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8年置江灣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改鎮。1997年,面積156平方千米,人口1.7萬,轄江灣、中平、占坑、鍾呂、汪口、古坑、洪坦、荷田、曉起、胡秀莊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江灣,距縣城23千米。2001年曉鱅鄉併入;2003年大畈鎮併入。
附:曉鱅鄉[Xiaoyong]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東部、江灣水上游,東、南鄰浙江省開化縣金馬鎮。鱅溪流貫鄉境,在西北邊界匯入江灣水。距縣城26千米。 1958年置曉鱅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61平方千米,人口0.8萬,鄉政府駐栗木坑,轄栗木坑、曉鱅、前段、篁嶺、大瀲、東頭6個行政村。2001年12月3日,撤銷曉鱅鄉,劃歸江灣鎮(贛民字[2001]570號批覆)。
附:大畈鎮[Dafan]位於江西省婺源縣東部,江灣水上游,東鄰浙江省開化縣長虹鄉,北界安徽省休寧縣嶺南鄉。溪(西)婺(源)公路斜貫中部。 1958年為大畈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建鎮。1997年,面積76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大畈、浯村、濟溪、方坑、低源、嶺里、古蜀地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大畈,距縣城29千米鄉。2003年10月21日,撤銷大畈鎮,成建制劃歸江灣鎮管轄(贛民字[2003]273號批覆)。
行政區劃
江灣鎮位於江西省婺源縣東部、江灣水中游。溪(西)婺(源)公路自東而西橫貫中部,面積293k㎡,人口30350人。下轄江灣、蓮花芯、梨園等3個居委會,江灣、占坑、鍾呂、汪口、洪坦、荷田、曉起、栗木坑、曉鱅、前段、大瀲、東頭、龍潭、浯村、古蜀地、濟溪、低源、大畈等18個行政村。汪口俞氏宗祠及曲尺碣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郵編]333213 [代碼]361130103:~200江灣村 ~201占坑村 ~202鍾呂村 ~203汪口村 ~204洪坦村 ~205荷田村 ~206曉起村 ~207栗木坑村 ~208曉鱅村 ~209前段村 ~210大瀲村 ~211東頭村 ~212大畈村 ~213浯村村 ~214濟溪村 ~215低源村 ~216龍潭村 ~217古蜀地村 ~400曉容林場
簡介
江灣鎮地處贛、皖、浙三省交界處,全鎮總面積316平方公里,林 地42.2萬畝,森林覆蓋率88.9%。下轄20村(居)委會,人口3.06萬人。會上,江灣鎮受到與會代表的稱讚與關注。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通過嚴格制定林木管護制度、興建沼氣池、制定旅遊及村鎮規劃、加強景區環境衛生整治等有力舉措,全面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還先後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國家衛生鎮等稱號,2005年江灣村還被評為“江西省十大文明村莊”。
江灣位於婺源縣城東30公里。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江灣。自唐以來,江灣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贛三省的要塞。這裡山水環繞,風光旖旎、物產豐富、文風鼎盛。綠茶、雪梨久負盛名,還育出清代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明代戶部侍郎江一麟,清代著名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等一大批學士名流。江灣自古文風昌盛,是婺源書鄉代表,村中保存有“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民居。還有東和門、水壩井等歷史古蹟,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江灣是婺源文化與生態旅遊區的一顆璀燦明珠。
發展
江灣鎮設有26個黨支部,有黨員1017名,(其中景所在地黨支部有江灣、曉起、汪口三個,景區黨員232名)。全鎮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創新機制服務旅遊業,在全縣率先探索景區黨建工作。在縣委組織部的指導下,景區黨建工作得到了中央、省、市組織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
江灣鎮按照“發展壯大三大產業,建設生態和諧江灣”的基本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充分利用資源和品牌優勢,著力培植新的財政增長點,努力實現江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07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87億元,財政 收入585.98萬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5%和32.2%;農民人均純收入4500元,比上年淨增500元。
