平面為方形,四角構築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樓(碉堡),外牆厚在0.8至1.5米間。圍屋立面高二至四層,四角炮樓又高出一層。外牆上一般不設窗,僅在頂層牆上設有一排排槍眼,有的還有炮孔。屋頂形式以硬山為主。圍內必設有一至兩口水井。圍內一般為一孔,大者則有兩孔。圍屋平面主要有“口”字和“國”字形兩種形式。前者即除四周圍屋外,圍內別無房屋內,還建有一座帶祖堂的廳屋組合式主體建築,小者或一明兩暗,但更多的是三堂兩橫中軸線對稱式組合民居,大者面積近萬平方米。建築材料以磚石為主,牆體大多採用俗稱為“金包銀”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牆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牆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圍屋樓層一般比圍攏屋高而較土樓低。它與閩粵圍樓最大的區別是:贛南圍屋的防禦功能更為完善,圍屋四角所建的炮樓,其功用顯然是為了便於警戒和打擊已進入牆根或瓦面上的敵人。這些炮樓形式多樣,不僅建在四角,有的還建在牆段之中,如同城防之“馬面”,還有的則在四角炮樓頂層,再抹角建一單體小碉堡,從而完全消滅了死角。另在圍門的設計上,也體現了防衛萬無一失的特點,門是整個圍屋的安危所在,故一般在板門之後,還設有一道閘門,有的圍屋則在閘門之後,還設有一道便門,板門之前再設有一道“門插”(柵欄門),為防火攻,門頂上還設計有漏水孔。
(3)空間處理 圍屋是集家、祠、堡於一體的設防性民居,圍內不僅設有水井和專門積屯糧草的房間,甚至連“土地廟”(俗稱“社公”)也搬進圍內(一般設在圍門內側),以備敵人即使長困久圍時,也不誤初一、十五照舊祈禱平安的活動。故某種意義上說,它具有割據性,只要將圍門一關,幾乎就是一個獨立王國。因此,如何正確利用圍內這限有的空間,便成為圍屋設計者和圍居者必須認真考慮的事情。首先,不管圍內(指“國”字形圍)建設多少間房屋,象關西新圍和東生圍,平面都在200間以上,必求整齊統一,街巷分明,以確保圍內交通、通風采光的便利。其次,保證圍內有適當的室外空間,農家生活本來涼曬漿洗的東西就多,加之圍內人口舍集中,因此,每座圍屋都很注意留出一塊陽光地帶來,俗稱“禾坪”。“口”字形圍自不必說,“國”字圍,則一般置於圍內的廳堂前,圍屋還有一個不可缺少的室內公共空間,這便是“祖堂”和“圍門廳”,祖堂是圍民的聖殿,必位於中軸線上,這是人們舉行重要禮儀活動的公共場地。但圍民最愛聚集的地方。還是圍門廳。因主廳堂太莊重,光線也黯淡,門廳則不僅光線好、通風好,且還是進出圍門的哨口,因此,它成了圍民日常感情交流的主要場所,門廳兩邊多固設有長凳或樹筒、石塊等以備坐,幾乎任何時候走訪圍屋,尤其夏天,這裡都會有人,若遇生人他們便會“笑問客從何處來”。
此外,圍屋還很注意平時對它的約束管理,這點非常重要,因居圍日久必致“生齒日繁、萃處稠密”,出現占用公用場地現象。因此,許多大圍都立有公約,如龍南武當山田心圍,在前廳側牆上便嵌有一方禁碑,其中內容有:“祖堂乃先公英靈棲所,嚴禁堆放竹木等項;天井、丹墀嚴禁浴身污穢;圍內三層圍巷道,乃朝夕出入公共之路,嚴禁接檐載豎及砌結浴所、豬欄、雞棲等項。圍外門坪斗角周牆腳,嚴禁架木笠廁,蔽塞外界。”此碑立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其餘房屋的空間利用,底層基本上為廚房和客廳,有些為“前廚後廳”設計,樓上一般為臥室和貯藏間。從立面上看,圍屋四角炮樓高於四周圍屋樓房,圍屋樓房又高於圍心建築,為了取得更多的空間利用,圍屋樓房一般在二三層內檐設有環行通廊,俗稱“外走馬”。
(4)構造藝術 圍屋是以防衛性為主要特徵的民居,如何使圍屋易守難攻,是造圍者苦心孤詣之外。如厚實的圍屋牆體,大多外包砌磚石,內皮三分之二厚的生土牆砌至頂層樓時,便收分成環形的“內走馬”,以便作戰時防禦用,就此便體現了兩方面的構造藝術:一方面即保證了易受攻擊部分牆體的堅厚度,又利用了上部不易受攻擊而顯得過厚的牆體,做成了一圈“內走馬”,另一方面則既節省了建築材料,又爭取到了實用的防衛空間。又如燕翼圍,為了防備長困久圍,牆體中甚至設計有四個斜向的“排污道”,以便人出不了圍或被堵塞排水溝時也能將污便排出圍外。還有前述的炮樓構建、圍門設計等防衛藝術,均可謂用心良苦,盡善盡美。因此,就圍屋外觀藝術來講,除了給人以牆高壁厚、壁壘森嚴的印象外,便僅以其巨大的尺度,冷峻的外貌,使人接受它的壓迫感。