2001年5月30日,江澤民總書記親臨江灣視察,極大 地鼓舞了全鎮人民,給江灣鎮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組建了江西江灣旅遊有限公司。按照4A景區標準,著力打造“偉人故里——江灣”、“古埠名祠——汪口”、“生態家園——曉起”等景點。僅江灣景區一期工程總投資達4600萬元。2005年1月江灣景區順利通過了國家旅遊局旅遊區(點)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的評定,成為全縣首家國家4A級景區。2007年接待遊客120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18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1.08億元。農村改革步伐加快,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圍繞旅遊發展產業,特色經濟取得成效;城鎮建設不斷加強,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基層黨建和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江灣集鎮建成區面積1平方公里,現有居民5500多人,占全鎮人口的18%。2001年聘請上海同濟大學編制了《江灣旅遊規劃策劃及村鎮總體規劃》。按照規劃要 求,在保護好古建民居和自然生態的前提下,使新與舊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投入1.5億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集鎮區域“三橫三縱”的道路框架已經形成。建成江灣自來水廠,新建垃圾填埋場,梨園河景觀壩下閘蓄水,內河、湖圳引水工程竣工,拆除6373平方米舊房,改造雲灣路非徽派建築民房127幢,並將厚德大道打造成江灣商貿一條街。大力推進廣電網路建設,成立了城管中隊,建立起城鎮管理的長效機制。四個副中心(大畈、栗木坑、汪口、曉起)”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江灣成為更宜人居住的最美鄉村。
城市名片
國家衛生鎮
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
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鄉鎮
全國民主法制示範村(江灣村)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汪口村)
江西省文明村鎮
全省鄉鎮“親民為民富民”好班子
全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
全省信訪工作先進單位
江西省衛生鎮
全省十大文明村莊(江灣村)
經濟發展
2009年全鎮財政首次突破了千萬元大關,總收入達1144.01萬元,比上年增長99.5%,實現了三年翻番的目標;GDP達3.24億元,比上年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5400元,淨增400元;招商引資實際進資2698萬元,超額完成上級下達任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1億元。全鎮接待遊客144萬人次,聯票收入41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2億元。
舞好規劃龍頭,旅遊開發力度加大。嚴格執行《婺源縣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江灣旅遊策劃及村鎮總體規劃》,以創建國家5A景區為抓手,繼續強力推進江灣、曉起、汪口景區二期開發。努力抓好汪口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拓展項目工作和國家“徽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積極創建“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汪口景區二期開發計畫總投資1500餘萬元,已投入25萬元收購古屋,投入60萬元新建員工宿舍,著手實施古街打造、停車場擴建、古埠碼頭重建工程,成立江灣城管中隊,規範景區日常管理,維護旅遊秩序,促進旅遊服務提質增效。3月29日,我鎮獲評“中國綠色名鎮”稱號,成為我市獲此殊榮的鄉鎮。
擴大招商引資,開放型經濟成效顯著。利用各種渠道廣泛宣傳投資環境、資源特色、區位優勢,通過優質服務吸引更多外商投資,實現以商招商。對已簽訂的契約項目,實行“一名領導、一個部門、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確保順利實施。成立了招商引資服務工作組,負責主動上門為外來投資者提供諮詢、立項、選址、辦證等跟蹤服務。制定激勵機制,對引進年利稅50萬以上的項目的有功人員進行重獎。契約投資額達2.3億元,實際進資2698萬元,超額完成上級下達任務。
實施產業調整,農業增收取得實效。繼續抓好“雪梨、油茶、茶葉”三個萬畝基地建設。以培育擴種江灣雪梨為示範,帶動農民大力發展桃、李、板栗等特色水果業。新建良種茶園400餘畝,新種良種油茶1000餘畝,實施油茶低改2000畝,開發“瀲川”牌山茶油。建成350餘畝水稻制種基地,新增特種養殖戶16戶,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解決了一部分農民就業,有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舉辦專業技術培訓15期,參訓人數達600人次,發放科技資料8000份;印發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7500份,指導農民節本增效施肥;推介良種進村入戶,優質稻面積達到98%以上;糧食種植面積2.5萬畝,比上年增長2%,總產達9800噸,比上年增長2.1%。冬種油菜1.21萬畝,景區景點覆蓋率100%,公路沿線98%以上,動物免疫密度100%。