圍屋的細部藝術,主要表現在圍內,尤其是“國”字形圍的廳堂建築中。因廳堂的好差或檔次的高低,往往代表著一圍或一姓一房的臉面或地位。因此,祖堂或廳堂中的梁架墊木、門窗額枋,柱聯柱礎,天花鋪地等,都會盡其資財之所及、畢其工藝之所能,精益求精地進行裝飾。如祠堂大門門面,一般為仿木構牌樓線腳裝飾或雕刻,額書堂號或其他標榜門第出處的文字。廳堂內均鋪磚,天井階沿皆用巨條石打制。祖堂或正廳一般不設樓層,按傳統祖位所在,其上是不敢置物住人的,因此,大多為徹上露明,梁架製作精美,下廳或前廳多用天花板,上繪民俗彩畫,高級的還設有藻井;朝廳堂開設的門,絛環板上均雕刻人物故事或花卉祥獸,風格近徽雕;天井兩例的廂房,則用六或八扇格扇門,窗攝多為各種拐子紋與雕花欞相結合使用。廳堂內用柱不多,有木質和石質之分,石質的往往四面題刻對聯,拄礎都有雕飾,且形式多樣。此外圍內用卵石拼鋪的室外鋪地花樣,以及懸挑的走馬樓也頗有些藝術特色。
總之,在多走了幾座圍屋之後,給人的藝術感覺是,外表樸實無華,甚至還有些冷峻和壓抑感,但走進圍內,便讓人有種民間藝術的活潑感,鄉土文化的質樸感和一般濃濃的生活氣息感。
三、贛南客家民居的主要特徵
(1)組合擴展性 客家人是聚族而居的。從其最簡單的一明兩暗三間過,發展到兩堂兩橫、三堂兩橫、直至九廳十八井那樣的大房子,無不體現其成組向前、向左右不斷擴展、延伸的特點。此模式在選址開基之時,就藏下了其發展的勢頭。客家人也常因宅基的拓展問題發生糾紛,乃至宗族械鬥。這種擴展性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孫發達,開拓進取,不斷向前的心愿。
(2)主次分明,均衡布局 無論房屋發展到多大規模,始終是以正廳為中軸,以祖堂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對稱發展。正屋、正廳的體量規模、裝飾檔次,各橫屋和次廳均不能逾越。橫屋房門均朝正廳方向開,反映了客家人強烈的凝聚力的向心力,也體現了這客家人因遠離中原故土而懷“慎終追遠”的心態。
(3)注重防衛,構築奇異 客家是漢族不斷遷徙的產生,他們大多在邊遠山區從事艱苦的開拓性事業。因此,當他們又來到新的他鄉開基立業時,往往不僅要同惡劣的自然環境鬥爭,而且還要同土著(清初江西贛南本地居民)和匪盜作爭奪生存空間的殊死鬥爭,於是謀求安全和良好的防衛功能,便成了客家人體現出的那種強烈的防禦體系,就是這種鬥爭的反映結果。
相關詞條
-
江西客家博物院
江西客家博物院是江西贛縣的一座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位於贛縣楊仙大道。江西客家博物院於2010年9月27日經省文化廳、省文物局批准設立,是江西省第一...
總體概況 組成部分 發展掠影 -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藝術、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詩文、客家歷史、客家飲食、海內...
歷史演變 文化源頭 表現領域 包含系統 地域分布 -
客家
客家形成於廣東梅州地區,是宋明時期周邊地地區遷入梅州的漢人與畲峒民族形成的一個支系。 在明末清初時,以梅州為代表的閩粵邊流移民向周邊省區移民,南下的被潮...
起源 政治 人口 經濟 社會 -
上杭客家
福建閩西上杭,是客家人的祖籍地。由於它地處客家母親河汀江中游,自然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唐宋以來,吸引了眾多客家先民在這裡開基立業,繁衍生息,成為李、張、丘...
一、義寧州“奉諭招民”的歷史背景 二、上杭客家人應招遷入義寧州 -
贛縣客家文化城
贛縣客家文化城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城區的東南面,南依逶迤而過的貢江水,對望風水祖師楊救貧隱居地楊仙嶺,遠眺贛南名山——峰山,山、水、城相互映襯,是一個得...
簡介 主要景點 -
江西·贛州·客家圍屋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其大門門額多有如...
簡介 特點 -
客家足跡行
《客家足跡行》是一檔全面介紹客家人遷徙歷史與生活現狀的大型紀實性節目,由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與中國僑聯聯合推出。節目類型為百集大型客家系列片。節目內容...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相關背景 節目列表 相關新聞 -
羅鏇[江西贛南客家文學家]
羅鏇,1929年出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研究館員。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南國烽煙》《梅》《伢仔·妹仔》《天嶷山神女》《破戒》及紀實文學《蔣經國傳奇》,其...
主要作品 人物履歷 社會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