江灣鎮按照“發展壯大三大產業,建設生態和諧江灣”的基本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充分利用資源和品牌優勢,著力培植新的財政增長點,努力實現江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11年剔除旅遊稅收和聚芳永稅收後,2012年全鎮財政總收入實現1471萬元,比上年增收861.7萬元,增長141.42%;農民人均純收入7000元,淨增600元;招商引資實際進資12763萬元,完成年任務的19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1億元。
社會事業
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目標,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以教育新農民,發展新產業為支撐,以“三清、六改、四普及”為突破口,狠抓落實。2009年試點村共投入資金451萬元,安裝了自來水297戶,改水率達100%;改路4415米,修建排水溝1360米;新建公廁1座,改廁231戶,改廁率78%;綠化道路1800米;安裝景觀燈34盞,普通燈10盞,兩座橋樑安裝了景觀欄桿;修建、新建室內活動室5間,建成5處室外休閒小廣場,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建垃圾焚燒爐5座,新建橋樑1座,攔河壩11個,230米;實施灌溉項目,解決了300畝農田灌溉用水。投資160萬元高品位推進古坑和汪口新村兩個景觀村的建設,彰顯了“中國最美鄉村”新形象。
旅遊資源
江灣鎮策應縣委“發展全域旅遊、建設最美鄉村”的戰略部署,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全力推進最美鄉村建設,著力打造中國休閒旅遊第一鎮。有國家5A級旅遊區1個(偉人故里——江灣)、國家4A級旅遊區2個(梯雲人家——篁嶺、古埠名祠——汪口)、國家3A級旅遊區1個(生態家園——曉起),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個(汪口)、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個(江灣、曉起)、中國傳統村落2個(曉起、篁嶺)。
江灣鎮具有豐富的歷史文物,景婺黃(常)高速公路的竣工通車,為江灣實現新一輪發展帶來了歷史性契機。
江灣具有豐富的歷史文物,婺源四大著名古建,江灣獨有其二。一是江灣祠堂即蕭江宗祠,磚雕、木雕、石 雕形態逼真,富於清麗高雅的建築藝術。2003年,鎮政府根據《規劃》按照原貌重修蕭江宗祠。二是汪口“曲尺堰”,清代著名學者江永設計。歷經200餘年,完好無損。此外明清古建,歷史古蹟遍布鄉村,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前來旅遊觀賞。陳運和詩夸“眾多的徽派古建指歲月,繁衍的學士著述夠典範,各處的景色旖旎引詩文,完好的生態保護群賢旺”。江灣豆腐架、三雕技術(木雕、石雕、磚雕)在傳承中得以發展,座落在婺源縣江灣鎮旃(占)坑村,距縣城32公里,江灣約2公里。“蕭江大宗祠”是蕭江氏族發源地江灣旃坑族建的一座祠堂。為婺源乃至江南最大的宗祠。不僅規模龐大(占地面積有2400平方米)、建築宏偉、雕刻精細,而且人文豐富、歷史悠久……,不愧為“江南第一祠”。清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又有志者大興土木,集資擇地重建大祠。該祠盡顯王室氣派,占地面積達2400平方米,分前院、前堂、中堂、後堂四進。前院為寬敞花園,設有青石護欄半月形蓮花池,內養紅鯉魚、草魚、軍魚等多種魚類;前堂為五鳳樓、九脊頂、午朝門、月樓,梁材檐椽巧飾雕琢、畫面生動、形態逼真;中堂粗梁大柱,鼓式石礎,石階、石欄、月台各具特色,匾額楹聯措詞秀麗、授意深長;後堂高於前堂,有樓閣安放靈牌。
偉人故里——江灣山寨式古村落——篁嶺:位於栗木坑村石耳山腳下有一座稀奇的篁嶺村。該村有近150戶人家.其房屋大多建在一個陡坡上。房屋的結構特殊,農家一樓大門前臨大路,大門後是廳堂;二樓開後門、架天橋 即可達另一大路,二樓前門攔腰上下砌牆,與屋外搭建的水平木頭架(注)連成一體,可以晾曬農副產品,較好地解決了坡地建村無平坦處曬農作物的矛盾。村民們還使用竹曬簟,用它曬晾農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於收藏。每年收穫季節,屋間成了曬簟的世界,五顏六色的農作物與黑色屋頂,層層疊層層,碩是壯觀,這晨是畫家和攝影家的樂園,有關篁嶺的攝影作品,曾在全國獲得十多次大獎。篁嶺全村姓曹,是從歙縣篁墩遷徙而來的。“世界文化遺產”地——安徽西遞的清代戶部尚書曹文埴,軍機大臣、大學士、太子太師曹振鱅父子,其故鄉就在篁嶺。這些在《婺源縣誌》中均有記載。篁嶺建村約500年,村口有80多株紅豆杉,樹齡都在500年左右。紅豆杉中還隱藏著方竹、觀音竹、香榧樹。屋外的小方塘,均養殖一些紅、黑、白、花等各色的魚種。
石耳山:石耳山位於婺源縣旅遊重鎮江灣的東部,南麓與浙江古田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相接。石耳山海拔1260 米,核心面積8平方公里,山上南北各有八大景,奇石、奇樹、奇村三大自然與人文景觀吸引眾多遊客。石耳山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6.6℃,年平均降水量達1830毫米,無霜期約251天,為觀光、休閒、度假、避署之勝地。石耳山的開發前景十分廣闊。